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城市防灾救灾工作多年的实践和救灾减灾工作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推进新时期的救灾减灾工作,必须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认真处理好救灾与减灾的关系。救灾侧重于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科学的救灾始终贯穿减灾因素;减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灾害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救灾”。防灾抗灾实践反复证明,主动防范胜于被动救灾。要牢固树立主动减灾、综合减灾和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工作重心由救灾转向救灾减灾并重。要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强基层减灾能力上来,切实强化防灾抗灾基础,为救灾应急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救灾、减灾两项工作在灾害防范和处置过程的有序衔接,做到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工作实效。
二是认真处理好应急与谋远的关系。特定自然灾害发生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救灾减灾工作具有应急和谋远的性质。一方面要在应急中谋划长远,保证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人员到位,第一时间款物到位,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相衔接、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初报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统一发布的灾情管理系统,建立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另一方面要在谋远中关切当前,建立救灾分级管理和分级负担机制、灾情会商评估机制、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和社会捐赠资金使用反馈机制。
三是认真处理好自身努力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新形势下的救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跨部门、多层面、宽领域的工作。推进救灾减灾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注重民政自身努力与社会参与,实现内外力量的有机整合。一方面,要加强各级救灾减灾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机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建设,不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救灾减灾事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沟通协调,不断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逐步构建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与组织建设,强化专职管理能力。专门统一的指挥机构是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发达国家都建有专职的灾害管理机构,形成以强力权威机构为核心,各部门依照职责协作配合的运行机制。而且,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以灾害基本法为核心,各专项法规齐备的减灾法规体系,明确不同部门的减灾责任和运行流程。同时,还有必要明确减灾综合管理机构的具体执法主体,授予其明确的行政职权,使其专业化、职能化,能够调度专业救援队伍和各种应急资源。
二是构建立体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将提高信息采集、研判、预测预报能力作为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构建灾害情报的搜集、传输与报告系统,形成完备的信息传送与共享机制,既为快速分析处理灾害信息提供支撑平台,又为民众获悉灾害信息提供便捷通道。同时,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监测系统建设,着力提高对洪涝、干旱等易发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设覆盖全区各街(乡)社区(村)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率与时效性。
三是合理部署救灾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整合救灾储备资源,将救灾物资储备与战略物资储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战略物资储备的现有硬件设施与布局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应对灾害的多元化需求,确保救灾重点器械装备的及时调用;以灾害风险评估为基础,统筹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的总体规模与合理配置,做好救灾物资的区划工作,使储备物资的品种配置有所侧重;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的投入力度,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标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及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四是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减灾救灾科技水平。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救灾装备是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关键,以灾害救援队为例,其技术装备精良,除配备运输与通讯车辆,以及起重、挖掘等常规救援装备外,还配有生命探测仪、船只和小型直升机等特种装备。同时,必须加快建设统一的减灾科技管理平台,充分应用数字化网络技术,构建由应急响应、信息分析、救援决策、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大力推进减灾科技发展与应用能力建设,重点引进应急通信、生命探测、起重吊运、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等救灾专用装备。加快推进先进科技手段在减灾领域的应用,强化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状态下军民资源的整合和能力共享。
五是组建专业化的救援队伍体系。增强专业救援与协同作战能力。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协同作战,是减灾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汶川大地震就是把专业化队伍作为灾害救援的主体和骨干力量,重视提高救援队伍的业务素质与实战技能,实现了救援主体的专职化、专业化和军事化,可根据需要快速反应,机动部署,高效完成各种复杂抢险救灾任务。要合理规划队伍规模与布局,以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为重点,以城市为核心,实施救灾队伍的统一部署,兼顾发展水平低但灾害风险大的地域,确保救援能力的全覆盖发挥。此外,应努力建设社区减灾志愿者队伍,全力推行国家实施的灾害信息员职业制,提高灾害信息员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灾情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基础性的减灾人力资源支撑。
六是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以整合政府、公共部门和社区减灾职能,提高社区应对灾害能力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功能,广泛利用社会减灾资源,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应逐步建立负责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培育其防灾减灾工作的指挥能力。健全社区综合减灾的工作机制,制定应急工作预案,明确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环节,规范紧急状态下救助工作的程序和管理机制,形成区、街(乡)、社区(村)应急响应组织网络。大力开展对社区居民的灾害风险识别、自救互救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演练活动,培育公众的防灭减灭意识和能力。
(作者李国斌系武汉市洪山区民政局长)
一是认真处理好救灾与减灾的关系。救灾侧重于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科学的救灾始终贯穿减灾因素;减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灾害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救灾”。防灾抗灾实践反复证明,主动防范胜于被动救灾。要牢固树立主动减灾、综合减灾和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工作重心由救灾转向救灾减灾并重。要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强基层减灾能力上来,切实强化防灾抗灾基础,为救灾应急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救灾、减灾两项工作在灾害防范和处置过程的有序衔接,做到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工作实效。
二是认真处理好应急与谋远的关系。特定自然灾害发生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救灾减灾工作具有应急和谋远的性质。一方面要在应急中谋划长远,保证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人员到位,第一时间款物到位,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相衔接、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初报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统一发布的灾情管理系统,建立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另一方面要在谋远中关切当前,建立救灾分级管理和分级负担机制、灾情会商评估机制、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和社会捐赠资金使用反馈机制。
三是认真处理好自身努力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新形势下的救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跨部门、多层面、宽领域的工作。推进救灾减灾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注重民政自身努力与社会参与,实现内外力量的有机整合。一方面,要加强各级救灾减灾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机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建设,不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救灾减灾事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沟通协调,不断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逐步构建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与组织建设,强化专职管理能力。专门统一的指挥机构是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发达国家都建有专职的灾害管理机构,形成以强力权威机构为核心,各部门依照职责协作配合的运行机制。而且,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以灾害基本法为核心,各专项法规齐备的减灾法规体系,明确不同部门的减灾责任和运行流程。同时,还有必要明确减灾综合管理机构的具体执法主体,授予其明确的行政职权,使其专业化、职能化,能够调度专业救援队伍和各种应急资源。
二是构建立体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将提高信息采集、研判、预测预报能力作为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构建灾害情报的搜集、传输与报告系统,形成完备的信息传送与共享机制,既为快速分析处理灾害信息提供支撑平台,又为民众获悉灾害信息提供便捷通道。同时,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监测系统建设,着力提高对洪涝、干旱等易发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设覆盖全区各街(乡)社区(村)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率与时效性。
三是合理部署救灾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整合救灾储备资源,将救灾物资储备与战略物资储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战略物资储备的现有硬件设施与布局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应对灾害的多元化需求,确保救灾重点器械装备的及时调用;以灾害风险评估为基础,统筹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的总体规模与合理配置,做好救灾物资的区划工作,使储备物资的品种配置有所侧重;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的投入力度,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标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及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四是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减灾救灾科技水平。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救灾装备是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关键,以灾害救援队为例,其技术装备精良,除配备运输与通讯车辆,以及起重、挖掘等常规救援装备外,还配有生命探测仪、船只和小型直升机等特种装备。同时,必须加快建设统一的减灾科技管理平台,充分应用数字化网络技术,构建由应急响应、信息分析、救援决策、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大力推进减灾科技发展与应用能力建设,重点引进应急通信、生命探测、起重吊运、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等救灾专用装备。加快推进先进科技手段在减灾领域的应用,强化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状态下军民资源的整合和能力共享。
五是组建专业化的救援队伍体系。增强专业救援与协同作战能力。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协同作战,是减灾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汶川大地震就是把专业化队伍作为灾害救援的主体和骨干力量,重视提高救援队伍的业务素质与实战技能,实现了救援主体的专职化、专业化和军事化,可根据需要快速反应,机动部署,高效完成各种复杂抢险救灾任务。要合理规划队伍规模与布局,以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为重点,以城市为核心,实施救灾队伍的统一部署,兼顾发展水平低但灾害风险大的地域,确保救援能力的全覆盖发挥。此外,应努力建设社区减灾志愿者队伍,全力推行国家实施的灾害信息员职业制,提高灾害信息员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灾情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基础性的减灾人力资源支撑。
六是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以整合政府、公共部门和社区减灾职能,提高社区应对灾害能力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功能,广泛利用社会减灾资源,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应逐步建立负责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培育其防灾减灾工作的指挥能力。健全社区综合减灾的工作机制,制定应急工作预案,明确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环节,规范紧急状态下救助工作的程序和管理机制,形成区、街(乡)、社区(村)应急响应组织网络。大力开展对社区居民的灾害风险识别、自救互救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演练活动,培育公众的防灭减灭意识和能力。
(作者李国斌系武汉市洪山区民政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