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尤其学生开放性思维有待开发,学习是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而学生本来就具有好奇心,有探索未知的心理,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问题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教师要善于观察总结,把生活中具体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公式原理产生全新认识。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叫做情景创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出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增加数学课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数学积极性。实践表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足的现状,而且对于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有极大帮助,《数学课程标准》最新提出:“教学知识要能够拿到生活中运用,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促进学生学习。”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在教材上也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创设情景是新课标要求之一,在教材编撰中都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中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我们小学教学中一次伟大尝试,课堂中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有思考价值、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可以由此创设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可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创设情景教学含义理解不够深刻,以至于只做表面工作,方式上还是延续传统教学方式,所以不能体现出情景教学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创设情景开展教学呢,下面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1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一节数学课结束不代表学习数学知识就到此结束。在学习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推动进一步学习。教师要善于提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在思考数学问题,最终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学习后,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分一个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分到了1/4,沙僧分得了2/8,孙悟空分得了4/16,唐僧分得了8/32。把西瓜分完之后,猪八戒很不高兴,说到:我觉得这样分不合理,为什么我拿的最少?就在这个时候,引出一个问题:“孙悟空用这样的方式分西瓜到底合不合适?下一节数学课中我们将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光提出了问题还引起学生思考,简单一个故事引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借助动手操作,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不同的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尤其学生开放性思维有待开发,学习是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而学生本来就具有好奇心,有探索未知的心理,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问题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要善于观察总结把生活中具体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公式原理产生全新认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计数单位十”过程中,可以先设计“猜一猜”“数一数”“说一说”的有趣情景,学生概念中对“盒”“串”作为单位较为熟悉;然后在创设“拿一拿”购物情境,进一步感悟以“盒”为计数单位拿铅笔的应用;可以巧妙创设“拿小棒比赛”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十”“一”计数单位进行活动,活动最后,与学生一起讲述拿小棒的过程,能够理解和运用“十”这个计数单位就很容易了。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先让学生拿出几张纸,用剪剪拼拼、贴贴画画、数数量量等方式探索三角形奥秘,研究不同三角形内角度数,在根据不同三角形算出相应内角和,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然后,让学生在亲自验证结果,这种方式不光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维方式的养成。除此之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也是创设情境有效方式。
3通过设疑问难,创设悬疑化问题情境
有问题是积极思考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发挥出来,根据课程要求提出有趣问题,从而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你们可以给老师出问题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可以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让学生相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悬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让学生更想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然后告诉学生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该数是否为2的倍数,学生会对此产生好奇,在使用计算器验证答案完全正确时,会对老师产生敬佩,然后深入思考,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4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知识因为理论性较强,被大多数学生理解为知识是“死”的,所以學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乏味。假如教师能够创设出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那就是让“死”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放进红、白两种颜色球的盒子,在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猜:随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先猜结果,然后在把摸出来的球进行展示,多次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发问,你能总结刚才摸球的规律么?”从而引出“可能性”。再展示出第二个盒子,可以开展比赛形式,把学生分成小组,以摸到红球为胜出。当学生都带着满心期待摸到红球时,却发现一直没有人摸到红球。学生对盒子有了疑惑:盒子里应该根本没有红球。此时可以将盒子展示给大家,“里面本来就没有红球,所以当然摸不到红球?”由此引出“不可能”。然后为学生提出设想:“假如随便摸,要想摸到红球,盒子里应该怎样放球?”教师用游戏比赛与问题引导展开教学,学生在好奇能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心理下积极思考、分析,研究。这样的课堂氛围是生动活跃的,从学生感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杨豫军.小学数学课标案例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2]王林.让儿童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J].江苏教育,2014(2).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叫做情景创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出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增加数学课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数学积极性。实践表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足的现状,而且对于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有极大帮助,《数学课程标准》最新提出:“教学知识要能够拿到生活中运用,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促进学生学习。”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在教材上也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创设情景是新课标要求之一,在教材编撰中都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中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我们小学教学中一次伟大尝试,课堂中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有思考价值、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可以由此创设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可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创设情景教学含义理解不够深刻,以至于只做表面工作,方式上还是延续传统教学方式,所以不能体现出情景教学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创设情景开展教学呢,下面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1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一节数学课结束不代表学习数学知识就到此结束。在学习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推动进一步学习。教师要善于提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在思考数学问题,最终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学习后,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分一个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分到了1/4,沙僧分得了2/8,孙悟空分得了4/16,唐僧分得了8/32。把西瓜分完之后,猪八戒很不高兴,说到:我觉得这样分不合理,为什么我拿的最少?就在这个时候,引出一个问题:“孙悟空用这样的方式分西瓜到底合不合适?下一节数学课中我们将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光提出了问题还引起学生思考,简单一个故事引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借助动手操作,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不同的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尤其学生开放性思维有待开发,学习是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而学生本来就具有好奇心,有探索未知的心理,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问题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要善于观察总结把生活中具体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公式原理产生全新认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计数单位十”过程中,可以先设计“猜一猜”“数一数”“说一说”的有趣情景,学生概念中对“盒”“串”作为单位较为熟悉;然后在创设“拿一拿”购物情境,进一步感悟以“盒”为计数单位拿铅笔的应用;可以巧妙创设“拿小棒比赛”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十”“一”计数单位进行活动,活动最后,与学生一起讲述拿小棒的过程,能够理解和运用“十”这个计数单位就很容易了。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先让学生拿出几张纸,用剪剪拼拼、贴贴画画、数数量量等方式探索三角形奥秘,研究不同三角形内角度数,在根据不同三角形算出相应内角和,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然后,让学生在亲自验证结果,这种方式不光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维方式的养成。除此之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也是创设情境有效方式。
3通过设疑问难,创设悬疑化问题情境
有问题是积极思考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发挥出来,根据课程要求提出有趣问题,从而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你们可以给老师出问题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可以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让学生相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悬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让学生更想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然后告诉学生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该数是否为2的倍数,学生会对此产生好奇,在使用计算器验证答案完全正确时,会对老师产生敬佩,然后深入思考,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4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知识因为理论性较强,被大多数学生理解为知识是“死”的,所以學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乏味。假如教师能够创设出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那就是让“死”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放进红、白两种颜色球的盒子,在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猜:随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先猜结果,然后在把摸出来的球进行展示,多次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发问,你能总结刚才摸球的规律么?”从而引出“可能性”。再展示出第二个盒子,可以开展比赛形式,把学生分成小组,以摸到红球为胜出。当学生都带着满心期待摸到红球时,却发现一直没有人摸到红球。学生对盒子有了疑惑:盒子里应该根本没有红球。此时可以将盒子展示给大家,“里面本来就没有红球,所以当然摸不到红球?”由此引出“不可能”。然后为学生提出设想:“假如随便摸,要想摸到红球,盒子里应该怎样放球?”教师用游戏比赛与问题引导展开教学,学生在好奇能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心理下积极思考、分析,研究。这样的课堂氛围是生动活跃的,从学生感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杨豫军.小学数学课标案例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2]王林.让儿童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J].江苏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