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可能”“不可能”“一定”,简单的三个词,甚至有老师认为不教学生也会,但那只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学生没能真正理解可能性的含义。有幸听到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受益匪浅。本节课在张齐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现出了他们学习的真实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孩子们享受课堂、收获成长。
【案例】可能性(张齐华执教)
师: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乒乓球,有什么颜色呢?生:红、白、黄。出示口袋:1号口袋有4黄2白,2号口袋有3红3白,3号口袋是全红。师:张老师想摸出红色的球,应该摸哪一个口袋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3号口袋。师:为什么?生:3号口袋全是红球。(板书“一定”)师:1号口袋不可能摸到红球。(板书不可能)2号口袋也不可能摸到红球。生:不同意,手气好的话可能摸到红球。师: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小组合作摸2号口袋,并记录下你摸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开始小组内合作摸球,提醒每摸一次要先洗一洗)。第一小组:红、红、白、红、红、红。师采访组长:你们摸之前有没有洗,有没有同学偷看?第二小组:红、红、红、红、红、红。 师继续采访:你们摸之前有没有洗,有没有同学偷看?生:没有偷看。第三小组:红、白、红、红、红、红。第四小组:红、白、白、白、白、红。师:请同学们观察,是不是每个小组都有人摸到红球,那也就是说都有可能摸到红球。师:一定能摸到红球,你同意吗?第二小组的同学摸出全部都是红球,还不能证明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生:不一定。师: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师:3个白3个红,一定能摸到6个红,同意吗?怎么办?(再让第2组的同学摸球,分别摸出红、白)师:可能摸到红球,那在第几次摸出红球能确定吗?生1:第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生2:我反对,继续摸下面有可能不是呢?(师让学生摸,摸出白球)
一、从“个体”到“全体”,形散而神不散
当孩子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 学习,让老师面向每一个孩子变成可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打开了我们老师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悟。课前担心难以维持课堂秩序,担心学生活动中放开了收不回来,课堂状态恰恰相反,即使是平时顽皮的学生也很投入。因为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
二、从“被动”到“主动”,乐学而有效
在日常课堂中,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听”“看”的时间远远超过“参与活动”的时间。听课习惯好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被动思考,听课习惯较差的学生无疑是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均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近30分钟的时间学生都在活动体悟思考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感到,一节课就在玩,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懂了很多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他们学会欣赏数学的美,他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合理提出自己的想法,感受集体创造的力量,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从“间接”到“直接”,学生思维更加主动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和符号认知,这三个发展阶段对应着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和分析水平。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丰富的具体经验以后,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充分地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合作学习中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孩子们通过摸球游戏,亲自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从“单一”到“多元”,挖掘学生深层次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让资源生成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源必将成为核心学习过程推进的生成性资源。从教师控制行为下的单一资源转向给予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多元资源呈现,这才是生动的、灵动的、具有活力的课堂特质。课堂中教师紧紧抓住两个非常重要的资源,第一,第二组的学生摸出了6个红球,在相信学生没有偷看的情况下,老师提出質疑,“第二小组的同学摸出全部都是红球,还不能证明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创设积极探讨研究的空间,学生很快想到再让第二组的同学摸球,果然发现摸出了白球,问题解决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只能说是有可能摸到红球。资源二,四组同学中第一个同学摸到的都是红球,所以有的学生就确定第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体验,马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同样让学生继续摸球,证实了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有新的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使精彩在合作中不断绽放。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吧。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案例】可能性(张齐华执教)
师: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乒乓球,有什么颜色呢?生:红、白、黄。出示口袋:1号口袋有4黄2白,2号口袋有3红3白,3号口袋是全红。师:张老师想摸出红色的球,应该摸哪一个口袋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3号口袋。师:为什么?生:3号口袋全是红球。(板书“一定”)师:1号口袋不可能摸到红球。(板书不可能)2号口袋也不可能摸到红球。生:不同意,手气好的话可能摸到红球。师: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小组合作摸2号口袋,并记录下你摸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开始小组内合作摸球,提醒每摸一次要先洗一洗)。第一小组:红、红、白、红、红、红。师采访组长:你们摸之前有没有洗,有没有同学偷看?第二小组:红、红、红、红、红、红。 师继续采访:你们摸之前有没有洗,有没有同学偷看?生:没有偷看。第三小组:红、白、红、红、红、红。第四小组:红、白、白、白、白、红。师:请同学们观察,是不是每个小组都有人摸到红球,那也就是说都有可能摸到红球。师:一定能摸到红球,你同意吗?第二小组的同学摸出全部都是红球,还不能证明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生:不一定。师: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师:3个白3个红,一定能摸到6个红,同意吗?怎么办?(再让第2组的同学摸球,分别摸出红、白)师:可能摸到红球,那在第几次摸出红球能确定吗?生1:第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生2:我反对,继续摸下面有可能不是呢?(师让学生摸,摸出白球)
一、从“个体”到“全体”,形散而神不散
当孩子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 学习,让老师面向每一个孩子变成可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打开了我们老师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悟。课前担心难以维持课堂秩序,担心学生活动中放开了收不回来,课堂状态恰恰相反,即使是平时顽皮的学生也很投入。因为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
二、从“被动”到“主动”,乐学而有效
在日常课堂中,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听”“看”的时间远远超过“参与活动”的时间。听课习惯好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被动思考,听课习惯较差的学生无疑是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均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近30分钟的时间学生都在活动体悟思考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感到,一节课就在玩,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懂了很多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他们学会欣赏数学的美,他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合理提出自己的想法,感受集体创造的力量,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从“间接”到“直接”,学生思维更加主动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和符号认知,这三个发展阶段对应着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和分析水平。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丰富的具体经验以后,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充分地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合作学习中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孩子们通过摸球游戏,亲自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从“单一”到“多元”,挖掘学生深层次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让资源生成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源必将成为核心学习过程推进的生成性资源。从教师控制行为下的单一资源转向给予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多元资源呈现,这才是生动的、灵动的、具有活力的课堂特质。课堂中教师紧紧抓住两个非常重要的资源,第一,第二组的学生摸出了6个红球,在相信学生没有偷看的情况下,老师提出質疑,“第二小组的同学摸出全部都是红球,还不能证明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创设积极探讨研究的空间,学生很快想到再让第二组的同学摸球,果然发现摸出了白球,问题解决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只能说是有可能摸到红球。资源二,四组同学中第一个同学摸到的都是红球,所以有的学生就确定第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体验,马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同样让学生继续摸球,证实了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有新的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使精彩在合作中不断绽放。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吧。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