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意义甚大。但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大学生毕业前夕所进行的,而是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由量变到质变的整个培养过程。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去势在必行。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体育院校;学生工作
1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高等教育整体迈入大众化阶段,体育院校在整体高等教育招生扩招的影响下,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受自身条件,专业局限性、教育教学体制和社会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摆在了各大体育院校的面前。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当前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人意,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和改进体育院校学生工作意义甚大。
2 坚持“四个结合”、“四个学会”,探索学生工作新模式
在大学四年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和引导体育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择业心理,并且能够在当今激烈的求职过程中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紧紧围绕“四个结合”、“四个学会”, 力求在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2.1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校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项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人才标准的提高,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应由传统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对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引导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在就业指导中更应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同时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新时代体育学院大学生的精神风范已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使之成为同学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将日常学风建设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学会求知
良好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加强体育院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学生就业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体育院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就业工作是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工作的有力保证。现代职业对求职者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尽管不同的职业有着具体不同的要求,但也有其共性的要求:一是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知识结构的根基;二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由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从新生刚入校起就必须抓住学习这条主线,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体育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教育工作之中。加强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所以,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必须以就业方向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中学会求知的能力,让学生凭借着过硬的知识储备踏入社会。
2.3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事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竞争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个人的能力在择业竞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社会实践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高等教育也越来越认同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培养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注重就业服务与社会实践结合,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为学生求职准备了更为直接的选择机会。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会做事,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多年实践证明,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更加接近成功,实践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自己的职业兴趣;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化;不断促进个人能力的养成;不断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更加真实地辨别职业兴趣;更加及时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长路径;更加真切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2.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减压
处在青春发育中期的大学生一般在18~22岁之间,也是出现心理障碍的高峰期。正确分析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变化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教育方式,引导他们解决各种思想矛盾,走出误区,完善人格,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也不例外。求职择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职业成就的评价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始终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在正确的引导中学会“正视压力”、“缓解压力”,更好地把握住发展的机会,有针对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提升处事能力及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策略,学会控制情绪,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从容应对;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3 结束语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开展高效、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大学生四年全程化就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既大有裨益而又任重道远。作为新时期体育院校学生工作新的增长点,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补充和发展具有划时代地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5-8.
[2] 岳庆利,赵冰,朱晓兰,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85-1186.
[3] 姚冠新,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104.
[4] 周超.运动训练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3).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体育院校;学生工作
1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高等教育整体迈入大众化阶段,体育院校在整体高等教育招生扩招的影响下,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受自身条件,专业局限性、教育教学体制和社会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摆在了各大体育院校的面前。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当前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人意,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和改进体育院校学生工作意义甚大。
2 坚持“四个结合”、“四个学会”,探索学生工作新模式
在大学四年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和引导体育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择业心理,并且能够在当今激烈的求职过程中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紧紧围绕“四个结合”、“四个学会”, 力求在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2.1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校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项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人才标准的提高,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应由传统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对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引导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在就业指导中更应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同时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新时代体育学院大学生的精神风范已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使之成为同学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将日常学风建设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学会求知
良好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加强体育院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学生就业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体育院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就业工作是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工作的有力保证。现代职业对求职者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尽管不同的职业有着具体不同的要求,但也有其共性的要求:一是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知识结构的根基;二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由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从新生刚入校起就必须抓住学习这条主线,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体育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教育工作之中。加强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所以,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必须以就业方向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中学会求知的能力,让学生凭借着过硬的知识储备踏入社会。
2.3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事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竞争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个人的能力在择业竞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社会实践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高等教育也越来越认同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培养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注重就业服务与社会实践结合,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为学生求职准备了更为直接的选择机会。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会做事,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多年实践证明,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更加接近成功,实践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自己的职业兴趣;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化;不断促进个人能力的养成;不断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更加真实地辨别职业兴趣;更加及时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长路径;更加真切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2.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减压
处在青春发育中期的大学生一般在18~22岁之间,也是出现心理障碍的高峰期。正确分析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变化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教育方式,引导他们解决各种思想矛盾,走出误区,完善人格,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也不例外。求职择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职业成就的评价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始终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在正确的引导中学会“正视压力”、“缓解压力”,更好地把握住发展的机会,有针对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提升处事能力及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策略,学会控制情绪,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从容应对;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3 结束语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开展高效、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大学生四年全程化就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既大有裨益而又任重道远。作为新时期体育院校学生工作新的增长点,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补充和发展具有划时代地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5-8.
[2] 岳庆利,赵冰,朱晓兰,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85-1186.
[3] 姚冠新,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104.
[4] 周超.运动训练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