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感受《财富》中国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d5230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已于5月1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一场新闻大战的硝烟也已渐渐散去。作为将《财富》论坛引进中国并再度成为此次论坛的协办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赋予了论坛“财富与文化互动”理念的同时,也以他们精心细致的组织工作和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次论坛给媒体带来了什么?又给传播界带来什么?媒体将在论坛之后感受一个怎样的财富中国?经济与文化结合下的中国要向世界展示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负责此次论坛协办工作的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和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局长江伟强、副局长徐英。以下是采访中的答问。
  
  问:《财富》论坛已三度选择中国,而国务院新闻办是中方的协办者。从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角度看,您对此有何感受?伴随此次论坛的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您能谈谈这次大战的详细情况吗?
  答:这次论坛的规模远远超过以往历届。参会人数达到847人,参会企业432家,其中有包括77家全球500强企业和12家美国500强企业在内的252家外国跨国企业。通过与两百多家跨国企业领导人交流思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对外传播的佳机。
  本届论坛吸引了大批中外记者采访。到会采访的记者有557人,其中中国记者292人(含港澳台),外国记者265人。由于场地限制,还有许多记者未获准到会采访。
  面对如此之多的外国媒体,国务院新闻办会同有关单位,对论坛的宣传报道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充分的准备。
  经向美方争取,我们委托中国日报和经济日报编辑出版论坛的英文会刊和中文会刊,委托中国日报网作为论坛的指定网站,发布论坛的有关信息,设立论坛新闻中心,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服务,不仅为记者们提供了电脑、互联网端口及餐饮等服务设施和项目,还为记者解决因场地限制不能进入会场而带来的采访不便,对论坛大会、部分分组会和圆桌会议提供闭路电视公共信号,对所有会议提供网络直播公共信号。
  论坛期间,我办认真组织好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演讲和温家宝总理会见活动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新闻单位积极开展对内对外宣传报道,播发了大量稿件,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问:您认为此次论坛带给媒体一个什么启示?又给我们传播界带来了什么呢?
  答:中外新闻媒体,特别是境外新闻媒体,对论坛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大量客观的报道,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形象。比如,中外媒体对胡锦涛主席的演讲、开幕式前的会见活动及温家宝总理的会见活动均作了大量的正面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胡锦涛主席5月16日出席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发表重要演讲进行了现场直播,在其网站上全文播发了演讲内容,并提供了演讲现场视频录像供浏览者下载观看。其网站刊登的关于论坛的7篇报道全部引用了胡锦涛主席的演讲内容,还以《中国确定2020年发展目标》为题,介绍了目前中国的GDP规模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美联社以“中国主席演讲为外国解除后顾之忧”为题报道胡锦涛主席的开幕式演讲。报道援引胡锦涛主席的话说,中国和亚洲的发展为全世界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将近30家外国媒体在有关报道中转引了这句话。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当日也发表了题为《胡锦涛誓言帮助外国投资》的评论文章。《财富》网站特稿栏目关于“财富全球论坛”的系列报道中,有三篇从不同侧面援引报道了胡锦涛主席的演讲内容。法新社18日以“中国能够维持快速稳定的增长”为题报道了温家宝总理的会见活动,报道称中国有能力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将坚定地推进外汇改革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多家境外媒体转载了法新社的报道。西方媒体纷纷对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演讲以及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会见参会的部分企业领导人作了积极正面的报道,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问:从对外传播的角度,国务院新闻办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在组织过程当中,新闻办做了哪些较为细致的工作?
  答:国务院新闻办之所以同意协助《财富》全球论坛在京举办,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宣传我科学发展观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主张,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影响。国务院新闻办作为协办方,在以唐家璇国务委员为组长的“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协助美方,开展卓有成效的筹办工作。比如,在邀请工作方面,在距论坛开幕只剩三个多月时,确认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500强企业代表只有39家,这与我们所希望的60家以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新闻办、商务部以及北京市政府以多种方式加强协助邀请工作力度。同时,我办也多次敦促美方加强邀请工作。经过努力,使最终到会的全球500强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数均大大超过《财富》全球论坛以往历届的规模。
  问:在会议的议题上,尤其在一些有不同意见的议题上,国务院新闻办是如何与他们加以协调并取得共识的?
  答:一次成功的论坛,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也直接影响论坛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议题设置方面一开始就同美方确定了协商一致的原则,即论坛议题须经中美双方协商一致才能列入。我们还积极组织中方参会者和中方发言者。为借助论坛向数百位参会的跨国公司负责人和采访论坛的众多媒体积极宣传介绍我有关情况和政策,我办邀请和组织了包括14位正部级以上官员在内的24位中方发言者,美方经我办同意也邀请了20多位中方发言者。为做好中方发言工作,我办两次召开吹风会,向中方发言者或其撰稿人介绍有关情况。中方发言者在论坛讨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确保了论坛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问:财富论坛期间和论坛之后,各国媒体都对中国予以了空前的关注,美国0NN在其国际频道推出为期一周的“聚焦中国”特别节目,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
  答:此次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的召开,再次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围绕《财富》全球论坛掀起了一轮涉华报道的热潮,其中大部分的报道基调客观、积极,对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形象和影响产生了积极作用。
  美国的CNN在论坛举办前后,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报道,制作播出了为期9天的“聚焦中国”特别节目,在其五个国际频道、一个国内频道和CNN网站上分三个栏目播出。其中,“今日CNN”栏目,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设立的演播室进行现场直播,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嘉宾现场访谈和播出 事先录制的专访;“CNN连线”栏目,是CNN的名牌栏目,这次专门在钓鱼台国宾馆搭建演播室进行了一小时的现场直播,主要讨论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财富》全球论坛同时将其作为论坛的一个分会场,“漫游新中国”栏目,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记述中国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现状。这是CNN首次将演播室搬到北京,首次以中国为主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被媒体称为一次关于中国的“综合性新闻发布”,总的播出时间超过40个小时(含重播),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约1.7亿人观看了“聚焦中国”特别节目。
  美国《新闻周刊》、《时代》杂志、《财富》杂志等也在论坛期间以大量篇幅发表关于中国的特别报道,介绍和阐释中国的发展、变化现状以及对全球带来的影响。英国BBC网站从15日起还开办了“《财富》全球论坛采访日记”专栏,对论坛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问:论坛期间,中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界巨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都达到了哪些让世界感受中国、向“世界说明自己”的目的?这对树立中国良好的形象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此次论坛的开幕式和“北京之夜”两场活动,深深地吸引了现场近千名来宾,许多参会者事后还不断回味和称赞当时的场景。由于准备工作细致周到,开幕式活动,以及之前的胡锦涛主席会见活动和开幕式后的文艺演出,都十分圆满。在天坛举行的“北京之夜”,沿用了因天气原因而被取消的原来开幕式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中美双方一直将天坛的活动作为本届论坛的重头戏来筹备,并在论坛开幕前进行了两次预演。由于准备充分,构思新颖,从会场的布置、文艺演出到激光表演,都体现出北京作为文化古都的现代风貌,成为本届论坛开幕式之外的另一大亮点。在中方的大力协助之下,本届论坛的圆桌会议、论坛讨论、配偶活动等各项安排都很顺利。
  问:国务院新闻办协办的这届论坛给中国媒体人带来了新的思想活力。论坛上对各种问题的探讨以及各种引人注意的“国际”现象,会形成何种“媒体感受‘财富中国’”的余波?您认为,我们的涉外媒体应继续关注哪些由论坛繁衍出的话题?
  答:为了借助论坛做好对外国参会者的工作,我办委托专门组织制作了一套《中国·新机遇》小册子和一部《财富看中国》系列电视片。《中国·新机遇》小册子共10册,分别介绍中国通信、消费电子、IT、医药、金融、传媒、能源、汽车、航空、科技园区等十个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通过在参会者驻地、会议场所、记者注册中心和新闻中心分发、摆放等方式向参会者和记者提供了1495套(14950册),论坛结束前就已被全部取走。《财富看中国》电视片通过全球500强在华投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视角,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于论坛召开前在中央电视台9频道播出,在该系列片基础上,我们制作的一个八分钟的宣传片,在论坛会场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吸引了参会者的注意,我们还向论坛提供了910盒套装DVD光碟,很快就被参会者拿光了。
  论坛虽然结束了,但论坛提出的诸多问题还有待国际社会各界人士的持续不断的关注和重视。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的媒体没有止步不前的理由。
  责编:宏磊
其他文献
“南京大屠杀”成全球影视热门题材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目前已知有6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影片问世或开拍,日本右翼也宣布要拍一部名为《南京真相》的电影,以此来否认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部分原因是因为今年是“大屠杀”的七十周年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一直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创意竞争。站在哪个角度,如何反映这样的题材才能更引起人们的共鸣是最重
期刊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在“两会”专题栏目中,特别打出了有关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字幕,令观者耳目一新。  2006年8月,中國外文局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2007年伊始,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也在北京举行。可见各方对此话题的关注。在今年的论坛上,50多位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公关界、
期刊
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李冰副主任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  李冰说,八十多年前,罗素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真诚而友好的感情,实地考察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写就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论著《中国问题》。这本书反映了这位“世纪智者”对中国问题的种种思考,反映了一个西方进步学者的中国观。罗素先生开宗明义:“最近到中国的欧洲人,如果善于接纳和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无
期刊
时间:2007年3月11日   地点:铁道大厦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究竟是老子、孔子,还是孙子?近一时期,人们对此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在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组的小组讨论会上建议,国家应把中华
期刊
今天我随《今日中国》杂志社的同志们去八宝山向我们敬爱的爱老作最后的告别。才一个月前我们还在人民大会堂、友谊宾馆欢乐地庆贺他的九十寿诞,今天他却已离我们而去,这段时间差距实在太短了,前后的反差太强烈了,我真有如同梦幻的感觉。在向他告别时,我望着他安详的、永远是那样慈爱而充满睿智的面容,眼前似乎出现他同我对坐论文的情状。我想起最近写的一篇短文中的最后一段话:  “爱老在他回忆录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在以后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
期刊
编者按: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三位在海外学成归国,工作中成为所在领域佼佼者的人大代表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采访,结合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积极为中国的外宣事业建言献策。他们的所思所言,让外宣工作者扩展了视听,倾听到世界的回音。    以坦诚的态度向世界说明中国    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很多误解,作为“海归”人大代表,海外的求学经历和经常参与国际交流的经历令他们对此有更切身的感受。
期刊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市被称为是“北方的威尼斯”。它建筑在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中的十五座岛屿之上,另外还有2万多个大小岛屿与她相拥。2004年10月,应斯德哥尔摩大学新闻、媒介与传播系(Department ofJournalism,Media&Communication)的邀请,我和央视和《南方周末》的两位编辑赴瑞典作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其间,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带我们游历了斯市的一些风景名胜。其中
期刊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
期刊
“张家界被选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消息一传出,让喊惯了“绿色家园”的张家界旅游界兴奋不已。    “绿色”张家界举起“红色旅游”大旗    张家界秀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中外。但是大多人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张家界也曾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  在2005年4月17日湖南省举行的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上,“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被编入中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今后,游客在游览张家界自然风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