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在财经类专业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普遍开设。但这门课概念抽象、方法具体、计算复杂,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有一定困难。针对当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 统计学 教学方法
一、要注意概念的归纳和前后对比
统计学的概念不仅多且抽象,有些重要名词内涵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章节其叫法不一,初学者常常将类似的概念混淆。比如,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第一章称 “统计指标”,在第四章则称为“综合指标”;第四章的“动态相对指标”,在第七章却叫“发展速度”,而在第八章又称为“指数”。这种前后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特别容易造成学生的混淆。教师在讲授时,除讲解概念的涵义外,更要注意将意思相同、内涵一致的名称归纳在一起,总结归纳,前后对比。诸如:绝对指标——统计绝对数——数量指标——总量指标;总体——全及总体——调查对象;个体——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总体总量——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数;概率保证——可靠程度——置信度——把握程度;等等。
通过这样归类、前后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同类名词的理解,掌握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学会灵活运用相关概念,达到分而能合、合又能分的境界。
二、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现行教材都比较注重实用性原则,突出了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的做法是,除了让学生多练习实务题和计算分析题外,还另外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学期初,就把课外实践教学计划印发给学生,并同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中,每当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相应地按计划进行课外实践。例如,“统计调查”内容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拟定调查方案,经教师审查合格后,布置学生按方案要求进行实地调查,然后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计算出有关指标,制作统计图表,最后撰写出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实践教学,在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的同时,也掌握了统计研究的一般方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条件分析阶段,需要根据整理的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学生初学时往往感到计算比较繁琐。其实,任何指标的计算都遵循一定的思路,应根据某一相应的公式来计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思路清晰,并让学生紧随教师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很多,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程序图法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根据已知条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例如,讲授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同,其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也有区别。具体到某一时点数列该采用何种方法,可根据以下思路来进行分析:
把以上流程通过幻灯片给学生演示,不仅能使学生分清各种类型的时点数列,而且能使学生思路清晰,不会把各种计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混淆。
2.反向推导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向反方向推导。例如,在进行平均指标的区间估计时,要求出 -△ ≤ +△ ,则必须求出 和△ ,而 可通过样本资料求出,极限误差△ =tμ ,在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下,t值是一定的,所以只要求出μ 的估计数值,就可以求出 的估计区间,而μ 也可根据样本资料求得。
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方法论科学,在计算机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训练。教师在统计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因此,应将统计教材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笔者认为,Excel是目前条件下最适合作为统计教学辅助工具的软件之一。Excel不仅有强大的电子表格处理功能,而且还具有各种数据处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功能,既节省大量的数据运算时间,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目前教学条件来看,校园计算机上都装有Excel应用软件,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并且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Excel的基本使用方法,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统计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只要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平:统计学,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5
2.宗占红、尹勤:发挥Excel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统计教育,2007,(7)
3.孙慧钧:对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改革的思路,统计研究,2002,(10)
(作者单位:543003广西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
【关键词】职业学校 统计学 教学方法
一、要注意概念的归纳和前后对比
统计学的概念不仅多且抽象,有些重要名词内涵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章节其叫法不一,初学者常常将类似的概念混淆。比如,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第一章称 “统计指标”,在第四章则称为“综合指标”;第四章的“动态相对指标”,在第七章却叫“发展速度”,而在第八章又称为“指数”。这种前后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特别容易造成学生的混淆。教师在讲授时,除讲解概念的涵义外,更要注意将意思相同、内涵一致的名称归纳在一起,总结归纳,前后对比。诸如:绝对指标——统计绝对数——数量指标——总量指标;总体——全及总体——调查对象;个体——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总体总量——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数;概率保证——可靠程度——置信度——把握程度;等等。
通过这样归类、前后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同类名词的理解,掌握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学会灵活运用相关概念,达到分而能合、合又能分的境界。
二、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现行教材都比较注重实用性原则,突出了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的做法是,除了让学生多练习实务题和计算分析题外,还另外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学期初,就把课外实践教学计划印发给学生,并同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中,每当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相应地按计划进行课外实践。例如,“统计调查”内容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拟定调查方案,经教师审查合格后,布置学生按方案要求进行实地调查,然后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计算出有关指标,制作统计图表,最后撰写出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实践教学,在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的同时,也掌握了统计研究的一般方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条件分析阶段,需要根据整理的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学生初学时往往感到计算比较繁琐。其实,任何指标的计算都遵循一定的思路,应根据某一相应的公式来计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思路清晰,并让学生紧随教师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很多,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程序图法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根据已知条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例如,讲授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同,其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也有区别。具体到某一时点数列该采用何种方法,可根据以下思路来进行分析:
把以上流程通过幻灯片给学生演示,不仅能使学生分清各种类型的时点数列,而且能使学生思路清晰,不会把各种计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混淆。
2.反向推导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向反方向推导。例如,在进行平均指标的区间估计时,要求出 -△ ≤ +△ ,则必须求出 和△ ,而 可通过样本资料求出,极限误差△ =tμ ,在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下,t值是一定的,所以只要求出μ 的估计数值,就可以求出 的估计区间,而μ 也可根据样本资料求得。
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方法论科学,在计算机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训练。教师在统计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因此,应将统计教材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笔者认为,Excel是目前条件下最适合作为统计教学辅助工具的软件之一。Excel不仅有强大的电子表格处理功能,而且还具有各种数据处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功能,既节省大量的数据运算时间,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目前教学条件来看,校园计算机上都装有Excel应用软件,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并且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Excel的基本使用方法,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统计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只要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平:统计学,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5
2.宗占红、尹勤:发挥Excel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统计教育,2007,(7)
3.孙慧钧:对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改革的思路,统计研究,2002,(10)
(作者单位:543003广西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