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阅读她的小说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下午,我完成了手头的长篇小说,立即开始构思下一部。工作狂,金牛座,闲不下来,命苦。
  第三部长篇小说,我想写写我的父亲。
  写作这么多年,从杂文到小说,我一直想写他的故事,然而提笔竟是这么无力和无能。理由非常简单,对父亲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多。或者应该说,我知道得非常少。
  我祖父是獨生子,我父亲也是独生子,我母亲那边有许多长辈亲戚,但我父亲这边,半个不剩。我茫然无头绪,难以找到足够的素材。我父亲是个寡言少语的男人,唯在喝得半醉的时候会多谈几句旧事,但来回来去都是零碎的述说:16岁丧父,17岁丧母,之后做记者、做编辑。曾有相士铁口直断,他只有63岁阳寿,所以他在62岁那年把手里的积蓄花光,而如今他已经82岁。我心疼的是,他生了一个写了上百万字文章的儿子,却未能让儿子完整地、有头有尾地用笔记下他走过的人生道路。对像我这样笃信文字力量的人来说,他是个没有故事的人。对此,我无法接受。
  最近半年有新进展:我父亲开始用Whats App了。我跟他在手机屏幕上沟通、问候,虽然是非常简单地闲话家常,彼此的关系却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譬如说,有一回因为雇人修理电脑之事,他摆了乌龙,我不太高兴,发信息对他说:“你这么做很不好,让我很为难。我明明说过别这么做,为何你仍要如此?”信息传出之后,我心里不安,觉得说得太重。岂料,半小时后,手机传来他的回应:“对不起,以后不会了。”
  这一刻,我几乎流泪。因为在这一刻,仿佛我才是严苛的父亲,而他是受责的儿子。
  或许我将来真会写出一部跟父亲相关的作品。阅读手机里的父亲,通过手机了解父亲。两部手机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红线,竟然把我和父亲再次拉到一起。在文字故事里跟父亲“重逢”是最稳当而温暖的形式。但有时候我暗想:父亲愿意吗?他是否根本不希望读到提及他的任何文字?是否担心我把他写得不够好,甚至,写得太坏?
  我亦为人父,至少我有此忧虑。26岁的女儿也写小说,用英文。她发表过一篇小说,我读了第一段便放弃了,因为第一段写的便是父亲出走。我非常担心在她的文字里读到她心中的我,读出她心中我的阴暗、愚昧、无能,甚至邪恶。我非常担心在她的文字里读到她对父亲的怨怼和恼恨。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我打开电脑,点开她的小说,想咬牙读下去,但读了几个字便停下来;又一回,再打开,再读,再停下来。我实在冒不起这种在文字里与她“重逢”的风险。
  或许再过一些岁月吧。待我真的老了,老到什么都不在乎了。然后有一天晚上,我泡一杯热茶,把她的小说打印出来,坐在沙发上,在夜灯下,只把小说当作纯粹的文学作品,云淡风轻,认认真真地读。我将纯粹以读者之眼,看看在她笔下,出走的父亲到底去了哪里,又是否会在迷途历劫之后,满身伤痕,安然归家。
  (张 愚摘,王 娓图)
其他文献
住所其实只是短暂人生的临时居所,但若环境整体协调且舒适,就会让人意趣盎然。  高人雅士悠然居住的庭院,月光洒落其中,一股沁人心脾的风情油然而生。虽不是现代绚丽夺目的流行风格,但古树斑驳,杂草环绕,自然风情十足。篱围和墙垣的造设也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随意摆放的家具古色古香,使人心思沉静。  相反,有的庭院里擺放着众多工匠费尽心思雕琢而成的唐制和大和制的器物,装点着矫揉造作的草木。看到如此这般,真是让
期刊
愛笑的小鱼小鱼画了爱心感谢帮助过她的人  3岁的小鱼刚刚上幼儿园,有着甜甜的笑容,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生活幸福的小宝贝。  其实,她和单亲妈妈相依为命,住在小小的出租房里。因为一出生就患有弱视,她的视力比一般人差了许多。每天上下黑暗的楼梯时,小鱼什么都看不见,只能用自己的小手紧紧拉着妈妈的大手,才能安全通过。  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妈妈没办法带她治疗眼睛,为此妈妈很是自责。但当着小鱼的面,妈妈表现得
期刊
一  那一天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到来。  解禁前夜,北方交通大学嘉园公寓的学生,从一楼宿舍扯出插线板,接上台灯,在楼前开了场台灯晚会。  有星斗,有蝉鸣,晚会上有同学表演吹笛子,虽然吹不出音,但所有人拼命鼓掌。  第二天下午4点40分,夏日的阳光格外明亮,公寓区的警戒线被撤去,300余名学生欢呼着下楼,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同一时刻,北京皂君庙东里29号楼内,解禁的居民同样欢呼着下楼,但很快被亲
期刊
大雨过后,春天来了。我先是看见河水变得异常清澈,鱼苗被水草纠缠,只好不停地翻腾辗转,可是,一旦摆脱水草,它们就要长成真正的鱼;一群蜜蜂越过河水,直奔梨花和桃花,我便跟随它们向前奔跑,一直奔到桃树和梨树底下,看着它们从桃花飞到梨花,再从梨花飞到桃花,埋首,匍匐,大快朵颐,间或张望片刻,似乎是怕被别人知晓此处的秘密。而后,群蜂不经意地眺望,但都将被震慑——远处的山峦之下,油菜花的波浪仿佛从天而降,没有
期刊
《扮作花神的萨斯基亚》1634年  如果为青春画一幅肖像,会是什么模样?  早在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杰出画家伦勃朗用几乎一年一幅的自画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沉迷于戏剧性的光线,推崇质朴厚重的风格。与其他热爱游历的艺术家不同,伦勃朗一生没有离开过故土荷兰,却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声名远播。  在大量的自画像和为亲人、爱人、友人绘制的肖像画中,伦勃朗的人生叙事逐渐明朗。可是,他的一生依然过于传奇,仍
期刊
今天,物理学家之所以会孜孜不倦地探寻能够一统天下的万有理论,也是出于与牛顿相同的愿景,即希望能够发现可以作为人类已知的、宇宙各方面基础的秩序,并让宇宙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各归其位,将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科学家赫胥黎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最大悲剧是,一个丑陋的事实往往会杀死一个美丽的假说。”他的意思是,优雅的理论是科学的目标,当某个事物与优雅的理论相悖,或令理论复杂化时,科学便会遭遇最大的悲剧。  然而
期刊
据说,古时有三位勇者。  一位是北宫黝。该先生受不得一点儿委屈,“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别管你是布衣百姓还是大国君主,惹了他,他就跟你翻脸;“恶声至,必反之”,怎么骂过来的,怎么原样骂回去,或者索性拔刀相向。  北宫黝大概是个侠客,闲下来也许还写点儿杂文。另一位勇者孟施舍可能是武士或将军,他的勇比较简便:不管对方是小股来袭还是大军压境,一概“视不胜,犹胜也”,不管是否打得过,先打了再说
期刊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或者一个网络化的世界。  不过,网络化并不等于互联网化,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考察历史,人类社会的网络一直存在,从过去的书信到电子邮件,从火车到飞机,从电报到电话,变化的是工具,网络的本质并没有变。即使当下无处不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只是加速了人类的网络化而已。  《人类网络》这本书,就从不同层面审视了看不见的人类网络。作者马修·杰克逊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
期刊
静物·花〔日〕永山裕子水彩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静物·花 〔日〕永山裕子 水彩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零零落落——一只或两只——  仿佛是依依不舍。  这是天空重新明亮的日子——  似乎六月的魔术未曾离去——  荡漾着蓝色和金色。  你的诡诈不可能瞒过蜜蜂——  但你这逼真的障眼法  几乎让我深信不疑。  甚至那些种子都在为你做证——  趁着暖意,温柔地送出  一片怯生生的葉子。  
期刊
火神山医院没有夜晚。病房的窗户朝着走廊,走廊的那头还是病房。道路还在施工,满是泥泞,素白的建筑间,人们穿着防护服行走。看起来,这里更像一个临时搭建的剧组。吴尚哲和外婆  吴尚哲就在这里。她是个编剧,一个多月前还在北京的办公室构思医疗甜宠剧,现在,她一家四口都成了疫情统计中的数字:有重症,有确诊,有疑似,有密切接触者。26岁的她为了照顾89岁的外婆,成为少有的从方舱医院转到火神山医院的轻症患者,她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