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读碑》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进行解读,提出重难点和教学设计,得出教学方法。
【关键词】《读碑》;教学过程;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的
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理解和认识读碑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二、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重难点:作者读碑的过程;作者认识升华的过程。教学设计:通过反复的诵读、重点语句的细节品味来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导入新课
听、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赏析“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回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所谈到的修建纪念碑的意义,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读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自主赏析
本文感情激越,頗具感染力和震撼性,请自主赏析感触最深的语句。本文内涵深刻,在理解上颇具难度,请提出自己的困惑,大家合作解决。关键句示例:“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深入品读、探究主旨
作者读碑,经历了三个阶段。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
1.读到什么。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的庄严、雄伟、壮观,题词、碑文、浮雕,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对英雄的缅怀和崇敬;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背面“触目惊心的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和“复活为血肉之躯”后的“巨大阵容”。
2.怎么样读。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怀着崇敬、虔诚的心瞻仰碑,就像“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在“细细地读”,在“细细地看”,因为他在回顾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在想象英雄们勇猛威武的形象,在领会英雄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在静默的环境中,“我”和陪同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看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3.读碑心得。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少妇带小孩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着薪尽火传,我们的后代不会忘记英雄们,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着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开创的辉煌历史,它将彪炳千秋!这种认识是作者对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随作者瞻仰纪念碑的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这次解读是作者从外在理性认识到内心情感认同的升华,是用眼看到用心感受的升华。这次解读,作为“一条极好的注释”使作者对纪念碑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强烈的情感认同加深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理性认识,再读碑文,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碑文背后隐含的无数个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感受到了代价的巨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悲壮感;而当我们震撼于先烈们为争取自由幸福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时,又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先烈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繁荣而奋斗不息。唯此,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四)板书设计
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领会精神(理性 的认识)。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森林一样的烈士名字—震撼人心(感性的体验)↗悲壮感:历史的凝重,代价的巨大。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成熟的思考)↘使命感:珍惜幸福生活 强大中华民族
(五)教学反思
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战争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担心他们会对那段历史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我曾想过让他们看一看战争片里尸横遍野的镜头,以此来冲击他们的视觉进而让他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历史的悲壮感”,但我又很快否定了这种想法—我觉得语文就应该从字里行间去体味、去感受、去想象。于是我将“导入新课”设计为大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然后挑出“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请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然过渡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上,再结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谈谈修建纪念碑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纪念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得出和作家刘成章初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类似的情感,为后面真正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蓄势。
这一部分是“抑”—我们没有读懂。
“《读碑》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我觉得这是本课的重难点。因此我将授课的重心放在第10和12段,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活化“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让学生伴随着作者一起反思:我们真的读懂了纪念碑吗?
紧接着完成第三步:读出文章的主旨。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关键句“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承接前面“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分析理解,得出“悲壮感”“使命感”各自的内涵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它还需要向外延伸,于是我安排了一个“联系实际”的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才算是完满突破了。
这两部分是“扬”—我们有了新的体会。
(编辑:张驰)
【关键词】《读碑》;教学过程;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的
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理解和认识读碑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二、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重难点:作者读碑的过程;作者认识升华的过程。教学设计:通过反复的诵读、重点语句的细节品味来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导入新课
听、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赏析“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回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所谈到的修建纪念碑的意义,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读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自主赏析
本文感情激越,頗具感染力和震撼性,请自主赏析感触最深的语句。本文内涵深刻,在理解上颇具难度,请提出自己的困惑,大家合作解决。关键句示例:“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深入品读、探究主旨
作者读碑,经历了三个阶段。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
1.读到什么。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的庄严、雄伟、壮观,题词、碑文、浮雕,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对英雄的缅怀和崇敬;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背面“触目惊心的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和“复活为血肉之躯”后的“巨大阵容”。
2.怎么样读。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怀着崇敬、虔诚的心瞻仰碑,就像“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在“细细地读”,在“细细地看”,因为他在回顾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在想象英雄们勇猛威武的形象,在领会英雄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在静默的环境中,“我”和陪同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看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3.读碑心得。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少妇带小孩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着薪尽火传,我们的后代不会忘记英雄们,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着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开创的辉煌历史,它将彪炳千秋!这种认识是作者对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随作者瞻仰纪念碑的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这次解读是作者从外在理性认识到内心情感认同的升华,是用眼看到用心感受的升华。这次解读,作为“一条极好的注释”使作者对纪念碑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强烈的情感认同加深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理性认识,再读碑文,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碑文背后隐含的无数个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感受到了代价的巨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悲壮感;而当我们震撼于先烈们为争取自由幸福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时,又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先烈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繁荣而奋斗不息。唯此,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四)板书设计
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领会精神(理性 的认识)。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森林一样的烈士名字—震撼人心(感性的体验)↗悲壮感:历史的凝重,代价的巨大。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成熟的思考)↘使命感:珍惜幸福生活 强大中华民族
(五)教学反思
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战争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担心他们会对那段历史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我曾想过让他们看一看战争片里尸横遍野的镜头,以此来冲击他们的视觉进而让他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历史的悲壮感”,但我又很快否定了这种想法—我觉得语文就应该从字里行间去体味、去感受、去想象。于是我将“导入新课”设计为大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然后挑出“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请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然过渡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上,再结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谈谈修建纪念碑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纪念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得出和作家刘成章初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类似的情感,为后面真正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蓄势。
这一部分是“抑”—我们没有读懂。
“《读碑》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我觉得这是本课的重难点。因此我将授课的重心放在第10和12段,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活化“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让学生伴随着作者一起反思:我们真的读懂了纪念碑吗?
紧接着完成第三步:读出文章的主旨。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关键句“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承接前面“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分析理解,得出“悲壮感”“使命感”各自的内涵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它还需要向外延伸,于是我安排了一个“联系实际”的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才算是完满突破了。
这两部分是“扬”—我们有了新的体会。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