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leon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期,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课堂教学“一对一”竞赛式听课调研活动(即一个教师讲课,一个指导教师听课评课)。笔者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深切感受到农村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面临的诸多困境。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现状
  
  1.师资现状
  据笔者初步统计,本次调研的区属15所初中(都是农村初中),现有思想品德课教师25人,其中政治教育专业专职教师15人,其他专业像物理、化学等教师兼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10人,学科专业率为60%。可见,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专业教师还很不完备,这样的师资现状对教学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影响,容易产生思想品德课哪个老师都可以上,哪个专业都可以教的误区。
  2.生源现状
  笔者初步统计区属初中学生约3000多人,其中市区学生有近700多人,农村学生有近2300多人,农村生源率约为77%。这种农村生源占绝大多数的现状,对教师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现在初中生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明显地倾向城市学生,与地处偏远落后的西部农村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因地制宜的推进新课改就成了农村教师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3.教学现状
  就调研情况来看:教师们都力求体现新课标、新课程理念;力求展现开放性的课堂;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注人文课堂的营造;学生说得多了、做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形式逐步代替了“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新型民主和谐的双边互动代替了教师“一言堂”的单边关系——可见,新课程、新课标、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一线教师的心田,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思想品德课学科地位不断地被弱化,学科价值逐渐地缺失,学科特色日渐模糊等。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调研过程中通过与同仁们的交流、切磋、研讨,汲取经验,增长见识的同时,又令我们深感许多困惑与无奈。事后通过反思,笔者感到:在西部偏远落后的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
  1.学科地位的不断弱化
  不知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在社会上又重新流行起来。兰州市自2006年将思想品德由中考必考科目改为考查科目,“思想品德课无用论”的思想严重冲击了本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灌输,不用教学生都会”的观念在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基于以上原因和学校教育功利化的误区,思想品德课被忽视了,教育教学被弱化了,思想品德教师成了副科中的副科,教师被边缘化了(笔者作为本学科教师近年来感触颇深)。更有甚者,个别教师也抱着同样的态度,轻视自己的工作,不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不创新教法,上课信马由缰,随意性很大。这种现状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增长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明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地位,认清其教育价值,提高其教育的时效性不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不进行道德教育的教育,等于让利剑握在疯子的手中。”当前,在全社会都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应更加突出,其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学科价值的缺失
  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从预设到生成均符合新课程理念,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氛围也不错,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原因究竟在哪里?
  以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哭泣的自然”一课为例,教材从资源在枯竭和环境被破坏两个方面,阐述了随着物种的减少、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加之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导致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课教学如果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环境形势的恶化,可以说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德育课程不能停留在表面对环境破坏的诉说上,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继而升华德育目标——让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从而学会关爱。这样学生才做到了知、情、行的统一。即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地球由各种生命组成,初步形成“情”感态度,进而把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行”为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然而,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大多把重点放在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上,以致学生误认为自然是美好的,人类是丑恶的。这一认知显然脱离了教学主题,没有实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从人类破坏自然的这种丑恶行为及时升华到人类应关爱自然和生命。据此可以说,有价值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应是德育目标升华,最大的败笔就是德育目标的缺失。升华德育目标,提升德育情感,落实德育行为,应是思想品德课的追求。
  3.学科特色的晦暗
  调研时听了“身边的公共利益”一课,让笔者感触颇多。老师首先设疑导思: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现代人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生活方式?自然引入,瞬间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一步探究公共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应怎样做才能生活得更好,让学生反躬自省,崇尚过有意义的生活。最后师生共同畅想公共设施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学生在教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引导下,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对生活的体验。本节课的亮点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展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自由沟通和交流。
  正是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真情投入感染了学生,产生了共鸣,激起了思维的涟漪,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堂让人受益匪浅的课,充分彰显德育魅力的课。遗憾的是调研中像这样充分体现学科特色的课不多,雷同、平淡无奇的课居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缺乏情感的道德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抓住本学科的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尝试运用情感教学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唯有如此,才能尽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才能张扬教师的个性风采。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二十里铺学校)
其他文献
作为90后学生的班主任,必须适应形势,认清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生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的特点,顺利实现从“取暖器型”班主任向“空调型”班主任的“转型”。  无疑,班主任需要有颗爱心。但是爱做为一把看似万能的教育钥匙却不能完全解开90后学生们的心锁,因为90后就是在“暖”与“热”的包裹下长大的,他们对热并不敏感。所有90后的班主任,恐怕都不得不冷静地思考一下自身如何实现“转型”的问题。笔者认为:对90后学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师范同学的聚会。在聚会过程中,我们开怀畅谈,一起回忆在师范的学习生活,但更多的却是当下的教师生活。其中不少同学可以说得上是事业有成,有的已经走上了校级领导岗位,得意的神情溢于言表。在三杯两盏之后,有一位已是某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同学向我大倒苦水:“老同学,真羡慕你啊!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经常能够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你的文章。”我回答说:“你也很厉害呀,你不是三年前就被评上了‘市骨干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悄悄地做着本职的工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静静地散发着光和热。他们用平凡与执著撑起了一片灿烂的天空。安徽省铜陵市金山路小学的袁昌和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自己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从教22年来,他坚守讲台,用爱心与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教育的赞歌。  一、注重学习,坚定信念  1991年7月,袁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装着满腔的激情走上了工作岗位。“人生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灵魂。对于所带班级的成员,班主任若总坚持付出真爱,将学生看成自己的至爱,那么,这个集体的成员也必将是充满爱心的。笔者一步步引领着学生们沿着“爱”之路,向着闪烁“爱”的光辉的纯美境地欢畅而行,牵手打造出以“爱”为核心的纯美的班级文化。  一、聆听故事,唤醒心灵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让学生们“发现爱”,心动起来,是他们付出“真爱”的前提。  看到过《一碗馄饨》
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文言文,记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辉煌,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由于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在,无论从编者、命题者到教师、学生,还是从教科书设置的课文篇目到文言文教学在课时上所占的比例,都表明了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之高。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只要我们在古文教学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采访对象:张洁。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教师。  编者按:公办的国字号优秀学校不愁生源,不忧待遇,不忧学习进步的机会,况且执教多年经验丰富……他们的想法与民办的私字号的,需要提高成绩吸引家长眼球,以期进一步发展的年轻的教育者有区别吗?为此我们选择采访了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地区海安相隔数千里的中部地区的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年轻女教师张洁。  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语言洗练,文辞优美,内涵丰富。它们以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泉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以优美的词语、贴切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和富有气势的排比,生动、逼真地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
温总理说:“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起奠基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基础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是育人。笔者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在“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平凡岗位上追求着教育的永恒价值,在教书育人中提升教师素质。  笔者从教30
日前,笔者收到了著名图书策划人吴法源先生馈寄的“大礼包”———由他策划的“源创教育”系列新书,这其中就有朱永新先生的新作《教育的解放》。  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影响深远、蜚声中外。新教育实验以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
近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围绕着“价值观”的主题大讨论。那么,何谓“价值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这是人们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但是,由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作为当代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德”。当我们谈到“德才兼备”的时候,我们把“德”放在首位,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