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经济危机就如影随形而且是周期性的爆发。从危机发生的时间上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前,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因此,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后,从20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危机都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尤其是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断一直让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历对其理论的验证,使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几近崩溃的情况,可以说至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行还算良好。但是,当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下的实质时,就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采用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这两种新的形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军事经济方面,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政府每年都要为现在和将来的战争及潜在的战争支付庞大的开支,若考虑乘数效应,这些军费开支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负债经济方面,凯恩斯认为由于挤兑效应,依靠借债来融资的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刺激会更有效,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资本家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和消费者信贷有效刺激了需求,美国消费者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达到了93%。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借债机构之间构成的金字塔状的债务关系,使得为支付日益增长的利息债务量必须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以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会更加容易引起经济的严重崩溃,甚至会引发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债务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潜在收入”,使其能够偿还或分期偿还债务,也成为借贷者继续进行借贷的依据。而且,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及企业汇入到一个系统里,所谓能够“避险”的金融工具只不过是将个体风险“规避”(实质上是转化)为系统风险,将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经济体协同起来使其运行具有一致性。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在各经济体同步运行的过程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繁荣时加速繁荣,衰退时加速衰退。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有人归咎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有人归咎于监管当局的监管疏忽,有人归咎于放贷机构的审核不严,有人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有人归咎于美国公众的消费文化,也有人归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其产能会借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被增长的需求无限的激发出来。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爆发的表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监管层的疏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之大百年不遇。
二、结论
凯恩斯与马克思都认识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难以找到足够的投资机会来消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储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垄断所导致的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无理性以及表现为资本主义特征的社会机能混乱。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方法刺激需求,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难题,改善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事实上凯恩斯的理论只是延缓了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无药可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相对过剩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难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社会的最终消费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任何脱离最终消费的社会生产都不能长久持续,扭曲的关系最终都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并加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长期以来由推行的负债经济所扭曲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是通过此次全球经济危机表现出来。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继续推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以缓解经济的衰退,已经负债累累的最终消费在短期内能否重振不得预见,但是可以确定地知道,任何不能改变这种扭曲关系的政策都不会取得长久的效果,在短期内能够缓解危机的政策只不过是为下一次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由次贷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成因与以往所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即生产社会化与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正确性。
(王春晓,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发展因素与理论研究。杨瑞,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研究)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经济危机就如影随形而且是周期性的爆发。从危机发生的时间上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前,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因此,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后,从20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危机都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尤其是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断一直让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历对其理论的验证,使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几近崩溃的情况,可以说至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行还算良好。但是,当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下的实质时,就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采用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这两种新的形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军事经济方面,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政府每年都要为现在和将来的战争及潜在的战争支付庞大的开支,若考虑乘数效应,这些军费开支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负债经济方面,凯恩斯认为由于挤兑效应,依靠借债来融资的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刺激会更有效,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资本家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和消费者信贷有效刺激了需求,美国消费者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达到了93%。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借债机构之间构成的金字塔状的债务关系,使得为支付日益增长的利息债务量必须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以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会更加容易引起经济的严重崩溃,甚至会引发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债务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潜在收入”,使其能够偿还或分期偿还债务,也成为借贷者继续进行借贷的依据。而且,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及企业汇入到一个系统里,所谓能够“避险”的金融工具只不过是将个体风险“规避”(实质上是转化)为系统风险,将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经济体协同起来使其运行具有一致性。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在各经济体同步运行的过程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繁荣时加速繁荣,衰退时加速衰退。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有人归咎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有人归咎于监管当局的监管疏忽,有人归咎于放贷机构的审核不严,有人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有人归咎于美国公众的消费文化,也有人归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其产能会借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被增长的需求无限的激发出来。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爆发的表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监管层的疏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之大百年不遇。
二、结论
凯恩斯与马克思都认识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难以找到足够的投资机会来消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储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垄断所导致的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无理性以及表现为资本主义特征的社会机能混乱。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方法刺激需求,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难题,改善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事实上凯恩斯的理论只是延缓了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无药可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相对过剩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难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社会的最终消费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任何脱离最终消费的社会生产都不能长久持续,扭曲的关系最终都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并加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长期以来由推行的负债经济所扭曲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是通过此次全球经济危机表现出来。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继续推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以缓解经济的衰退,已经负债累累的最终消费在短期内能否重振不得预见,但是可以确定地知道,任何不能改变这种扭曲关系的政策都不会取得长久的效果,在短期内能够缓解危机的政策只不过是为下一次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由次贷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成因与以往所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即生产社会化与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正确性。
(王春晓,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发展因素与理论研究。杨瑞,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