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载体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外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有不少缺陷,特别是因为没有同时学习有关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运用这种语言时就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影响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因素,应当把语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内涵揭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目标语的言语表达规律、模式及特征,使他们得以顺利逾越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语言的转换能力。本文以跨文化意识为衬托,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二、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
(一)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语时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人们对英语词“ambitious”和“do-gooder”的理解就往往和英美人不同。“ambitious”译成汉语是“野心勃勃”,在中文文化里“野心勃勃”是贬义词,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ambitious”一词时也常常用作贬义,而实际上“ambitious”在英语文化里是一个褒义词。同样,英语中的“do-gooder”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看,可能有不少中国人感到奇怪,“干好事的人”怎么会有贬义呢?参看《韦氏国际大辞典》该词的定义:真心实意有志于为社会谋福利或进行改革,但通常是不现实的人道主义者---一般带有过于天真或浮躁鲁莽、徒劳无功等贬义。再如,人们对动物和颜色的不同的文化认同。“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英语词汇“blue picture, green hand”等意思分别是“黄色电影,没经验的人”。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的。
(二)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
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中国人在参观美国人的房子时说“你们的房子真好,非常的漂亮。”主人听了很高兴回答说:“谢谢,我们一家人也很喜欢它。”中国人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意外。稍后,美国人赞美中国人的英语说得好时,中国人的回答是“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够好”。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美国人的回答是否像有些中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够谦虚”,中国人的回答是否像美国人听起来那样“不够诚恳”呢?其实,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不应“故意谦虚”,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直接接受赞扬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母语的习惯去理解外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文化障碍会影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相关院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开办的文化培训班或文化研究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中外文化书籍,不仅深入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还应加强本族文化的学习,分析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并进行比较,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理解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加强文化渗透
课堂是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词汇、句法外,还应充分为文化学习和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大学英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从真止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所讲题目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给学生灌输些外国文化习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
(三)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的,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是,学生只读西方的文本,如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色杂志等,其结果是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慢慢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要害是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必须转变这一现状,把掌握英语的重点放在表达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能力上。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本文系天津市社科项目(省部级)“海事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研究”编号:TJWY11-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周健.试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5).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一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载体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外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有不少缺陷,特别是因为没有同时学习有关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运用这种语言时就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影响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因素,应当把语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内涵揭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目标语的言语表达规律、模式及特征,使他们得以顺利逾越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语言的转换能力。本文以跨文化意识为衬托,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二、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
(一)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语时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人们对英语词“ambitious”和“do-gooder”的理解就往往和英美人不同。“ambitious”译成汉语是“野心勃勃”,在中文文化里“野心勃勃”是贬义词,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ambitious”一词时也常常用作贬义,而实际上“ambitious”在英语文化里是一个褒义词。同样,英语中的“do-gooder”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看,可能有不少中国人感到奇怪,“干好事的人”怎么会有贬义呢?参看《韦氏国际大辞典》该词的定义:真心实意有志于为社会谋福利或进行改革,但通常是不现实的人道主义者---一般带有过于天真或浮躁鲁莽、徒劳无功等贬义。再如,人们对动物和颜色的不同的文化认同。“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英语词汇“blue picture, green hand”等意思分别是“黄色电影,没经验的人”。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的。
(二)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
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中国人在参观美国人的房子时说“你们的房子真好,非常的漂亮。”主人听了很高兴回答说:“谢谢,我们一家人也很喜欢它。”中国人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意外。稍后,美国人赞美中国人的英语说得好时,中国人的回答是“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够好”。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美国人的回答是否像有些中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够谦虚”,中国人的回答是否像美国人听起来那样“不够诚恳”呢?其实,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不应“故意谦虚”,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直接接受赞扬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母语的习惯去理解外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文化障碍会影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相关院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开办的文化培训班或文化研究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中外文化书籍,不仅深入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还应加强本族文化的学习,分析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并进行比较,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理解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加强文化渗透
课堂是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词汇、句法外,还应充分为文化学习和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大学英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从真止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所讲题目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给学生灌输些外国文化习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
(三)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的,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是,学生只读西方的文本,如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色杂志等,其结果是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慢慢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要害是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必须转变这一现状,把掌握英语的重点放在表达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能力上。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本文系天津市社科项目(省部级)“海事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研究”编号:TJWY11-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周健.试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5).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