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色密码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人们常常会为“明天穿什么”而苦恼。而在遥远神秘的中世纪,艺术在社会氛围的压制下逐渐成为宗教的衍生品,只为满足其需要而存在。而当时的服饰色彩在宗教势力的控制下也不得不服务于宗教要求。为此,人们在选择服色时需反复斟酌,以免违背其社会性符号功能。

象征青春与爱情的绿色


  如今多数人认为,衣橱装得再满,能穿的永远只有那几件。而中世纪的欧洲人似乎无须为此苦恼,每个人生来便携带着自己的“服装基因”。由于中世纪欧洲的纺织业发展迅速,人们可以享用丰富多彩的织物。而此时,色彩的丰富正迎合了人们对服色象征作用的重视。服饰的颜色彰显着每个人的身份与地位,成了符号般的存在。


  其时,服饰色彩的象征性以绿色、蓝色和红色最为突出。中世纪时,人们十分重视五月节。每逢五月节,人们便要穿着绿色服装,还会从森林中采集刚冒芽的嫩枝来装饰自己,以此庆祝夏天到来。据悉,这种绿色名为vert。
  五月在中世纪被认为是恋爱的季节,象征着爱情、结婚与孕育。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妻子身穿绿色长裙,此时绿色的服装象征着他们的婚姻关系以及新生命的孕育。通过这对夫妇的装束,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富裕市民阶层的基本着装。
  除了五月节的服装,绿色还象征着活力、年幼与青春,因此在童装中也时有出现。而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绿色在中世纪也不乏伪装功能,因此也成为猎装的首选色。如中世纪画作中,便有对骑士穿着绿色服装的描绘。

象征愚蠢与低劣的蓝色


  在中世纪,蓝色织物多数由在欧洲随处可见的油菜科植物染就,因此较为廉价,多为农民所穿着,因而蓝色在很多贵族眼中象征着贫穷与愚蠢。从中世纪油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蓝色是农民的常见服色。
  但是,在当时,蓝色织物不仅会出现在农民的财产目录中,许多富贵人家的财产目录中也有蓝色衣物。可见当时的染色技术也有优劣之分,蓝色并非全部代表廉价。从历史记载中可见,不仅正在耕作的农夫会穿着蓝色衣服,贵族女性以及圣母也会穿着蓝色服装。

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红色


  中世纪的西班牙与法国南部的柏树上有一种名为胭脂虫的寄生虫,从其身上可得到名为scarlet的红色染料。而作为唯一能够染出鲜艳、耀眼红色的染料,其染就的衣物价格高昂,颇受人们的欢迎。当时的法国大法官便穿着红色服装,以昭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
  而为了向世人宣明皇室荣耀的永恒,每当国王驾崩时,太子与大法官都会以红色服装代替黑色丧服。由此可见,红色衣物在中世纪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象征着无上的权威。
  不仅如此,当时的画家在作画时多数会将圣母与耶稣的服装绘为红色,此举不乏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考虑。在宗教支配一切的中世纪,艺术也同样需要服务于教会,鲜艳的红色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与敬意。

象征哀伤与清贫的黑色


  由于在中世纪的法语中,黑色常被用来比喻丑陋的东西,因此并不受欢迎。但当中世纪末期的人们生产出精美的黑色天鹅绒后,这种沉静的色彩便迅速在意大利流行起来,且很快波及法国。黑色在当时奢侈禁令的刺激下越发突显出其洗练與时髦的特性。
  在15世纪的欧洲,以勃艮第宫廷为中心,流行穿着黑色服装。据悉,当时勃艮第的菲利普三世因其父亲遭遇暗杀后一直无法摆脱哀伤的心情,常穿着一袭黑色丧服,不愿脱去。而代表悲伤与痛苦的黑色,于中世纪末期流行,也与当时人们无限的忧愁感有着一定关联。
  中世纪的基督教贝来狄派穿着黑色服装,代表清贫与谦让。从当时的绘画大师对圣母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沉着内敛的黑色也与宗教题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中不乏对《圣经》故事与宗教节日的描绘,而穿着黑色长袍的人物在画中十分常见。从圣洁的天使到虔诚的信徒,黑色成了作画者传达虔诚之情的最佳选择。

象征背叛与珍贵的黄色


  在中世纪的服饰中,黄色极其罕见。当时的人们普遍对黄色抱有一种蔑视感。而表示黄褐色的法文词通常又代表着背叛。因此在中世纪的书籍插画中,人们通常将耶稣的门徒犹大的服装绘制成黄色,表示其对耶稣的背叛。
  但同时,中世纪藏红花的金色柱头十分名贵,常用作食物佐料、香料或是染料。据悉,藏红花在很多时期与同等重量的黄金价格不相上下。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直至中世纪,许多王室服装均使用这种金色染料进行染色。
  中世纪油画中的天使与贵族常常身着金黄色服装,也是因为这种金色染料的名贵与稀有。

丰富随性的当代服色


  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服饰色彩文化,当下的服饰色彩越发多元化与自由随性。虽然一些设计师在颜色的选择上仍然会考虑服饰的适用场合与色彩含义,但依照身份与地位选择服色的时代已同我们渐行渐远。
  比起中世纪的人们无时无刻都要受困于教会与王室的压制之下,今天的我们在服色的选择上可以更多地考虑视觉效果与个人喜好。从日常度假到官方场合,光鲜夺目抑或乖张古怪,全部取决于个体的思想与偏好。
  无论是自带“服色基因”的中世纪先人,还是特立独行的现代青年,人类在历史的洪流中对艺术或是自我的要求总是时而苛刻、时而宽容。然而,不管时代如何更迭,艺术的伟大之处总是在于它的天真与自在。那么,抛开一切潜在的制约因素,继续想想明天穿什么吧!
其他文献
1  在开罗的一家咖啡館里,英国女作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丈夫在动物园看到一只鹦鹉,十分兴奋,对着它学鸟叫。丈夫叫了半天,鹦鹉却不为所动,只用一双哲人般的眼睛久久地盯着他。丈夫讨了个没趣儿,正想离去,那鹦鹉突然悠悠地用伦敦腔的英语说了声再见。”  这家咖啡馆就是这位英国女作家坚持要来的。她说以前埃及大作家马哈福兹常光顾这里,既然我们要上咖啡馆,那就非这家莫属了。我们进来刚坐下,一个埃及小男孩便
期刊
世界上作家比例最高的国家  只要天尽头有东西存在,就想去看一看,这是我的癖好之一。为此,我曾去冰岛参加过一次我并不擅长参与的“世界作家会议”。  到了冰岛,最令人震惊的事,就是人们热衷于读书。这大概与冬天太长,人们多在室内打发时光有关。我听他们说过,看看一个人家里是否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书架,就能衡量出那个人的价值。相对人口而言,冰岛的大型书店为数众多。冰岛的文学也很发达,赫尔多尔·拉克斯内斯曾在19
期刊
八年前,我的父母在略微痛苦的情况下庆祝了他们结婚四十九周年的纪念日。我父亲鼓着两腮坐在餐桌前,一副仿佛嘴里藏着坚果的愧疚表情。“自从种了牙之后,他看上去就像一只诡计多端的松鼠。”我母亲恶声恶气地说,“不过医生说一个星期后会好的。”“她是故意这样说的,”父亲指责道,“因为她知道我现在没办法咬她了。不过别担心,妈妈,我们松鼠记性好着呢。”为了证实这个声明,父亲追溯至五十年前,告诉我和我妻子,他和母亲第
期刊
1  早在11岁时,我就体验了后来电视上频繁播放的那句广告词描述的状态:感觉身体被掏空。夜晚,我起床上厕所的次数达到两位数;白天,我带着一对眼袋赶往学校;冬天,体育课上简单的热身运动,也能让我汗如雨下,倒在操场边干呕。  母亲察觉我的异常,第一时间带我去了医院。医生拿着我的尿检报告审视一番,用笔圈出其中一项指标,随即起身,推开身后的玻璃窗,一只手撑着窗台,一只手比出一个“4”,对着对面那栋楼大喊:
期刊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大多不会给你讲述婚姻的意义,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的未婚比例已大大提高。举一个例子来说,1970年,中国台湾地区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40%。1970年,韩国30到34岁女性中大
期刊
他們眼中的中国
期刊
1965年,进行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走出飞船的那一刻向莫斯科汇报:“地球的确是圆的。”透过舷窗俯瞰地球已是无与伦比的感受,而沉浸在无垠的太空中直面蓝色星球的第一人,却说出如此直白的话语。或许只有简单的言语,才能描绘这巨大的震撼。  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他的新书《持久》中感叹,当他于2016年结束在国际空间站一年的航天飞行之后,他深刻意识到,宇航员个人成就的背后,是
期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司文郎》。  一个盲眼的老和尚,他有一种特异的能力,只要闻一下烧过的稿子,就知道这篇作品的好坏。两个北方书生和一个南方书生,他们对对方的写作水平并不服气。听说老和尚这么神奇,参加完乡试,他们决定一起去找老和尚,让他判断自己的应试作品到底怎么样。  老和尚说:“你们把作品焚烧了之后让我闻一下,我就能知道好坏。”  来自余杭的南方书生先把一些大师的作品
期刊
禁塑成全球趋势  2018年7月9日,星巴克宣布其全球所有店面将在两年内淘汰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该公司悬赏1000万美元征集来的设计:一种类似儿童用“鸭嘴盖”的新型杯盖。  环保运动为什么盯上了吸管?因为它的回收率极低,与其庞大的使用量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星巴克每年使用的塑料吸管超过10亿根。  禁塑正在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截至目前,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对使用一次性
期刊
2016年3月微軟推出Tay时,非常看好这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Tay不仅能回答事实性问题,还可以进行更复杂的交流——Tay能表现出幽默感,像朋友一样跟用户说笑。宣传材料中提到:你跟Tay聊得越多,她就越聪明,体验也会更个人化。但当人们发现Tay会学习模仿交流对象的言语后,一些心怀恶意的人与Tay聊天时故意说一些具有侮辱和攻击性的话。几个小时后,Tay已是脏话连篇。上线不到24小时,微软就宣布下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