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被忽略的存在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讲述了以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代表的“城市乡下人”挺进城市的艰难历程和精神困境,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时代背景中,作家极其准确地揭示了“城市乡下人”的尴尬境遇,同时,对城乡差异下掩藏的同质性生存处境的深入探寻,成为作品最耐人寻味之处。
  关键词:城市 乡下人 生存状态
  当代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作家温婉的文字中,我仿佛置身于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中,又仿佛朗诵一首充满人生况味的抒情诗,小说犹如一支苍凉辽远的夜曲,总给人留下一丝余味,一绺淡淡的哀愁,在经过一番品味后,随之而来的是心灵的求索与生命的沉思。质朴、素淡的文字掩饰不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执着。生活中诸多被忽略甚至为人们遗忘的存在,竟被作家一一抓住,以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平和娓娓道来。
  居于小说中心地位的情节是冯家昌的挺进城市之旅。童年时代的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苦难和屈辱使冯家昌过早地品尝到了生命的苦涩、生存的艰辛。然而,他又是幸运的,靠着农村人与生俱来的隐忍、坚强与机智,他最终完成了他及整个家族“挺进”城市之役,最终成了他梦寐以求的城里人,有了城里人也畏惧三分的“高位”——正团职军区动员处处长。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他是成功的。在城乡差别的确客观存在着的当今中国社会,如冯家昌一样成功挺进城市的乡下人不计其数,而各人的突围表演不可能如出一辙,一部分人的成功是以打倒另一部分人为代价的,在这诸种突围之中,有哪些表演真正为人所知?可以说,“城市乡下人”的突围及正在行进中的突围大都被人们忽略了,而作家李佩甫是眼明心亮的“这一个”。冯家昌及其二弟、三弟、五弟都是已经成功的“城市乡下人”,四人的挺进城市之役无一不充满艰辛、忍耐、屈辱、等待,后三者因有大哥的辅助,虽显轻松快捷,但在有意无意中透出这样的“空白”:如若缺乏关键时刻的外力相助,纯粹的个人奋斗则更为沉重、惨烈!
  另一方面,因“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格局造成的生存荒诞的枷锁,并未因冯家昌们的胜利而远离。虽为城里人,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农民”味,城市对他们的傲视和冷漠使他们渺小而卑微。已经进入城市腹地,当上军区大院秘书的冯家昌,面对城市姑娘李冬冬,茫然、慌张、笨拙、窝囊、僵硬、不知所措……身上处处闪烁着“农”字印记。第一次约会,他也有着“心理上的陌生”和“精神上的恐惧”,上“战场”前的充分准备,以“向城市投诚”而结束。
  城市的生活规则是建立在一个密集的物质结构框架之上的,所有的实体包括人,都是框架上一个个对应的信息化了的编码符,而这些符号本质上即具有可替代性。冯家昌的挺进城市之役在一步步的险胜中向城市腹地步步进逼,每一步他都可能是失败的一方,胜利者冯家昌已不是原初意义上的农村青年冯家昌,反而更切近于过五关斩六将更换了表象身份的农家子女,无怪乎七八个年头后进城来见他的恋人刘汉香也纳闷:“丢了,她的人,走丢了。”他们疲惫,点头哈腰,低三下四,为了不被城市排挤,只有认同、臣服,一步步失去自我的本真。但离省城仅二百多公里的家乡,也不是他们的精神栖息地:童年的屈辱抹不去,对恋人的愧疚是心底永远的痛,乡人们的唾弃更是一种无法说清道明的宿怨……功成名就后不是梦想中的衣锦还乡,而是刹那间的顿悟:“今生今世,无家可归!”辉煌与成功,其实质是深挚的痛苦,无言的领悟。
  都市乡下人的尴尬处境,究其质,来源于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着的城市与乡村两种反差巨大的生存形态。共存于同一社会中的中国都市和乡村,存在着相差迥异的生存圈,在各自的生存圈里,又惊人一致地有着垄断性、权力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生存的荒诞与尴尬,导致了一系列的内部斗争和矛盾,从而上演了因城乡发生关联而生成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喜剧。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首先反映在物质上。相对于灯红酒绿、灯火辉煌的城市,乡村总是显得那么黯淡无光,一切都因为它的贫困。即使在同一个村庄,贫与富的差别也足以让富者优越,穷者屈辱。冯家昌和刘汉香的童年际遇即是天壤之别的反差。支书女儿这一身份让刘汉香的童年高高在上,无忧无虑,遭人羡慕甚至嫉恨,在生活最困难的1962年,她还有羊奶喝;而冯家昌的童年是在赤贫和屈辱中度过的,从母亲去世到十六岁以前,他没穿过一双鞋,当他脚扎蒺藜做“铁鞋”、偷掰玉米当粮食为生活必需品而发愁时,刘汉香头上已经有了“有机玻璃发卡”这样的“奢侈品”。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尚且如此,那城乡之间的差距呢?作家没有明写的城市小姐、市长女儿李冬冬的童年,或许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存在吧!
  无论是乡村支书的女儿刘汉香,还是城市市长的小姐李冬冬,都是“权力”带给她们额外的财富,使她们高人一等。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拥有“权力”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权力,也会不断地强化拥有者在物质、精神诸方面的优越感,培养起人们对这种社会规则的笃信和臣服。在上梁村,“刘一刀”只是镇供销社的一个食品门市部主任,仅凭此,村里村外受“点头”礼,镇公社里常被请喝酒,他的女人也敢去“撒泼骂人”,霸占邻居一棵树更是无人指责,无人敢说句公道话;村里的一把手更俨然是上梁村的土皇帝,他自己说:“在这村里,没有一个人敢对我这样……我眼里不揉沙子。”当他发现了冯家昌和女儿刘汉香的私情后,“绳他”二字是他赋予基干民兵的特权,足以让冯家昌饱尝一辈子的屈辱,要不是刘汉香求情,可怜的冯家昌早已失去双腿成了支书权力的牺牲品。
  可一旦失去权力,支书国豆也好,廖副参谋长也好,李冬冬的父亲李慎言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孤孤单单普普通通的老头儿,没有了权力赋予他们的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刘国豆有这样的感叹:“人一旦离开了权力,你就什么也不是了,你不过是一个蹲在墙根处晒暖的小老头……”廖副参谋长在黑夜中的蹲相则“很像是一只可怜的、无家可归的老狗”。“占领”了一份“权力”之后的“解放”重新带来了将军的风采、市长的威权,但等待“解放”的廖老头和李慎言们远离前呼后拥的孤单则引人深思。权力不断地挤压他们的个性,给他们带来无法抵御的恐惧感,使得他们对权力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疑虑,其受压抑的个性不得不时时在警觉中观望、防卫。占领权力之后的他们虽然获得了解放,但丢失的却是自我,他们不过是权力机构上可置换的符号而已。
其他文献
摘 要: 诗人翟永明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尽管她的诗风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但“女性意识”始终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她的所有诗作中,并且坚持着自己的女性立场。诗人大胆又颠覆的身体写作,以及诗歌所流露出的浓烈的母性意识,都深刻反映了她的女性意识。我们可以从这些诗作中去体味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发现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和女性生存状态,反思现代女性的生存问题和生命意义。  关键词:
摘要:作者孙频将农村底层女性放置在中国旧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代巨变中,通过她们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态演绎在自我解放道路上由顺从到抗争、从迷茫到突破的伟大转变,这些女性用她们卑微弱小的生命书写强大的内心。作者从她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挖掘从传统女性价值观到女性意识觉醒的蜕变过程,从而深刻展现出中国当代女性觉醒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日常生活 传统价值观 自我觉醒  小说《绣楼中的女人》是女性作家孙频的
摘 要:晚明时期,“尚奇”成为文人生活美学的一种审美风格。晚明之“奇”具有典型的民间性特征。一方面,“奇”孕育于开放、热闹的民俗风情中,民间逸乐、追求性情之真的审美风气迎合了文人的个性解放思潮,晚明文人生活美学“尚奇”既具有世俗性,又具有超俗性。另一方面,晚明文人与民间“尚奇”趣味的互动,創造了晚明“尚奇”风格的独特性。文人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但又不断标榜个性,在俗中求雅,与民间之“奇”拉开距离。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驴得水》与《银饰》两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来发掘影片中所表现的人性面对压力时所带来的不同反应,尤以其中女性角色的抗争作为分析对象代表。  关键词:《驴得水》 《银饰》 人物性格 女性反抗  《驴得水》作为红极一时的一部影片,引发了无数人对于影片中人物的评价与议论。本文将以此片与2005年出品的影片《银饰》在人物比较方面进行解读。  影片《驴得水》讲述了民国时期一处山区小学中,
摘要:我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沈阳高校大学生作为沈阳城市的重要一员,必须参与到沈阳城市历史文化传播中,才能真正履行新时代青年的角色。本文先阐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就如何通过沈阳历史文化的传播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沈阳 历史文化 大学生 文化素养  城市是文化的融合和追忆,是
摘 要: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可归于华丽。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可归于平淡。平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谓之“冲淡”。这是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每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是。  关键词:诗歌 美学 平淡美  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古人说:“山有四时之色:春山冶艳而如笑,
摘 要:《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是杜甫写给好友郑虔的一首赠别诗,郑虔年老时因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了伪职,所以在平定叛乱后被定罪遭到贬谪。杜甫哀叹其命运的无常,又无可奈何,深知分离将要成为永诀,写下这首极其悲痛沉郁的血泪之作。杜甫写于相同背景下的还有给王维的《奉赠王中允维》一诗,二者对比更可见《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用情之深,是杜甫最为沉郁、最为至情至性的诗作之一。  关键词:杜甫 《送郑十八虔
摘 要: 《带灯》通过带灯这一女性形象在综治办的工作来展现农村基层的种种现象。带灯既不愿与镇政府干部同流合污,又不愿融入麻木、冷漠的村民,她希望以清醒者的姿态观察并参与现实,但却在自我想象的完美情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最终沦为一个精神人格分裂者,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关键词:贾平凹 带灯 爱情悲剧 时代悲剧  贾平凹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独行侠”,其创作独辟蹊径,作品凝重深沉,语言冷峻幽默,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13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天才早慧,15岁(1979)即考入北大法律系。勤苦求学,博通古今,遍览中外典籍,尤以搜求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奥义书》《摩诃摩罗多》《罗摩衍那》等古经典为嗜好,至少在1982年已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期间已获诗名。在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苇岸的印象中,海子单纯、纯粹,深厚而善交友,尤其是海子阅读的宏富令他惊讶。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其所开
摘要:贾平凹21世纪初的这部《怀念狼》又是一次返乡之作,通过在寻狼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奇幻的见闻来展现充满神秘色彩的乡村下与人对生命形式的无知。同时,贾平凹也表现了城市生活的空洞乏味,借此揭示在现代文明中对自然回归的诉求下,人的生存困顿与幻灭,从而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下人该如何才能走出精神的困顿,更好地生存。  关键词:《怀念狼》贾平凹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精神困顿  现代文明以极快的速度在中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