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体验 感悟 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52-02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教学内容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依据从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情感等对新问题、新信息进行解释、推论、探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利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破难释疑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实践。
一、在直观观察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难点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有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由于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于这类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先体验具体的事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之后,“破难”就易如反掌了。
案例一《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之一: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间的关系。
破难方法:用教具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
教具:用对半切开的一个乒乓球(用透明胶粘拢)代表细胞核;几段棉绳(棉绳不同的区段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作螺旋形缠绕后中间用一根细铁丝固定,再将缠绕好的棉绳两段为一组,将其中部结在一起,形成“X”形,代表染色体;将“X”形棉绳放入乒乓球中。
观察:
1 打开细胞核(乒乓球),可观察到成对存在的染色体(“X”形的棉绳)。这可使学生理解:染色体在细胞核内,且染色体成对存在。同时作补充讲解: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一样。
2 扭开细铁丝,拉长棉绳。这可使学生理解:染色体上有螺旋状的DNA。
3 观察棉绳上不同颜色的小段。这可使学生理解:DNA上的小片段就是基因。
观察这个形象的教具,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教具还能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轻易地理清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的关系。
二、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难点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此她作了简捷的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的观察、表演等活动进行互动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并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案例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之一:生物如何保持染色体的恒定,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如何变化。
破难方法:角色扮演法。
步骤:
1 介绍背景知识:出示马蛔虫染色体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对)。
2 展示道具:(1)六条麻绳,三长三短(其中两长两短代表马蛔虫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另一长一短代表马蛔虫生殖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麻绳上的每一段涂上不同的颜色——每段表示一个基因。(2)在地上用白色粉笔画一个大圆圈(代表马蛔虫的体细胞),用黄色粉笔画两个等大的小圆圈(代表马蛔虫的生殖细胞),用红色粉笔画一个大圆圈(代表马蛔虫的受精卵)。
3 请四名学生扮演马蛔虫体细胞染色体:学生A、B分别拿两条长麻绳,互相靠近站在一起;学生C、D分别拿两条短麻绳,互相靠近站在一起。这四名学生同站在白色大圆圈内。
4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演示产生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在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学生自主演示:成对的麻绳分开,即学生A、B分开,学生C、D也分开,学生A、C进入一个黄色小圆圈,学生B、D进入另一个黄色小圆圈;观察的同学很快就提出另一种可能,即学生A、D进入一个黄色小圆圈,学生B、C进入另一个黄色小圆圈)。此过程使学生理解:形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数比体细胞数减少一半,且每个生殖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成对。
5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演示受精的过程:扮演马蛔虫精子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学生A、C,扮演马蛔虫卵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学生E(拿长麻绳)和学生F(拿短麻绳),这四名学生站进红色大圆圈内,同时学生A、E靠近,学生C、F靠近。此过程使学生理解: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它们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与亲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致,但组成不同,两条来自雌体,两条来自雄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基因、DNA、染色体都是细胞内的微观结构,是人的肉眼不能观察到的。采用角色扮演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活跃了课堂教学,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阅读、思考、谈论,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直观、生动的小游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游戏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情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破难方法:组织学生游戏——“画我的脸谱”。
1 介绍相关知识:性状,基因,显、隐性性状,显、隐性基因等概念。
2 介绍游戏规则:用一元面值的硬币代表母亲的基因,五角面值的硬币代表父亲的基因;硬币的正面代表显性基因,反面代表隐性基因。转动两枚直立的硬币,硬币停止转动后平卧时显现的面决定父亲、母亲传给自己的基因,在表1中写出自己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显性或隐性)。
接着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脸谱性状图和表1的填写情况来构造自己的脸谱。
学生在绘制脸谱时兴趣盎然,欢笑声充满了课堂。教师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脸谱的性状由什么决定?父母的基因如何传给子女?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学生边玩边思考,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体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能缩短遗传学新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的落差,不但使晦涩难懂的问题迎刃而解,还让学生充分体验了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案例四《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难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破难方法:组织学生游戏——“生男生女”。
1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两个信封,在信封面上分别写上“男”“女”。在“男”信封内放20张黄色小纸片,其中10张纸片写上X,另10张纸片写上Y,分别代表男性的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在“女”信封内放20张红色小纸片,纸片上全都写上X,代表女性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2 先将“男”信封内的卡片充分混合,然后组内两人分别各拿一个信封,每次随机地从信封中抽出一张纸片,将两人抽出的纸片组合,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中,同时写出每次组合是生男孩还是女孩。然后将抽出的纸片放回原来的信封中,混合均匀后再次重复前面的步骤,共做10次。
3 算出10对后代中生男、生女的比例是多少。
4 统计各小组的游戏中生男生女的数量,然后求出全班游戏结果的平均数,最后算出后代中男女的比例。
本案例中的小游戏让学生体验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依据游戏结果得出在自然人群中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生男生女不是由母亲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相结合的结论,本节的学习难点便在游戏中化难为易了。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减少思想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开动脑筋,得出结论;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内涵,了解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从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甚至能给学生以某种创造发明的启示。
生物教学中破难释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以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责编 王学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52-02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教学内容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依据从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情感等对新问题、新信息进行解释、推论、探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利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破难释疑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实践。
一、在直观观察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难点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有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由于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于这类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先体验具体的事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之后,“破难”就易如反掌了。
案例一《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之一: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间的关系。
破难方法:用教具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
教具:用对半切开的一个乒乓球(用透明胶粘拢)代表细胞核;几段棉绳(棉绳不同的区段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作螺旋形缠绕后中间用一根细铁丝固定,再将缠绕好的棉绳两段为一组,将其中部结在一起,形成“X”形,代表染色体;将“X”形棉绳放入乒乓球中。
观察:
1 打开细胞核(乒乓球),可观察到成对存在的染色体(“X”形的棉绳)。这可使学生理解:染色体在细胞核内,且染色体成对存在。同时作补充讲解: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一样。
2 扭开细铁丝,拉长棉绳。这可使学生理解:染色体上有螺旋状的DNA。
3 观察棉绳上不同颜色的小段。这可使学生理解:DNA上的小片段就是基因。
观察这个形象的教具,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教具还能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轻易地理清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的关系。
二、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难点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此她作了简捷的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的观察、表演等活动进行互动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并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案例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之一:生物如何保持染色体的恒定,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如何变化。
破难方法:角色扮演法。
步骤:
1 介绍背景知识:出示马蛔虫染色体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对)。
2 展示道具:(1)六条麻绳,三长三短(其中两长两短代表马蛔虫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另一长一短代表马蛔虫生殖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麻绳上的每一段涂上不同的颜色——每段表示一个基因。(2)在地上用白色粉笔画一个大圆圈(代表马蛔虫的体细胞),用黄色粉笔画两个等大的小圆圈(代表马蛔虫的生殖细胞),用红色粉笔画一个大圆圈(代表马蛔虫的受精卵)。
3 请四名学生扮演马蛔虫体细胞染色体:学生A、B分别拿两条长麻绳,互相靠近站在一起;学生C、D分别拿两条短麻绳,互相靠近站在一起。这四名学生同站在白色大圆圈内。
4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演示产生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在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学生自主演示:成对的麻绳分开,即学生A、B分开,学生C、D也分开,学生A、C进入一个黄色小圆圈,学生B、D进入另一个黄色小圆圈;观察的同学很快就提出另一种可能,即学生A、D进入一个黄色小圆圈,学生B、C进入另一个黄色小圆圈)。此过程使学生理解:形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数比体细胞数减少一半,且每个生殖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成对。
5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演示受精的过程:扮演马蛔虫精子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学生A、C,扮演马蛔虫卵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学生E(拿长麻绳)和学生F(拿短麻绳),这四名学生站进红色大圆圈内,同时学生A、E靠近,学生C、F靠近。此过程使学生理解: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它们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与亲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致,但组成不同,两条来自雌体,两条来自雄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基因、DNA、染色体都是细胞内的微观结构,是人的肉眼不能观察到的。采用角色扮演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活跃了课堂教学,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阅读、思考、谈论,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直观、生动的小游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游戏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情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破难方法:组织学生游戏——“画我的脸谱”。
1 介绍相关知识:性状,基因,显、隐性性状,显、隐性基因等概念。
2 介绍游戏规则:用一元面值的硬币代表母亲的基因,五角面值的硬币代表父亲的基因;硬币的正面代表显性基因,反面代表隐性基因。转动两枚直立的硬币,硬币停止转动后平卧时显现的面决定父亲、母亲传给自己的基因,在表1中写出自己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显性或隐性)。
接着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脸谱性状图和表1的填写情况来构造自己的脸谱。
学生在绘制脸谱时兴趣盎然,欢笑声充满了课堂。教师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脸谱的性状由什么决定?父母的基因如何传给子女?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学生边玩边思考,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体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能缩短遗传学新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的落差,不但使晦涩难懂的问题迎刃而解,还让学生充分体验了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案例四《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难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破难方法:组织学生游戏——“生男生女”。
1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两个信封,在信封面上分别写上“男”“女”。在“男”信封内放20张黄色小纸片,其中10张纸片写上X,另10张纸片写上Y,分别代表男性的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在“女”信封内放20张红色小纸片,纸片上全都写上X,代表女性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2 先将“男”信封内的卡片充分混合,然后组内两人分别各拿一个信封,每次随机地从信封中抽出一张纸片,将两人抽出的纸片组合,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中,同时写出每次组合是生男孩还是女孩。然后将抽出的纸片放回原来的信封中,混合均匀后再次重复前面的步骤,共做10次。
3 算出10对后代中生男、生女的比例是多少。
4 统计各小组的游戏中生男生女的数量,然后求出全班游戏结果的平均数,最后算出后代中男女的比例。
本案例中的小游戏让学生体验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依据游戏结果得出在自然人群中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生男生女不是由母亲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相结合的结论,本节的学习难点便在游戏中化难为易了。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减少思想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开动脑筋,得出结论;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内涵,了解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从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甚至能给学生以某种创造发明的启示。
生物教学中破难释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以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