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探索构建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职 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51-02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一元认知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实践性与开发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快成为西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于20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它以全新的理念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学生观与教学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关注人的智力与潜能发展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如下:
1.智能的多元化及差异性。加德纳认为传统智力理论呈现单维性,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实力。人类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个体都同时具备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智能会以不同方式、不同组合存在于个体身上。九种智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往往导致智能发展的不平衡。即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则会存在有些智能发展较好、有些智能发展一般甚至很差的情况。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外界的刺激及个体自身的努力,会使个体加强自身任何一种智能,即智能并非固定的,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
2.文化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智能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它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会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加德纳看来,文化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每种社会文化对不同类型的智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就使得个体在智能发展上存在着社会导向,从而造成某些智能在某一社会文化中有高度发展的状况。
3.个体智能具有创造力。个体智能在自身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内化为个人经验或社会技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可见,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然而大部分人都只能对某些领域进行创造,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如贝多芬是音乐方面的天才,但他在数学及自然科学方面却未有任何表现。
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规模扩张基础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如下:
1.评价主体单一,忽略了社会能动性。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本是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化而来,往往带有学术教育思想的影子,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同时,由于政府评估的指挥棒作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向政府倾斜,忽略了社会能动性的参与,评价主体主要为学校内部人员。
2.评价标准单一,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相悖。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各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发展、生源质量、专业发展等具体情况的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符合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办学思路。
3.评价方法单一,无法适应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要求。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推动着教育结构的变革,促进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一体化。基于此,高职教育关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是教育面向经济,面向产业,为产业服务的结果。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打分的形式来完成,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大,而且过分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只会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失去教与学的主动性,降低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更不利于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要求。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量”的泛滥与“质”的提升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提高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过去“精英教育”的单一性向“大众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作为教育监督手段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研究也迫在眉睫。对此,高职院校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质量。多元智能理论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加德纳指出:智能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初衷应是帮助学生而不是将学生进行分类,所有评价应考虑个人的差异及其发展水平。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应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应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由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转换,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结合智能多元性的特点,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加德纳把人类智能大体分为九种,指出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九种智能的全部,只可能拥有其中的几种,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评价人才的多元视角。人才培养是一个包括了人才培养输入、执行及输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元素。而以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只在学校内部进行,呈现一元性的特点。随着学生展示智能的平台多元化,家庭、社会都应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通过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的参与,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会更客观、更全面,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合智能实践性的特点,促进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加德纳指出,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往往只是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校外表现一无所知。可见,传统考查内容与生活内容、实际工作情景相差甚远。为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应多元化,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外,还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与能力,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如为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可在考查内容中加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如为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智能,可添加相关内容的模拟情景测试。只有评价内容多元化,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真正智能。
4.結合智能差异性的特点,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分。因此,在有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强项智能,激发学生的弱项智能,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推动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即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期末考试等情况来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尽量做到评价客观及全面。
5.结合智能开发性的特点,促进评价维度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个体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智能潜力的开发。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彻底开发潜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高职院校深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注意对接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教学之中,将课程考试合并到职业技能鉴定中,鼓励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渠道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突破单纯通过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模式,增加评价维度,将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参加各种技能比赛的成绩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范畴,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之,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象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差异性等,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在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积极引入多元化智能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与评价观,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引导高职学生向“知识、技能、素质”方向全面发展,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更真实、更客观、更科学,并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刘洋,杨改学.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促进[J].教育探索,2008(1)
[3]龙柳萍.多元化视阈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TGA402)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甘承凯(1974- ),男,江西丰城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职 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51-02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一元认知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实践性与开发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快成为西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于20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它以全新的理念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学生观与教学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关注人的智力与潜能发展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如下:
1.智能的多元化及差异性。加德纳认为传统智力理论呈现单维性,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实力。人类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个体都同时具备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智能会以不同方式、不同组合存在于个体身上。九种智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往往导致智能发展的不平衡。即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则会存在有些智能发展较好、有些智能发展一般甚至很差的情况。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外界的刺激及个体自身的努力,会使个体加强自身任何一种智能,即智能并非固定的,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
2.文化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智能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它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会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加德纳看来,文化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每种社会文化对不同类型的智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就使得个体在智能发展上存在着社会导向,从而造成某些智能在某一社会文化中有高度发展的状况。
3.个体智能具有创造力。个体智能在自身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内化为个人经验或社会技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可见,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然而大部分人都只能对某些领域进行创造,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如贝多芬是音乐方面的天才,但他在数学及自然科学方面却未有任何表现。
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规模扩张基础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如下:
1.评价主体单一,忽略了社会能动性。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本是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化而来,往往带有学术教育思想的影子,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同时,由于政府评估的指挥棒作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向政府倾斜,忽略了社会能动性的参与,评价主体主要为学校内部人员。
2.评价标准单一,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相悖。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各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发展、生源质量、专业发展等具体情况的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符合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办学思路。
3.评价方法单一,无法适应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要求。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推动着教育结构的变革,促进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一体化。基于此,高职教育关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是教育面向经济,面向产业,为产业服务的结果。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打分的形式来完成,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大,而且过分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只会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失去教与学的主动性,降低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更不利于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要求。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量”的泛滥与“质”的提升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提高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过去“精英教育”的单一性向“大众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作为教育监督手段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研究也迫在眉睫。对此,高职院校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质量。多元智能理论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加德纳指出:智能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初衷应是帮助学生而不是将学生进行分类,所有评价应考虑个人的差异及其发展水平。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应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应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由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转换,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结合智能多元性的特点,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加德纳把人类智能大体分为九种,指出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九种智能的全部,只可能拥有其中的几种,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评价人才的多元视角。人才培养是一个包括了人才培养输入、执行及输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元素。而以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只在学校内部进行,呈现一元性的特点。随着学生展示智能的平台多元化,家庭、社会都应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通过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的参与,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会更客观、更全面,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合智能实践性的特点,促进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加德纳指出,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往往只是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校外表现一无所知。可见,传统考查内容与生活内容、实际工作情景相差甚远。为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应多元化,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外,还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与能力,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如为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可在考查内容中加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如为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智能,可添加相关内容的模拟情景测试。只有评价内容多元化,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真正智能。
4.結合智能差异性的特点,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分。因此,在有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强项智能,激发学生的弱项智能,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推动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即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期末考试等情况来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尽量做到评价客观及全面。
5.结合智能开发性的特点,促进评价维度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个体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智能潜力的开发。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彻底开发潜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高职院校深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注意对接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教学之中,将课程考试合并到职业技能鉴定中,鼓励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渠道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突破单纯通过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模式,增加评价维度,将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参加各种技能比赛的成绩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范畴,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之,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象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差异性等,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在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积极引入多元化智能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与评价观,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引导高职学生向“知识、技能、素质”方向全面发展,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更真实、更客观、更科学,并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刘洋,杨改学.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促进[J].教育探索,2008(1)
[3]龙柳萍.多元化视阈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TGA402)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甘承凯(1974- ),男,江西丰城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