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在京举行。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主题,围绕振兴实体经济,以智能制造带动和引领中国工业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和动力,与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顾秀莲
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需求变化适应性和灵活性。
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制造业,是国内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无疑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因此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推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元
发展实体经济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没有工业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看,近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增长下行的问题,是需求不足引发的,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也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所以要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要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释放制造业及其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最终实现科技、专业、工艺和资本的有机结合。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
要从三方面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决战期,而“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重要的目标,要从三方面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驱动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推动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信息技术是创新创业的助推器。二是尽快改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幅严重下滑的状况。增加有效投资不仅是拉动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措施。近两年,工业投资增速放缓,民间投资乏力,投资效率继续下降等情况需要高度警惕。工业投资低落是实体经济“脱虚向实”、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的表象,与认识偏差、工业利润走低等因素相关,当前需要尽快改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幅严重下滑的状况。三是工业占GDP比例不宜再快速降低,要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些省市已对这个现象高度关注,从实际出发做了合理的安排。建议有关部门对全国的情况进一步做些研究,如果“十三五”后四年工业占比仍按照年均1个百分点下降,到2020年不到30%,相应制造业只有27%,已到业界公认的警戒点。希望采取措施,抑制工业占比的快速下降,继续发挥好主导支撑作用,保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退、合、升、放”完善体制和机制
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着力完善体制和机制,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从“退、合、升、放”四方面来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其中“退”是指完善退出的机制,要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通道,妥善处置债务和安置人员,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新陈代谢。“合”是指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升”是要以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重点,加强创新激励,鼓励知识创造,促进技术前沿拓展和技术扩散,严格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真正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放”是指应加大简政放权,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规范的行政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机制。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 李汝革
依靠科技创新,发挥电网平台作用
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与能源技术变革相融并进,对电网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公司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占据了世界电网技术制高点,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近年来,公司充分认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责任,以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发挥电网平台作用,积极服务能源结构调整和電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了清洁能源发展。下一阶段,公司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蔡冠深
携手走出去,共荣共赢
包括了珠三角九个地级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非凡实力,将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首席大湾区,“一带一路”的枢纽,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首席有四大“坚实基础”:一是在开放发展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其次,经济活动规模可与世界一流湾区并驾齐驱;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具有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政策优势;四是创新要素资源丰富,创新科技支撑系统强劲,具有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的重大基础。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顾秀莲
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需求变化适应性和灵活性。
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制造业,是国内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无疑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因此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推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元
发展实体经济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没有工业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看,近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增长下行的问题,是需求不足引发的,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也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所以要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要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释放制造业及其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最终实现科技、专业、工艺和资本的有机结合。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
要从三方面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决战期,而“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重要的目标,要从三方面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驱动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推动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信息技术是创新创业的助推器。二是尽快改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幅严重下滑的状况。增加有效投资不仅是拉动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措施。近两年,工业投资增速放缓,民间投资乏力,投资效率继续下降等情况需要高度警惕。工业投资低落是实体经济“脱虚向实”、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的表象,与认识偏差、工业利润走低等因素相关,当前需要尽快改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幅严重下滑的状况。三是工业占GDP比例不宜再快速降低,要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些省市已对这个现象高度关注,从实际出发做了合理的安排。建议有关部门对全国的情况进一步做些研究,如果“十三五”后四年工业占比仍按照年均1个百分点下降,到2020年不到30%,相应制造业只有27%,已到业界公认的警戒点。希望采取措施,抑制工业占比的快速下降,继续发挥好主导支撑作用,保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退、合、升、放”完善体制和机制
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着力完善体制和机制,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从“退、合、升、放”四方面来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其中“退”是指完善退出的机制,要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通道,妥善处置债务和安置人员,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新陈代谢。“合”是指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升”是要以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重点,加强创新激励,鼓励知识创造,促进技术前沿拓展和技术扩散,严格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真正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放”是指应加大简政放权,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规范的行政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机制。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 李汝革
依靠科技创新,发挥电网平台作用
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与能源技术变革相融并进,对电网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公司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占据了世界电网技术制高点,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近年来,公司充分认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责任,以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发挥电网平台作用,积极服务能源结构调整和電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了清洁能源发展。下一阶段,公司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蔡冠深
携手走出去,共荣共赢
包括了珠三角九个地级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非凡实力,将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首席大湾区,“一带一路”的枢纽,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首席有四大“坚实基础”:一是在开放发展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其次,经济活动规模可与世界一流湾区并驾齐驱;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具有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政策优势;四是创新要素资源丰富,创新科技支撑系统强劲,具有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的重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