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候,女性怀孕产子不亚于过一道“鬼门关”。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怀孕期间的各种辛苦也同样考验着每个女性的身心。都说孕育一个生命是一场苦难之旅,而在这场旅行的背后,蕴含着无数外人难以知晓的心酸。
妊娠剧吐
怀孕后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恶心、呕吐,看到以前喜欢的东西也吃不下去,每天抱着垃圾桶或趴在水池边吐得翻江倒海,吐到没有东西的时候直接呕酸水,严重的时候胃黏膜受损。怀孕后因为激素水平改变,会出现妊娠反应,但吐到如此严重就不正常了,这在医学上叫做妊娠剧吐。
妊娠剧吐是指在妊娠早期孕妇出现严重持续的恶心、呕吐,并引起脱水、酮症甚至酸中毒,需要治疗。这可不是小毛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发展为韦尼克脑病,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恶心、呕吐是孕期常见症状,据文献统计,在怀孕初期恶心的发生率为50%~80%,呕吐发生率为50%,而在这些恶心呕吐的孕妇中通常只有0.3%~1%会发展为妊娠剧吐。
妊娠期高血压
熬过了妊娠早期的呕吐,就没事了吗?不,后面还有各种难关需要闯过去,妊娠期高血压就是其中的一个凶猛的拦路虎。
妊娠期高血压确切来说应该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5%~12%,表现为血压升高、尿蛋白,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疾病,可能会影响母亲和宝宝的健康,也是造成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很多孕妈妈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何每次产检都要量血压、称体重、验小便呢?其实这就是在监测是否有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当血压升高、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了。
现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孕妈妈年龄≥40岁,孕前有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体重指数(BMI)偏高、多胎妊娠等情况,均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以下措施有一定预防效果。
●适度锻炼,合理安排休息,控制体重。
●妊娠期不严格限制盐的摄入,也不推荐肥胖孕妇限制热量摄入。
●补钙,每日钙摄入量<600毫克,天的孕妈妈要注意补钙,每日口服1.5-2.0克。
●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主要针对有特定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
经常会有准妈妈疑惑:我没有糖尿病啊,为什么会得妊娠期糖尿病呢?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后首次發现或发病的糖尿病,也就是说怀孕前已经是糖尿病的不包括在内。那么为什么怀孕前一切正常,怀孕后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呢?
妊娠后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因为宝宝的能量来源是通过胎盘从妈妈体内获取葡萄糖,在怀孕的时候妈妈的身体会发生适应性改变来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孕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但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打个比方,怀孕以后,脑袋里就会发出信号:宝宝需要营养,要多吃啊!接到这个信号后,妈妈的身体就开始为多吃做准备了。吃了很多进去,排泄也会相应增加,平时当尿液流过肾脏的时候,肾脏中的肾小管会吸收尿液中的葡萄糖。但怀孕以后,葡萄糖多了,肾小管吸收能力有限,就会出现糖尿病。
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孕期体重增长过快、肥胖,会更容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好比同样的汽油,用在不同排量的汽车上,小的跑得快,大的跑不动。身体内同样的胰岛素含量,对胖子和瘦子的效果就不一样。
妊娠期糖尿病对妈妈和宝宝都有害,如果产检时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一定要配合医生,好好控制饮食、监测血糖,该用胰岛素就及时用。
没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们,也不可随心所欲地吃。饮食应当清淡、易消化,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足够摄进即可。注意荤素搭配,避免食用过多油炸、油腻食品和甜食,保证钙、铁、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要控制体重,碳水化合物摄进不宜过多,到了妊娠晚期,饮食应当保证热能、蛋白质和必须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以免胎儿体重超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这是妊娠中晚期的特发性疾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在智利、瑞典和我国的长江流域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验血生化检查提示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这种疾病对于孕妈妈来说没有严重危害,但对于胎儿来说却有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可能致命。
该病症状主要是无皮肤损伤的瘙痒,70%的患者是在孕晚期出现,少数在妊娠中期出现。首发于手掌和脚掌,逐渐向四肢蔓延,有的时候脸上也会瘙痒。也有的孕妈妈会表现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症状较轻。
如果出现上面的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其他情况,对症下药。要知道,并非只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才会有瘙痒,皮肤病、妊娠期皮炎、过敏、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肝、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妊娠期间的异常情况,如急性阑尾炎、胰腺炎、心脏病、胎盘低置,胎盘早剥、羊水异常、脐带异常等,所以,孕妈妈一定要做好产前检查,如有异常情况,积极配合治疗。家人也要给孕妈妈多一些鼓励,以免孕妇过度担心,给自己造成精神压力。
妊娠剧吐
怀孕后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恶心、呕吐,看到以前喜欢的东西也吃不下去,每天抱着垃圾桶或趴在水池边吐得翻江倒海,吐到没有东西的时候直接呕酸水,严重的时候胃黏膜受损。怀孕后因为激素水平改变,会出现妊娠反应,但吐到如此严重就不正常了,这在医学上叫做妊娠剧吐。
妊娠剧吐是指在妊娠早期孕妇出现严重持续的恶心、呕吐,并引起脱水、酮症甚至酸中毒,需要治疗。这可不是小毛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发展为韦尼克脑病,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恶心、呕吐是孕期常见症状,据文献统计,在怀孕初期恶心的发生率为50%~80%,呕吐发生率为50%,而在这些恶心呕吐的孕妇中通常只有0.3%~1%会发展为妊娠剧吐。
妊娠期高血压
熬过了妊娠早期的呕吐,就没事了吗?不,后面还有各种难关需要闯过去,妊娠期高血压就是其中的一个凶猛的拦路虎。
妊娠期高血压确切来说应该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5%~12%,表现为血压升高、尿蛋白,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疾病,可能会影响母亲和宝宝的健康,也是造成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很多孕妈妈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何每次产检都要量血压、称体重、验小便呢?其实这就是在监测是否有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当血压升高、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了。
现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孕妈妈年龄≥40岁,孕前有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体重指数(BMI)偏高、多胎妊娠等情况,均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以下措施有一定预防效果。
●适度锻炼,合理安排休息,控制体重。
●妊娠期不严格限制盐的摄入,也不推荐肥胖孕妇限制热量摄入。
●补钙,每日钙摄入量<600毫克,天的孕妈妈要注意补钙,每日口服1.5-2.0克。
●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主要针对有特定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
经常会有准妈妈疑惑:我没有糖尿病啊,为什么会得妊娠期糖尿病呢?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后首次發现或发病的糖尿病,也就是说怀孕前已经是糖尿病的不包括在内。那么为什么怀孕前一切正常,怀孕后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呢?
妊娠后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因为宝宝的能量来源是通过胎盘从妈妈体内获取葡萄糖,在怀孕的时候妈妈的身体会发生适应性改变来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孕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但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打个比方,怀孕以后,脑袋里就会发出信号:宝宝需要营养,要多吃啊!接到这个信号后,妈妈的身体就开始为多吃做准备了。吃了很多进去,排泄也会相应增加,平时当尿液流过肾脏的时候,肾脏中的肾小管会吸收尿液中的葡萄糖。但怀孕以后,葡萄糖多了,肾小管吸收能力有限,就会出现糖尿病。
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孕期体重增长过快、肥胖,会更容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好比同样的汽油,用在不同排量的汽车上,小的跑得快,大的跑不动。身体内同样的胰岛素含量,对胖子和瘦子的效果就不一样。
妊娠期糖尿病对妈妈和宝宝都有害,如果产检时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一定要配合医生,好好控制饮食、监测血糖,该用胰岛素就及时用。
没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们,也不可随心所欲地吃。饮食应当清淡、易消化,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足够摄进即可。注意荤素搭配,避免食用过多油炸、油腻食品和甜食,保证钙、铁、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要控制体重,碳水化合物摄进不宜过多,到了妊娠晚期,饮食应当保证热能、蛋白质和必须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以免胎儿体重超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这是妊娠中晚期的特发性疾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在智利、瑞典和我国的长江流域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验血生化检查提示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这种疾病对于孕妈妈来说没有严重危害,但对于胎儿来说却有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可能致命。
该病症状主要是无皮肤损伤的瘙痒,70%的患者是在孕晚期出现,少数在妊娠中期出现。首发于手掌和脚掌,逐渐向四肢蔓延,有的时候脸上也会瘙痒。也有的孕妈妈会表现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症状较轻。
如果出现上面的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其他情况,对症下药。要知道,并非只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才会有瘙痒,皮肤病、妊娠期皮炎、过敏、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肝、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妊娠期间的异常情况,如急性阑尾炎、胰腺炎、心脏病、胎盘低置,胎盘早剥、羊水异常、脐带异常等,所以,孕妈妈一定要做好产前检查,如有异常情况,积极配合治疗。家人也要给孕妈妈多一些鼓励,以免孕妇过度担心,给自己造成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