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探究能力呢?笔者从“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借助问题,设置探究目标;尊重差异,鼓励大胆探究;促发想象,引导深入探究”四个方面谈了自己教学中的幾点做法。
【关键词】指导;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多法并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探究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即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尽量加强教学的活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会。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好多种,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直观情境创设、实践情境创设等,不同的文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我就采用直观情境创设,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西藏的民俗风景图,雄伟的喜马拉雅山、雪域高原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在直观感较强的图片的冲击下,学生发出一声声感叹,情感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图片戛然而止,教师说:“同学们,刚刚我们已初步领略了西藏一些美丽的景观,然而在这里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而且还是世界最后一块秘境呢?想不想一同去游览一下,感受一下它的美丽与神奇?”通过直观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当然实践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不错的方法,例如在上《包公审驴》这一课时我就通过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做到文本与实践相结合,许多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断讨论,不断探究,而且在原文的基础上自编自创了许多合理的台词。通过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本无须太多讲解,学生在直观情境中学习兴趣已被充分激发,文本的知识已在实践中被挖掘出来。
二、借助问题,设置探究目标
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催化剂,是学生探究所需的内驱力,它能激活学生身上潜在的求知欲望。在阅读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问题”这一导火线的作用,就能很快让学生拥有探究目标。而问题从哪里来?我想除了来自课本本身及教师提问外,更主要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当然针对小学生因受经验、阅历知识水平等影响,有的还不知该如何质疑,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进行方法引导,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质疑(即扣住课文中某个词或句段展开联想,从而引发质疑)、对比质疑(即在不同材料课文中找出共同点,并借此引发新的思考)、类比质疑(即在同一主题单元中找出其共同点极其细微差别,并探究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等。
如在品读《黑孩子罗伯特》这一课的“捐钱”这一部分时,老师就在学生认真阅读文段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联想质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想问的。经过一番阅读后就有同学问:丽莎对罗伯特那么好,为什么听说丽莎可能会死,他还会打“寒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课文写罗伯特‘捐钱’时不直接写他掏出钱,还要写他摸了摸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学生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也是很独特的,只要稍一启发学生就能提出许多有价值,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然后老师再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一切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尊重差异,鼓励大胆探究
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把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与语文熏陶感染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多元化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同样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运动、体验、成长的特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不同,面对文本学生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例如在学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课时,在学生中就产生分歧,有的同学说黄河真不愧为母亲河,而有的同学则认为黄河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隐患,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于是围绕着这个分歧,老师就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手段深入了解黄河的过去与现状,从而更深激发学生保护黄河的意识。通过主动探究,学生们还谈到黄河断流现象及黄河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这正是尊重差异鼓励大胆探究的意外收获。
四、促发想象,引导深入探究
想象是一种温故创新的思维活动,它能把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联结起来,如现实和理想、平凡和伟大、过去与现在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适时促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创新能力,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当然想象常有方式有好几种,有抓住语句想象,根据情节想象,变换角度想象等。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老师在讲到桑娜将两个孩子领回后没敢直接告诉丈夫的情节时,就引导学生进行变换角度的想象:如果桑娜把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直接告诉丈夫又会出现怎样情景呢?于是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渔夫的表现及其内心世界。有学生写道:咱们邻居西蒙死了,我把她的两个孩子抱过来。渔夫听完后,搔搔后脑勺,饱经沧桑的脸上一下子眉头紧皱,然而又随即说道:也好,是该把他们抱过来,那两个孩子这么小就成为孤儿,也够可怜的,我们再穷,也有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呀!多么朴实而又合理的想象,学生创造性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语文素养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五、结合专题,指导针对性探究
纵观我校现用的教材(北师大版),主要由几个相对独立的专题组成,而每个专题在兼顾语文知识的同时,都涉及人文性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探究,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合理渗透人文、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学中立足课内而功在课外,通过实践自主探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语文教材中每个专题,都涉及很多课外的东西,这就对老师与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课前做好大量的阅读调查并收集资料准备的工作,如在学习以“母亲河”为主题这一单元时,老师除了让学生从文中了解了:古往今来,黄河、长江用它博大的胸怀孕育、滋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更多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描写母亲河的诗歌和文章,收集有关母亲河的“过去与现状”的相关资料,通过一番有针对性的专题探究,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对“母亲河”有更深了解与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也产生别样的情感,同学在赞美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产生浓浓忧患意识。因而就有同学动手写起倡议书,倡议大家共同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诚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的芳草地里,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不断探究,用更多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去点亮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陈琼花,女,1978年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探究性学习方法。
【关键词】指导;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多法并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探究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即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尽量加强教学的活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会。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好多种,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直观情境创设、实践情境创设等,不同的文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我就采用直观情境创设,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西藏的民俗风景图,雄伟的喜马拉雅山、雪域高原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在直观感较强的图片的冲击下,学生发出一声声感叹,情感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图片戛然而止,教师说:“同学们,刚刚我们已初步领略了西藏一些美丽的景观,然而在这里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而且还是世界最后一块秘境呢?想不想一同去游览一下,感受一下它的美丽与神奇?”通过直观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当然实践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不错的方法,例如在上《包公审驴》这一课时我就通过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做到文本与实践相结合,许多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断讨论,不断探究,而且在原文的基础上自编自创了许多合理的台词。通过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本无须太多讲解,学生在直观情境中学习兴趣已被充分激发,文本的知识已在实践中被挖掘出来。
二、借助问题,设置探究目标
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催化剂,是学生探究所需的内驱力,它能激活学生身上潜在的求知欲望。在阅读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问题”这一导火线的作用,就能很快让学生拥有探究目标。而问题从哪里来?我想除了来自课本本身及教师提问外,更主要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当然针对小学生因受经验、阅历知识水平等影响,有的还不知该如何质疑,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进行方法引导,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质疑(即扣住课文中某个词或句段展开联想,从而引发质疑)、对比质疑(即在不同材料课文中找出共同点,并借此引发新的思考)、类比质疑(即在同一主题单元中找出其共同点极其细微差别,并探究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等。
如在品读《黑孩子罗伯特》这一课的“捐钱”这一部分时,老师就在学生认真阅读文段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联想质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想问的。经过一番阅读后就有同学问:丽莎对罗伯特那么好,为什么听说丽莎可能会死,他还会打“寒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课文写罗伯特‘捐钱’时不直接写他掏出钱,还要写他摸了摸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学生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也是很独特的,只要稍一启发学生就能提出许多有价值,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然后老师再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一切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尊重差异,鼓励大胆探究
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把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与语文熏陶感染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多元化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同样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运动、体验、成长的特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不同,面对文本学生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例如在学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课时,在学生中就产生分歧,有的同学说黄河真不愧为母亲河,而有的同学则认为黄河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隐患,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于是围绕着这个分歧,老师就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手段深入了解黄河的过去与现状,从而更深激发学生保护黄河的意识。通过主动探究,学生们还谈到黄河断流现象及黄河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这正是尊重差异鼓励大胆探究的意外收获。
四、促发想象,引导深入探究
想象是一种温故创新的思维活动,它能把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联结起来,如现实和理想、平凡和伟大、过去与现在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适时促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创新能力,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当然想象常有方式有好几种,有抓住语句想象,根据情节想象,变换角度想象等。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老师在讲到桑娜将两个孩子领回后没敢直接告诉丈夫的情节时,就引导学生进行变换角度的想象:如果桑娜把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直接告诉丈夫又会出现怎样情景呢?于是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渔夫的表现及其内心世界。有学生写道:咱们邻居西蒙死了,我把她的两个孩子抱过来。渔夫听完后,搔搔后脑勺,饱经沧桑的脸上一下子眉头紧皱,然而又随即说道:也好,是该把他们抱过来,那两个孩子这么小就成为孤儿,也够可怜的,我们再穷,也有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呀!多么朴实而又合理的想象,学生创造性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语文素养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五、结合专题,指导针对性探究
纵观我校现用的教材(北师大版),主要由几个相对独立的专题组成,而每个专题在兼顾语文知识的同时,都涉及人文性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探究,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合理渗透人文、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学中立足课内而功在课外,通过实践自主探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语文教材中每个专题,都涉及很多课外的东西,这就对老师与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课前做好大量的阅读调查并收集资料准备的工作,如在学习以“母亲河”为主题这一单元时,老师除了让学生从文中了解了:古往今来,黄河、长江用它博大的胸怀孕育、滋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更多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描写母亲河的诗歌和文章,收集有关母亲河的“过去与现状”的相关资料,通过一番有针对性的专题探究,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对“母亲河”有更深了解与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也产生别样的情感,同学在赞美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产生浓浓忧患意识。因而就有同学动手写起倡议书,倡议大家共同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诚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的芳草地里,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不断探究,用更多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去点亮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陈琼花,女,1978年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探究性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