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它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使用科学方法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探索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好方法,并且对高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事实上,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依托预习案,引领学生预习教材
预习不是作业。我们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老师:一节课上完了,“今天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预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随意而为。我们也见到过这样的老师:一节课上完,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自己看看下一课“××”。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甚至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将课上应该独学、合作探究的内容统统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逐一地呈现给学生,要学生一个一个地学习并落实。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属于明显的学习任务前置,更是无视学情的乱作为。而真正意义上的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预习决不是亳无目的地阅读教材,学生的预习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好比司机没有了方向盘。因此,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教材。预习目标的设计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展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预习目标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制定出合理的,便于操作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的设计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归纳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政治与生活》学习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案:1、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2、公民可通过哪些方式行使表达权?3、有人认为,公民有政治自由,讲什么、做什么都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这种观点对吗?4、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尝试着回答上述问题。注意:不必每个问题都作,但一定要分条表述,清楚、规范书写。
二、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把学习知识当成自己的内需。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创设情景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學习政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例如,在《政治与生活》学习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情景:某镇政府,为了发展房地产,要征用大批优质农田,这与国家保护耕地政策有矛盾。如果你是人大代表,谈谈就解决这一问题将如何履行职责,并说明履行职责的依据。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求知、自行发展提供了保障。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学习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的了解,既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又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作业的完成效率。由于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政策性等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课后要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
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会质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3.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中学生单从课本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政治学科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通过摘录、剪贴等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并能善于与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实质上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讲究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提高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事实上,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依托预习案,引领学生预习教材
预习不是作业。我们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老师:一节课上完了,“今天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预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随意而为。我们也见到过这样的老师:一节课上完,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自己看看下一课“××”。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甚至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将课上应该独学、合作探究的内容统统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逐一地呈现给学生,要学生一个一个地学习并落实。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属于明显的学习任务前置,更是无视学情的乱作为。而真正意义上的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预习决不是亳无目的地阅读教材,学生的预习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好比司机没有了方向盘。因此,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教材。预习目标的设计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展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预习目标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制定出合理的,便于操作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的设计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归纳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政治与生活》学习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案:1、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2、公民可通过哪些方式行使表达权?3、有人认为,公民有政治自由,讲什么、做什么都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这种观点对吗?4、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尝试着回答上述问题。注意:不必每个问题都作,但一定要分条表述,清楚、规范书写。
二、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把学习知识当成自己的内需。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创设情景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學习政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例如,在《政治与生活》学习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情景:某镇政府,为了发展房地产,要征用大批优质农田,这与国家保护耕地政策有矛盾。如果你是人大代表,谈谈就解决这一问题将如何履行职责,并说明履行职责的依据。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求知、自行发展提供了保障。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学习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的了解,既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又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作业的完成效率。由于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政策性等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课后要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
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会质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3.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中学生单从课本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政治学科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通过摘录、剪贴等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并能善于与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实质上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讲究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提高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