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创业型大学产生的背景、建立的意义、主要特征和办学策略。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 办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09-02
一、创业型大学产生的背景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实施各种就业政策。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支持自主创业,完善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发展阶段,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
创业型大学是与传统象牙塔式大学相对应的全新办学模式,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因此,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创业型大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战略选择。
20世纪后期,以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大学积极为当地经济服务,它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这引发了大学社会职能又一次新的重大变革。1998年,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其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概念,即所谓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通过对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和芬兰等国家5所大学的研究,探讨大学内部创业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转型的途径等问题。他在2004年的著作《大学的持续变革:后续的案例研究与理论》中大量扩充了早期的分析,通过对14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创业型大学的个案研究,再次澄清了早期提出的大学转型方式,进一步提出创业型大学获得不断变革新局面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创业型大学的意义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现象。它的创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其建立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创业型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将更多地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由此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以此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业型大学办学如果坚持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将可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第二,创业型大学将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国家建立新型的关系,它不是一所象牙塔式大学,而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彼此相关、相互依存,甚至是相辅相成。
第三,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更注意社会实际问题,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具有挑战性,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就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创办模式,它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给大学传统的职能赋予了新的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它更大地发挥了大学引导和大学参与的先锋作用,其特征呈现传统与创新共存现象。
(一)教学性:以创新创业为中心
教学性是创业型大学最基础的特征。不管是哪一类的大学,教学的职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是来自学校的教学,但它的教学不再是孤立的、理论的、单一的教学,而是与大学里的研究、服务、生产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业型大学在教育理念上应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创新创业为中心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应由知识和技能封闭分割传授向注意整体性与职业性转变。
(二)研究性:以创新创业为重点
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是研究型大学,因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学校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创业型大学开展创业活动的武器。创业型大学需要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领先的研究成果,尤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以及与高技术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研究成果将为学生、学术界、政府、合作伙伴提供卓越的学习机会、研究机会和商业机会,从而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
(三)服务性:以创新创业为社会指向
美国高等教育首创把“社会服务”视为大学的第三项功能,这是高校的传统特征。但创业型大学的这种“社会服务”已改造和提升了大学第三功能的形式与内容,也改造了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精神面貌。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活动不再被认为是个别大学的个别行为,而是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性:以创新创业为文化指向
创业教育并不是只为追求财富,追求财富只是创业型大学的手段。创业型大学需要在学生中培育一种创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掌握创业技能,确立正确的创业品德,拥有市场生存能力。最终,创业文化应成为创业型大学生存的根。
四、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策略
(一)建立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型大学的性质决定着创业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依赖于学校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紧密合作。要建立创业型大学,学校应建立创业联盟,合作创建校内的创业园区、校内工厂,也可以创建其他的经济实体,保证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平台开展顺利实施。
1.高校应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造血功能。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停止毕业“包分配”、将人才推向市场,高校进入了竞争时代。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已从原来的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才流通成为常态后,国外高校对我国优秀生源频频抛出橄榄枝,这使得我国高校的竞争面临更加激烈和复杂的局面。高校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应重新思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强烈的生存意识会让高校更具有战斗力,高校本身如果具有造血功能又会使学校的生命力更强大。高校的造血功能表现在:一是拥有自己的科研和技术,拥有自己的科学和技术人员,拥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其中,科研和技术是高校生存的关键要素,也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科学和技术人员可以保证科研成果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实体则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2.企业在共赢基础上为学校献血。高校毕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工厂,因此,校企合作是建立创业型大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可以共同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共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资源共享,一体化研发,高校为企业提供强大的 研发动力。在这一平台上,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岗位需求,更多地引进高校的技术成果和人才,企业则可为高校提供学生创业活动的项目、经费。企业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当中,进行互惠合作;可以与学校共同开发创业课程、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共同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一些创业比赛,对好的商业想法进行风险投资。
3.政府应发挥好扶持作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以确立创业教育的地位。政府应对创业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建设、政府拨款、教师队伍培养、教材建设等划定“特区、特权”,大力扶持,单独考核、评价。
4.高校应与当地区域经济紧密对接。高校应集中对接地方战略,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占领服务地方的制高点。高职院校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占领服务地方的制高点,把高职院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
(二)建立创业教育筹资体系
创业教学实践性强,项目运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学校需要多方拓展经费渠道,为创业教育项目开展提供资金资助。例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校自筹资金;提供科研技术,与企业共同经营,利润分成获得资金;为企业培养人才,得到企业赞助获得资金;密切与毕业生的联系,全方位加强校友资源开拓的运作体制,获得毕业生回馈母校获得资金;主动沟通政府部门,争取政府经费资助获得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负责对创业项目的认证与监管,以保证创业资金的合理运用。
(三)建立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当前,高校提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导向,不能解决部分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因为拥有“双师证”与岗位培训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创业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必须由学校、企业、政府等几方共同组成,实现课程与上岗直接对接,基本理论的学习就是岗前培训,技能的运用就是上岗操作,使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完全胜任一线岗位要求,让大学生缩短从一线工作岗位转为管理岗位的时间,能够真正具备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创业教育教材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材存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往往需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才掌握相关知识点。创业型大学的教材必须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岗位培训手册。
总之,我国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相对滞后于欧美国家。目前,虽然有一些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提高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高度,而且缺乏相应的教材和师资。在未来的竞争中,我国需要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创业创新带动经济增长。为此,政府更应该持续关注和支持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型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笃彬,吴敏生,创建创业型大学路在何方[M]冲国教育报,2009-02-11.
[2]郑风田,如何打造创业型大学[I].博客中国,2009(3).
[3]陶涛,徐嫩羽,专家呼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建创业型大学[N].中国青年报,2010-03-29.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及教育管理。
(责编 卢雯)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 办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09-02
一、创业型大学产生的背景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实施各种就业政策。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支持自主创业,完善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发展阶段,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
创业型大学是与传统象牙塔式大学相对应的全新办学模式,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因此,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创业型大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战略选择。
20世纪后期,以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大学积极为当地经济服务,它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这引发了大学社会职能又一次新的重大变革。1998年,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其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概念,即所谓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通过对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和芬兰等国家5所大学的研究,探讨大学内部创业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转型的途径等问题。他在2004年的著作《大学的持续变革:后续的案例研究与理论》中大量扩充了早期的分析,通过对14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创业型大学的个案研究,再次澄清了早期提出的大学转型方式,进一步提出创业型大学获得不断变革新局面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创业型大学的意义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现象。它的创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其建立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创业型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将更多地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由此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以此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业型大学办学如果坚持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将可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第二,创业型大学将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国家建立新型的关系,它不是一所象牙塔式大学,而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彼此相关、相互依存,甚至是相辅相成。
第三,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更注意社会实际问题,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具有挑战性,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就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创办模式,它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给大学传统的职能赋予了新的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它更大地发挥了大学引导和大学参与的先锋作用,其特征呈现传统与创新共存现象。
(一)教学性:以创新创业为中心
教学性是创业型大学最基础的特征。不管是哪一类的大学,教学的职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是来自学校的教学,但它的教学不再是孤立的、理论的、单一的教学,而是与大学里的研究、服务、生产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业型大学在教育理念上应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创新创业为中心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应由知识和技能封闭分割传授向注意整体性与职业性转变。
(二)研究性:以创新创业为重点
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是研究型大学,因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学校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创业型大学开展创业活动的武器。创业型大学需要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领先的研究成果,尤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以及与高技术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研究成果将为学生、学术界、政府、合作伙伴提供卓越的学习机会、研究机会和商业机会,从而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
(三)服务性:以创新创业为社会指向
美国高等教育首创把“社会服务”视为大学的第三项功能,这是高校的传统特征。但创业型大学的这种“社会服务”已改造和提升了大学第三功能的形式与内容,也改造了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精神面貌。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活动不再被认为是个别大学的个别行为,而是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性:以创新创业为文化指向
创业教育并不是只为追求财富,追求财富只是创业型大学的手段。创业型大学需要在学生中培育一种创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掌握创业技能,确立正确的创业品德,拥有市场生存能力。最终,创业文化应成为创业型大学生存的根。
四、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策略
(一)建立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型大学的性质决定着创业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依赖于学校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紧密合作。要建立创业型大学,学校应建立创业联盟,合作创建校内的创业园区、校内工厂,也可以创建其他的经济实体,保证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平台开展顺利实施。
1.高校应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造血功能。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停止毕业“包分配”、将人才推向市场,高校进入了竞争时代。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已从原来的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才流通成为常态后,国外高校对我国优秀生源频频抛出橄榄枝,这使得我国高校的竞争面临更加激烈和复杂的局面。高校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应重新思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强烈的生存意识会让高校更具有战斗力,高校本身如果具有造血功能又会使学校的生命力更强大。高校的造血功能表现在:一是拥有自己的科研和技术,拥有自己的科学和技术人员,拥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其中,科研和技术是高校生存的关键要素,也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科学和技术人员可以保证科研成果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实体则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2.企业在共赢基础上为学校献血。高校毕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工厂,因此,校企合作是建立创业型大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可以共同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共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资源共享,一体化研发,高校为企业提供强大的 研发动力。在这一平台上,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岗位需求,更多地引进高校的技术成果和人才,企业则可为高校提供学生创业活动的项目、经费。企业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当中,进行互惠合作;可以与学校共同开发创业课程、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共同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一些创业比赛,对好的商业想法进行风险投资。
3.政府应发挥好扶持作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以确立创业教育的地位。政府应对创业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建设、政府拨款、教师队伍培养、教材建设等划定“特区、特权”,大力扶持,单独考核、评价。
4.高校应与当地区域经济紧密对接。高校应集中对接地方战略,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占领服务地方的制高点。高职院校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占领服务地方的制高点,把高职院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
(二)建立创业教育筹资体系
创业教学实践性强,项目运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学校需要多方拓展经费渠道,为创业教育项目开展提供资金资助。例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校自筹资金;提供科研技术,与企业共同经营,利润分成获得资金;为企业培养人才,得到企业赞助获得资金;密切与毕业生的联系,全方位加强校友资源开拓的运作体制,获得毕业生回馈母校获得资金;主动沟通政府部门,争取政府经费资助获得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负责对创业项目的认证与监管,以保证创业资金的合理运用。
(三)建立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当前,高校提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导向,不能解决部分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因为拥有“双师证”与岗位培训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创业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必须由学校、企业、政府等几方共同组成,实现课程与上岗直接对接,基本理论的学习就是岗前培训,技能的运用就是上岗操作,使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完全胜任一线岗位要求,让大学生缩短从一线工作岗位转为管理岗位的时间,能够真正具备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创业教育教材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材存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往往需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才掌握相关知识点。创业型大学的教材必须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岗位培训手册。
总之,我国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相对滞后于欧美国家。目前,虽然有一些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提高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高度,而且缺乏相应的教材和师资。在未来的竞争中,我国需要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创业创新带动经济增长。为此,政府更应该持续关注和支持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型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笃彬,吴敏生,创建创业型大学路在何方[M]冲国教育报,2009-02-11.
[2]郑风田,如何打造创业型大学[I].博客中国,2009(3).
[3]陶涛,徐嫩羽,专家呼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建创业型大学[N].中国青年报,2010-03-29.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及教育管理。
(责编 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