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综合素质导向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传统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缺乏生产性实践教学等问题,提出构建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关键词】高职电力类人才  职业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20)03C-0125-02
  近年来,随着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扩大,各高职院校的对口单招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生源增多,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传统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工匠精神,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探讨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导致学生到岗位后,由于职业素质低,无法更好更快地胜任岗位工作。
  第二,传统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一直沿用旧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代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需求。
  第三,传统高职电力类院校由于受限于实训条件,电力类专业很难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工匠精神更难于融入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实践操作技术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一线的用人需求。
  二、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期组织教学团队深入电力企业调研,通过与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按照电力行业职能技术标准和南方电网标准,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规律,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融合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构建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以岗位实战真练兵,紧扣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主线,梯级推进技术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岗位技能。
  在通用能力提升阶段(第1、2、3学期),从校内电气应用实训基地的学习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远程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电力类专业基础性课程学习与实训。以电力职业认知教育为主线,学生初步认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了解职业成长路径,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能完成简单电气测量、电工安装等基本工作任务,打下专业学习基础,树立学习信心。
  专业能力提升阶段(第3、4、5学期),学生明显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任务中提升职业素质,完成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电气设备、高电压技术等核心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职业有了具体了解,掌握电力职业基本能力后继续发展的重要知识,能完成单项的岗位工作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创新意识。
  在综合能力提升阶段(第4、5、6学期),学生先后以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工作现场为主要学习场所,主要学习综合性工作任务,完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电力工程概预算、顶岗实习等综合性专业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在不正常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下电力生产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知识,能完成非规律性的任务,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电力技术实训基地为载体,引入南方电网企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参照南方电网的工作内容,对接课程内容,以南方电网的作业工单为学生的作业单,编制课程教学项目,融入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核心技能课程,将“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按工作流程开发专业课程,营造真实环境下的企业生产氛围,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提升职业素养。
  (三)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虚实”耦合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共享型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紧跟电力行业科技发展态势,按照“系统设计、源于现场、完全真实、学做一体”原则,校企共建“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电力生产各环节的“虚实耦仿,产教多能”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图3所示。
  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包括电力技术实训基地、供配电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电站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电力仿真实训基地和电气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等,以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施载体,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和岗位工作任务认知的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专业人才成长要求,做好职业成长路径规划。在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训课程时,以真实的工作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体验,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成使学生得以在校内接受与电力生产现场一致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育。
  2.“互联网+”远程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远程教学平台,将电力企业(水电站、变电站、电建企业)的真实生产现场传输回校内电力实训基地,实现将电力企业生产现场在课堂直播,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近距离接触生产现场,将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生产现场,缩短了校企之间的空间距离。以此平台作为校企合作桥梁,通过“教培互惠、双向交流”机制密切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创新“互联网+”校企合作新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教学团队创业创新能力和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符合企业需求。此外,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平台向合作企业开放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在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方便企业员工提高职业技能,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减小企业培训成本,加固校企双方合作基础,推进校企双方向更高更深层次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建设成果共享。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按照国家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通过“大师引领、分层培养、业务提升、双向互聘”等方式,打造一支校企双方员工组成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大师引领。成立以省部级名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重点培养专任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教改科研方面的能力,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展技术服务项目、企业实践锻炼、师资技术培训等,提高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
  2.分层培养。通过分层培养,重点培养一支以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教学改革和指导竞赛及创新活动等,将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指导竞赛、创新活动的教练导师。
  3.业务提升。将专任教师、教辅人员、“两课”教师纳入中青年教师培养,将教学和育人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通过举办专项能力培训班,有效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职业技能等级、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基于职业综合素质导向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该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职业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熟练,岗位实战能力强,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深受现代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张鹏,甄国红,姚丽亚.多元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
  [2]杜训柏,胡杰,廖华.利益平衡视角下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3]刘长寅.电力大数据背景下对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冲击的思考[J].科技风,2018(2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电力类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A088)
  【作者简介】谢锡锋(1979—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教授。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分析了微胶囊阻燃剂的优势,综述了塑料用微胶囊阻燃剂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该文对2.1 MPa压力下变换工段采用中低低工艺的工艺设计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论述了中低低变换工艺的主要特点.
一、引言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可以在不同无线平台和跨越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宽带互联网.能够提供数据采集、定位定时、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目前.国际电
简述了国内外苯乙烯精馏阻聚剂开发动态,讨论了新型苯乙烯精馏阻聚剂I-95的理化性能及其在苯乙烯体系中对苯乙烯的阻聚性能,以及该阻聚剂在Monsanto/Lummus苯乙烯工艺装置上
<正> 熟悉丁卯诗的读者,一看本文的题目,大概就会禁不住发生疑问:许浑似乎只有一首题为《咸阳城东楼》的七律,就是其中包含着警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著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