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重视诵读,忽略诵读可以说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为呼唤诵读回归语文课堂,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阐述了诵读对于学生的诸多益处:诵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诵读 注意力 语感审美 说话 写作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教学手段,开拓了学生视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热闹纷繁,可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也因此而走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鲜有琅琅书声,学生听音乐、看影像资料、谈感受,老师则提问、启发、点拨,俨然是某些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渐渐被淡忘了。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诵读对于学生的诸多益处,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
一、诵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时,学生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不加字、不减字、不掉句、不错行,此为“眼到”;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调芬芳,此为“口到”;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此为“耳到”;记于心,依文赋情,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此为“心到”。这样,眼、耳、口、心并用,久而久之,一进入语文课堂,一接触课文诵读,学生就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不是天生的资质,而语感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之功。语文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材中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动人,情感真挚;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重要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时,就没有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是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开始学生们读得并不理想,没有起伏变化。于是,我告诉他们应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读,把自己置身其中,还可发挥联想、想象,在自己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能深得作品意旨,领会作者情感了。我给了学生一段自由朗读的时间,学生们终于能透过文字深刻地感受到大堰河勤劳善良、无私博大但命运凄惨的形象,此时,我再让他们齐读,他们进步多了,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了一个乳儿对养母真挚的情感。我再对朗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稍加指导,然后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他更是饱含感情、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学生擦眼泪,全诗读完,掌声雷动。那份情感如此真切感人,哪里还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呢?由此可见,诵读可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形象语感,还可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当学生心中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交织碰撞,情感语感就自然得到了培养。在此基础之上,再挑出那些意蕴丰富深刻的语句让学生再诵读品味,学生的意蕴语感又得到了培养。
三、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好媒体、好材料,诵读可让学生从这些审美对象中获取美感,进而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老师可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配合诵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那田田的荷叶,娇美的荷花,沁人心脾的荷香,朦胧的月色等构成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教学中我就先播放课文朗读带,让学生闭目静听,激发学生想象,把美感“传染”给学生,再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播放悠扬舒缓的抒情音乐,让学生朗读精彩语段,更是把学生带入文章的优美意境,与作者一同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受情境感染而形成与之相融的心境,情感积累被唤醒,容易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再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读多了,背多了,欣赏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在课堂提问或是批阅作文时,我们常常感慨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底气”不足。其实,诵读对于说话、作文都有帮助。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文气、读懂语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说话的能力就已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若能再要求学生将那些名家名篇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则又能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是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之谈。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总结他的创作经验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使我明白所谓的‘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没有熟读成诵,怎么会有两百多篇文章在巴老的脑子里呢?不积累大量感性材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呢?由此可见,坚持诵读对于语言积累、对于写作的确是很重要的。诵读得多,自然就积累得多,日积月累,备于胸中,就自会进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古人把学习叫做“读书”“念书”,俗话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证明了诵读的重要性。现代作家、教育家也大力提倡诵读,朱自清、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些话的确值得我们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去深思,语文老师们,在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文本的诵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鲜明的特色!
(作者单位:415213湖南省临澧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诵读 注意力 语感审美 说话 写作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教学手段,开拓了学生视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热闹纷繁,可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也因此而走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鲜有琅琅书声,学生听音乐、看影像资料、谈感受,老师则提问、启发、点拨,俨然是某些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渐渐被淡忘了。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诵读对于学生的诸多益处,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
一、诵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时,学生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不加字、不减字、不掉句、不错行,此为“眼到”;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调芬芳,此为“口到”;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此为“耳到”;记于心,依文赋情,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此为“心到”。这样,眼、耳、口、心并用,久而久之,一进入语文课堂,一接触课文诵读,学生就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不是天生的资质,而语感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之功。语文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材中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动人,情感真挚;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重要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时,就没有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是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开始学生们读得并不理想,没有起伏变化。于是,我告诉他们应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读,把自己置身其中,还可发挥联想、想象,在自己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能深得作品意旨,领会作者情感了。我给了学生一段自由朗读的时间,学生们终于能透过文字深刻地感受到大堰河勤劳善良、无私博大但命运凄惨的形象,此时,我再让他们齐读,他们进步多了,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了一个乳儿对养母真挚的情感。我再对朗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稍加指导,然后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他更是饱含感情、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学生擦眼泪,全诗读完,掌声雷动。那份情感如此真切感人,哪里还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呢?由此可见,诵读可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形象语感,还可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当学生心中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交织碰撞,情感语感就自然得到了培养。在此基础之上,再挑出那些意蕴丰富深刻的语句让学生再诵读品味,学生的意蕴语感又得到了培养。
三、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好媒体、好材料,诵读可让学生从这些审美对象中获取美感,进而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老师可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配合诵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那田田的荷叶,娇美的荷花,沁人心脾的荷香,朦胧的月色等构成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教学中我就先播放课文朗读带,让学生闭目静听,激发学生想象,把美感“传染”给学生,再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播放悠扬舒缓的抒情音乐,让学生朗读精彩语段,更是把学生带入文章的优美意境,与作者一同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受情境感染而形成与之相融的心境,情感积累被唤醒,容易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再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读多了,背多了,欣赏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在课堂提问或是批阅作文时,我们常常感慨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底气”不足。其实,诵读对于说话、作文都有帮助。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文气、读懂语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说话的能力就已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若能再要求学生将那些名家名篇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则又能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是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之谈。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总结他的创作经验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使我明白所谓的‘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没有熟读成诵,怎么会有两百多篇文章在巴老的脑子里呢?不积累大量感性材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呢?由此可见,坚持诵读对于语言积累、对于写作的确是很重要的。诵读得多,自然就积累得多,日积月累,备于胸中,就自会进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古人把学习叫做“读书”“念书”,俗话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证明了诵读的重要性。现代作家、教育家也大力提倡诵读,朱自清、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些话的确值得我们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去深思,语文老师们,在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文本的诵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鲜明的特色!
(作者单位:415213湖南省临澧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