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两会”结束之际,有消息传出,由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借贷法》草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法》草案已被全国人大代表杨成涛等人作为议案提出。
这对众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而言,不啻是一个振奋信心的消息,而草案拟定者周德文对此更是感概万千。
周德文现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曾在大学教书10年,后辞职下海创办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30年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开拓者。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教书10年、办企业10年、服务社会10年、著书立说10年”。从设立这个目标起,他就从未偏离自己人生的航向。
在温州人眼中,周德文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商人,但没有商人的圆滑,更多流露出的是文人的尖锐;他是学者,著书立说,知性儒雅,但骨子里却隐含着一股仗义侠气,总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了民企的利益和尊严呼号奔走;他是民主党派人士,但他能从民众角度出发,指出体制弊端并建言献策。中国商人中有他这样丰富经历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的个性也因此更加鲜明。《南方周末》曾把周德文作为改革开放的一种现象来研究,在业界引起了普遍重视。
周德文被赋予许多角色:温州中小企业代言人、温州民间资本推手、温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催生者等。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隐含着一连串故事,但无一例外,故事的核心都是温州中小企业,内容都是围绕温州中小企业的问题、困难、解决办法及成绩展开。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温州经济高速发展,温州民间资本快速膨胀,其庞大数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温州民间资本流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由温州民间资本所引发的诸如民间借贷、股权融资等问题错综复杂。周德文从2000年起,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为民间资本寻找出路。
周德文介绍,改革开放至今,温州资本市场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6年。这一阶段是温州民间投融资的萌芽期,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主要金融产品是流动性短期贷款。这一时期不包括股权融资,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50亿。资金“互助会”逐渐成为民间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并随着时间推移转换成了一种具有营利性质的聚会。温州急需资金的企业可以通过由亲戚、朋友组成的一个个名目繁多的“会”来募集资金。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募资的70%是通过民间借贷形式,而从银行部门获得的资金不足5%。
第二阶段则是从1986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民间借贷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温州大地疯长,从企业蔓延至民间,由于这些民间借贷机构无序经营,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隐患,因此温州市政府开始清理整治民间借贷机构,同时城市信用社介入市场。
第三阶段是温州民间借贷从高涨期走向平和期。这一阶段中等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企业已经有资质从银行贷款,无需再通过民间借贷方式募资,民间借贷渐趋清冷。由于需求减少,民间借贷已很少有人提及。同时,由于银行资金供给充分,民间借贷利率日趋下降,2000年月息降到2分左右。据相关数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民间融资约为全市银行贷款的65%,1991年上升至80%,但到了2001年,这个比例下降了45%。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04年。
2004年以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一度沉寂的温州民间借贷又开始活跃起来。民间借贷机构改头换面,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形式出现在温州大街小巷,为企业借贷提供服务,但由于国家对此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法律条款,致使无法对其进行合法的身份界定。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逐渐从美国蔓延至其他国家,从虚拟经济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处于破产边缘。这一时期国家投放了4万亿,但中小企业很少被覆盖,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民间借贷再度上位,成为温州中小企业喘息活命的救命稻草。但由于民间融资、借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很容易“越界”演变成高利贷,产生社会问题。去年发生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很多民间资本在利益驱使下变成了高利贷,企业不堪忍受,纷纷出逃,结果曾经帮助过企业的民间资本最后成了扼杀企业的黑手。
如何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为经济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起各方关注。在这一关键时刻,周德文又一次向政府谏言,呼吁国家从税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宏观政策、行政体制5个方面改革,以使我国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这对众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而言,不啻是一个振奋信心的消息,而草案拟定者周德文对此更是感概万千。
周德文现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曾在大学教书10年,后辞职下海创办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30年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开拓者。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教书10年、办企业10年、服务社会10年、著书立说10年”。从设立这个目标起,他就从未偏离自己人生的航向。
在温州人眼中,周德文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商人,但没有商人的圆滑,更多流露出的是文人的尖锐;他是学者,著书立说,知性儒雅,但骨子里却隐含着一股仗义侠气,总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了民企的利益和尊严呼号奔走;他是民主党派人士,但他能从民众角度出发,指出体制弊端并建言献策。中国商人中有他这样丰富经历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的个性也因此更加鲜明。《南方周末》曾把周德文作为改革开放的一种现象来研究,在业界引起了普遍重视。
周德文被赋予许多角色:温州中小企业代言人、温州民间资本推手、温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催生者等。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隐含着一连串故事,但无一例外,故事的核心都是温州中小企业,内容都是围绕温州中小企业的问题、困难、解决办法及成绩展开。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温州经济高速发展,温州民间资本快速膨胀,其庞大数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温州民间资本流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由温州民间资本所引发的诸如民间借贷、股权融资等问题错综复杂。周德文从2000年起,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为民间资本寻找出路。
周德文介绍,改革开放至今,温州资本市场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6年。这一阶段是温州民间投融资的萌芽期,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主要金融产品是流动性短期贷款。这一时期不包括股权融资,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50亿。资金“互助会”逐渐成为民间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并随着时间推移转换成了一种具有营利性质的聚会。温州急需资金的企业可以通过由亲戚、朋友组成的一个个名目繁多的“会”来募集资金。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募资的70%是通过民间借贷形式,而从银行部门获得的资金不足5%。
第二阶段则是从1986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民间借贷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温州大地疯长,从企业蔓延至民间,由于这些民间借贷机构无序经营,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隐患,因此温州市政府开始清理整治民间借贷机构,同时城市信用社介入市场。
第三阶段是温州民间借贷从高涨期走向平和期。这一阶段中等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企业已经有资质从银行贷款,无需再通过民间借贷方式募资,民间借贷渐趋清冷。由于需求减少,民间借贷已很少有人提及。同时,由于银行资金供给充分,民间借贷利率日趋下降,2000年月息降到2分左右。据相关数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民间融资约为全市银行贷款的65%,1991年上升至80%,但到了2001年,这个比例下降了45%。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04年。
2004年以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一度沉寂的温州民间借贷又开始活跃起来。民间借贷机构改头换面,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形式出现在温州大街小巷,为企业借贷提供服务,但由于国家对此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法律条款,致使无法对其进行合法的身份界定。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逐渐从美国蔓延至其他国家,从虚拟经济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处于破产边缘。这一时期国家投放了4万亿,但中小企业很少被覆盖,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民间借贷再度上位,成为温州中小企业喘息活命的救命稻草。但由于民间融资、借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很容易“越界”演变成高利贷,产生社会问题。去年发生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很多民间资本在利益驱使下变成了高利贷,企业不堪忍受,纷纷出逃,结果曾经帮助过企业的民间资本最后成了扼杀企业的黑手。
如何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为经济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起各方关注。在这一关键时刻,周德文又一次向政府谏言,呼吁国家从税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宏观政策、行政体制5个方面改革,以使我国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