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采用参与式、系统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相比较发现,参与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1 研究背景
有研究表明,79%的大学生认为,进入高校后感觉最烦恼的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并常常会因这些事情而烦恼,国内外学者也一直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知网搜索“大学生人际交往”,每年均有700篇左右的研究论文,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多、最常见的正是人际交往问题,据统计,最近两年,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所接待的来访者中,大约50%的来访者受人际交往问题困扰。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的主要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中,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章内容往往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台下听,学时为2学时左右,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他们的烦恼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8学时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理解和验证,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参与式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学者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本研究认为,比较适合国内心理课现状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内容的70%~80%左右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其余20%~30%的课堂内容为本节课主讲内容及活动介绍、总结和分享。要求全体听课学生都参与到我们设计的参与式活动中来。我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们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整理出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4部分,每部分需要2學时,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表演、团体训练、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以及互动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部分设计如下。
2.1 1~2学时
2.1.1 将全班同学分组,8~10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大家一起为小组起名字,确定本小组的口号。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小练习快速熟悉彼此。(课后要对所有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
2.1.2 理论讲授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特点,人际交往究竟难在哪里。
2.1.3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怀疑过的人际矛盾事件,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小组长负责组织,现场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教师要给班级同学现场示范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模式,所有小组课后自行排练,下节课全班展示。对于无法通过心理剧展示的问题,请学生为教师留言,网上解答。
2.2 3~4学时
2.2.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心理情景剧。教师要现场讲解应该如何处理该矛盾(付出与回报)。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2.2 理论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法宝之一,微笑和赞扬。
2.2.3 作业,搭讪陌生异性,目的是认识彼此,找到共同话题。搭讪过后写出整个过程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展现整个搭讪过程,学生可以邀请搭讪对象来到下次课的课堂,也可以找本组成员代替表演。
2.3 5~6学时
2.3.1 表演搭讪过程,心理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其熟练应用微笑与赞扬,以及如何应对尴尬等情况。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3.2 理论讲授,人际交往技巧,法宝之二,自嘲(示弱)。对于如何自嘲或示弱,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搭档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要注意,尽量使用学生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课后练习的效率。
2.3.3 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每位组员都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自己进行自嘲,其他成员配合。下节课展现自嘲过程。
2.4 7~8学时
2.4.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嘲过程,教师要在其表演过程中及时指导并给予当事人鼓励,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4.2 心理教师现场组织全班同学,开展提高自信心的小练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分享,最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开展团体训练活动——“优点轰炸”。
3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大一学生380名,男女各半。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在班级的教室团体施测,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2份,剔除废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在选取有效的365个学生被试中,选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得分处于低分段的14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3人,一组为实验组,使用参与式教学,另一组为控制组,使用普通式教学,学习内容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
3.2 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了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因子,信度为0.837。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该问卷由28题组成,包括影响力、情绪控制、开放性、包容度、冲突化解、乐群性、友谊表达、异性关系处理、交往风度及语言表达10个小维度。通过对10个小维度的进一步因素分析,又可为4个大维度,即人际结交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表达能力和人际理解能力。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25~0.946之间,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76。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的为交往能力差,得分在2~3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差,得分在3~4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好,得分在4~5分的为交往能力好。 3.3 研究方法
大学生被试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共8学时,一周一次2学时课程,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再利用spss软件比较实验组(参与式教学)与控制组(普通式教学)的结果差异。
3.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04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
4.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间对比
对两组成员在授课前和结束后进行前测与后测,现将两组统计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表明,授课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授课后,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
4.2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内对比
为进一步了解成员的差异是否由授课内容导致,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式进行前后测组内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实验组人际交往四个维度成绩在授课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授课前后分数虽有提高,但各维度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5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授课前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前兩组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同一水平。随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而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后两组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在人际交往四个维度上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研究者(如:王月琴、李海燕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原因分析:首先,参与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氛围十分融洽,小组活动提高归属感,降低孤独感,摒弃传统课堂中出现的事不关己的“低头族”现象。在团队中提倡每位小组成员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成员,在团队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来体验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从而认识自我,调整自我。随着团体活动的深入,成员体会到了真诚、温暖的团体氛围,逐渐放松自己,消除心理防卫,更加积极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谈,在积极参与团体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经验分享与自我反思。
其次,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心理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处理办法,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能够真真正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除了教授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还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共性发展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另外,授课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都比授课前的要有所提高,控制组在授课前后并在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其人际关系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中被试为大一学生,刚来到大学新环境接触新同学难免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较多困扰。随着成员在新的教学方法逐中渐学习了人际交往技能,适应了新的环境,其人际交往水平都有所提高,前后测出现了显著性差异。控制组进行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其人际交往水平略有提升,但后测与前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大一学生一直处在一个需不断摸索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新环境中,随着课程的进行这段时间他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事件、自身成长等因素导致其水平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郭俊汝范成博.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朱伟管晓琴.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设计[J].课程与教材,2014.
[3]高飞.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1 研究背景
有研究表明,79%的大学生认为,进入高校后感觉最烦恼的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并常常会因这些事情而烦恼,国内外学者也一直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知网搜索“大学生人际交往”,每年均有700篇左右的研究论文,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多、最常见的正是人际交往问题,据统计,最近两年,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所接待的来访者中,大约50%的来访者受人际交往问题困扰。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的主要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中,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章内容往往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台下听,学时为2学时左右,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他们的烦恼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8学时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理解和验证,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参与式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学者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本研究认为,比较适合国内心理课现状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内容的70%~80%左右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其余20%~30%的课堂内容为本节课主讲内容及活动介绍、总结和分享。要求全体听课学生都参与到我们设计的参与式活动中来。我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们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整理出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4部分,每部分需要2學时,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表演、团体训练、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以及互动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部分设计如下。
2.1 1~2学时
2.1.1 将全班同学分组,8~10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大家一起为小组起名字,确定本小组的口号。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小练习快速熟悉彼此。(课后要对所有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
2.1.2 理论讲授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特点,人际交往究竟难在哪里。
2.1.3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怀疑过的人际矛盾事件,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小组长负责组织,现场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教师要给班级同学现场示范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模式,所有小组课后自行排练,下节课全班展示。对于无法通过心理剧展示的问题,请学生为教师留言,网上解答。
2.2 3~4学时
2.2.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心理情景剧。教师要现场讲解应该如何处理该矛盾(付出与回报)。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2.2 理论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法宝之一,微笑和赞扬。
2.2.3 作业,搭讪陌生异性,目的是认识彼此,找到共同话题。搭讪过后写出整个过程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展现整个搭讪过程,学生可以邀请搭讪对象来到下次课的课堂,也可以找本组成员代替表演。
2.3 5~6学时
2.3.1 表演搭讪过程,心理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其熟练应用微笑与赞扬,以及如何应对尴尬等情况。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3.2 理论讲授,人际交往技巧,法宝之二,自嘲(示弱)。对于如何自嘲或示弱,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搭档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要注意,尽量使用学生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课后练习的效率。
2.3.3 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每位组员都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自己进行自嘲,其他成员配合。下节课展现自嘲过程。
2.4 7~8学时
2.4.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嘲过程,教师要在其表演过程中及时指导并给予当事人鼓励,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4.2 心理教师现场组织全班同学,开展提高自信心的小练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分享,最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开展团体训练活动——“优点轰炸”。
3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大一学生380名,男女各半。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在班级的教室团体施测,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2份,剔除废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在选取有效的365个学生被试中,选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得分处于低分段的14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3人,一组为实验组,使用参与式教学,另一组为控制组,使用普通式教学,学习内容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
3.2 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了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因子,信度为0.837。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该问卷由28题组成,包括影响力、情绪控制、开放性、包容度、冲突化解、乐群性、友谊表达、异性关系处理、交往风度及语言表达10个小维度。通过对10个小维度的进一步因素分析,又可为4个大维度,即人际结交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表达能力和人际理解能力。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25~0.946之间,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76。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的为交往能力差,得分在2~3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差,得分在3~4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好,得分在4~5分的为交往能力好。 3.3 研究方法
大学生被试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共8学时,一周一次2学时课程,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再利用spss软件比较实验组(参与式教学)与控制组(普通式教学)的结果差异。
3.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04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
4.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间对比
对两组成员在授课前和结束后进行前测与后测,现将两组统计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表明,授课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授课后,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
4.2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内对比
为进一步了解成员的差异是否由授课内容导致,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式进行前后测组内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实验组人际交往四个维度成绩在授课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授课前后分数虽有提高,但各维度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5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授课前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前兩组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同一水平。随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而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后两组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在人际交往四个维度上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研究者(如:王月琴、李海燕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原因分析:首先,参与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氛围十分融洽,小组活动提高归属感,降低孤独感,摒弃传统课堂中出现的事不关己的“低头族”现象。在团队中提倡每位小组成员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成员,在团队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来体验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从而认识自我,调整自我。随着团体活动的深入,成员体会到了真诚、温暖的团体氛围,逐渐放松自己,消除心理防卫,更加积极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谈,在积极参与团体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经验分享与自我反思。
其次,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心理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处理办法,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能够真真正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除了教授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还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共性发展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另外,授课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都比授课前的要有所提高,控制组在授课前后并在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其人际关系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中被试为大一学生,刚来到大学新环境接触新同学难免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较多困扰。随着成员在新的教学方法逐中渐学习了人际交往技能,适应了新的环境,其人际交往水平都有所提高,前后测出现了显著性差异。控制组进行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其人际交往水平略有提升,但后测与前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大一学生一直处在一个需不断摸索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新环境中,随着课程的进行这段时间他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事件、自身成长等因素导致其水平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郭俊汝范成博.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朱伟管晓琴.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设计[J].课程与教材,2014.
[3]高飞.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