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究竟是什么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anyw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巾帼,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现代人往往将女子中的杰出人物称为“巾帼英雄”,还用“巾帼不让须眉”来形容女子能挑大梁、担重任,不输于男子。“巾帼”成了杰出女子的代称。但是你知道吗?

  “巾帼”原本是一种被称为“假髻”的配饰,是古代女子的专用物品。
  千变万化的发髻
  “假髻”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饰物,古代女子为什么需要它来装扮自己呢?想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要孝敬父母,首先要爱惜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不可以损伤它,所以头发是不能随便剪掉的,要将长头发扎起来,并在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这就是发髻。这样既保留了长发,又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美感。也正是出于对美的追求,自秦汉以来,女子们在发髻上做足了文章。

  发髻的式样千变万化,但总体来讲,可以分为梳在脑后的垂髻和盘在头顶的高髻两大类。
  垂髻是将头发拢在脑后,将头发末端挽成一个小结的发式。这种发式使女性看起来温婉柔美,在汉代女子中广泛流行。

  高髻则是指将头发盘在头顶,使其像山峦一般高高耸起,这能在视觉上提高女子的身高,使人看起来有一种修长之美。这是不是与现代女子穿高跟鞋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唐代以后高髻极为流行,贵族妇女(尤其是宫廷后妃)以及一些宫女都偏爱高髻。

  发量不够,假发来凑
  梳高髻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头发,头发越长、越浓密,梳出来的高髻的效果就越好。有些女子想梳高髻,可头发又短又稀疏,怎么办呢?她们就在自己头发的基础上,添加一部分他人的头发——假发来梳成高髻,以达到美观的效果。这种加入了别人头发梳成的发髻,被称为“假髻”。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假发。1972年,科研人员在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dai)侯夫人遗体进行化验时,发现她的头发中竟掺有假发,这是目前发现的古人使用假发的最早物证。
  还有一种假髻,是用金银丝编成框架,或者用藤条、木材等制成各种发髻的式样,在外表包裹上丝织品或涂上黑漆,再将珠宝点缀在上面,有的还插上步摇、金簪等首饰。明代将这种假髻叫作“发鼓”。女子们会见他人或出门上街时,就将它直接戴在头上,不用时就摘下,很像今天古装剧中演员们戴的“假头套”,当然,这发鼓可比假头套高档多啦!那時有人置办不起发鼓,又需要戴时,还可以向别人借用呢。

  “巾帼之辱”的故事
  假髻的式样很多,名称也很多,例如有“副”“编”“蔽髻”“义髻”等,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则是“巾帼”这个名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巾帼还曾被诸葛亮用来使激将法。话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和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水两岸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消耗蜀军的军粮和土气。诸葛亮为了速战速决,就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人之饰”,借此讽刺司马懿和女人一样,以激怒对方,引他出兵迎战。当然了,司马懿也不傻,宁可受辱,也没有出战。
  巾帼,就是女子的假髻,你记住了吗?
其他文献
嗨,大家好!我是“鎏金铜蚕”,来自享有秦巴明珠美誉的陕西安康。别看我身板小,我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者之一,而且还被习近平主席点过名呢!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
期刊
馆长推荐  蜚声海内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坐落在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 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虽然是现代化的博物馆,但它的馆舍却是“中央殿堂、四隅崇楼”式仿唐建筑群。这里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上下五千年,历经重重磨难而被留存下来的数不尽的稀世珍宝,是一段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是一部部生动的史書,也是一个民族不可动摇的根。周、秦、汉、唐,中国古代的鼎盛王朝皆兴于陕西,
期刊
龙奇奇,儿童节到了,快祝我节日快乐!  不是吧……你都多大了,还过儿童节?!  我是蛋!蛋,你懂吗?儿童节就是为我准备的!  好吧,真拿你没办法……祝你节日快乐!  这还差不多!说起来,生活在古代的孩子们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呢?  古代没有儿童节啦!不过,你要想知道古代的孩子们平时都玩点啥,我倒是可以带你去博物馆里看一看。  《秋庭戏婴图》……嗯,“秋庭”我知道,就是秋天的庭院,不过“戏婴图”是什么意
期刊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獬豸(xiè zhì)吗?这两个字虽然生僻,但是根据字的偏旁来看,应该是一种动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它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吗?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陕西古代文明”展厅,我们就会看到这件北魏时期(386—534)的动物陶塑艺术品。它的身躯不大,形状像牛,头顶有一只角,背部长着羽翼,尾部有个圆孔,原本可能插有陶制或木制的尾巴。它整体姿态低头含胸,目光向下,前腿直立,后腿
期刊
说起西藏,高耸入云的雪山、湛蓝清澈的天空、雄伟壮阔的布达拉官……无不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你也一定聽说过西藏文化的代表之一——唐卡。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这来自西藏的礼物,揭示神秘的唐卡世界。
期刊
嘿,大家好,我是穆珂祺,和吴浩文一样,我也参加了这次“挖掘历史传承精神”京津冀研学活动。一路走来,我也有很多收获哟!  在这次活动中,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泥河湾这个地方有小长梁、虎头梁、侯家窑、马圈沟等重要遗址。我呀,还深入泥河湾遗址群近距离地观察细节、亲身体验了考古发掘工作呢! 这种直观的方式使我了解了泥河湾地层(泥河湾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旧石器时代
期刊
古代的皇帝们养宠物吗?  当然!大家可别以为养宠物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的皇帝同样喜爱宠物。你听说过“太宗怀鹞(yào)”的故事吗? 鹞子是一种小型猛禽,以迅猛和灵巧著称,是唐代皇家贵族骑马狩猎时的好伙伴。唐太宗新得了一只漂亮的鹞子,很是喜爱。有一天把玩正欢时,魏徵前来觐见,皇帝怕臣子说自己“玩物丧志”,就忙把鹞子藏入怀中,等魏徵走了,鹞子却被活活闷死了。你瞧,一个好皇帝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连养
期刊
玻璃,是我们生活中看起来平凡但又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但这个历经了数千年岁月的老朋友又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的故事。它从哪里来?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所有的秘密都能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中找到答案。请你穿过缤纷的万花筒入口,与可爱的吉祥物玻玻和璃璃一起进入这座奇妙璀璨的玻璃之城吧!  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  说起玻璃,你一定可以列举出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一百种用途,然而,这种在日常生
期刊
北疆奇遇记  研学的第一站, 我就有了一个大发现, 很多人都十分熟悉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内, 竟然还隐藏着一座中国北方最早的自然博物馆、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中的“活化石”———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是法国人桑志华先生。在这里,我了解了桑志华先生的科研经历:在来到中国后的20多年里,他踏遍了黄河以北的荒山野岭、沟壑密林,对中国北方地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 通过艰苦的考察,他发现了大量的矿石标
期刊
用眼睛观看,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视觉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基础。有了用视觉获得的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理解。然而,人类的视力范围是有限的,还会因为年龄、环境等因素而退化。如何才能看得更清楚、看得更遥远?这时候就需要玻璃这个“好帮手”了。  水晶玻璃是基础  你听说过“水晶玻璃”吗?你可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迷惑,水晶玻璃并不是水晶制品,而是玻璃大家族中的一员,它是指在普通玻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