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压疮进一步治疗护理的方法。方法:选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压疮的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6.9岁,主要采用传统换药、理疗等方法。治疗组20例,平均年龄68.5岁。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压疮。结果:治疗组Ⅰ~Ⅱ期压疮经1疗程治愈。Ⅲ~Ⅳ期压疮经3疗程后愈合。Ⅴ~Ⅵ期3~4疗程后90%愈合,10%愈合至皮下组织。对照组相同分期的愈合时间均长10~15天。结论:高压氧舱内在压疮局部吹纯氧可以有效治疗压疮。
关键词:脑出血术后;压疮;高压吹纯氧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文娟,女,本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61-01
压疮(pressure ulcer)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瘡,是由于人体局部组织骨突部位长时间受压迫作用,导致血流障碍而产生的皮肤和(或)深层组织坏死[1]。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会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一直是医疗、护理领域的棘手问题。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我们对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压疮的患者采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压疮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均系长期卧床患者;40例患者共发生压疮52处,面积最大9 cm×10 cm,最小2 cm×3cm;根据压疮分期标准[3],Ⅰ~Ⅱ期26处,Ⅲ~Ⅳ期19处,Ⅴ~Ⅵ期7处。压疮部位:尾骶部32处,肩胛部11处,足跟部9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0例,平均年龄68.5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6.9岁。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1、浅度溃疡期应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以鹅颈灯照射疮面,每日2次,每次15min。常规以外科换药法处理疮面。2、坏死溃疡期此期需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包扎,1~2d更换敷料1次。对于溃疡较深、引流不畅者,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以抑制厌氧菌。感染的疮面局部应用有效抗菌素。对有窦道形成者应注意充分冲洗和引流。必要时可行疮面植皮术或肌皮瓣移植修复术。使用褥疮气垫床,它可3~5分钟交替按摩一次,并具有良好的通透性,有利于褥疮的愈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采用烟台YC2200.14型高压氧舱,治疗压力0.2mPa,吸纯氧90分钟,包括加压及减压时间各20分钟,平均分为三段,每段30分钟,间隔10分钟呼吸空气。每天1次,12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3d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4疗程。高压氧治疗前后按常规做好压疮的局部护理。面罩对压疮面进行高压下吹纯氧。吹氧后的疮面用无菌纱布遮挡。
2结果
治疗组13处Ⅰ~Ⅱ期压疮经1疗程治愈。8处Ⅲ~Ⅳ期压疮经1疗程后创面干燥,2疗程后溃疡面缩小,3疗程后创面逐渐愈合。4处Ⅴ~Ⅵ期压疮经1疗程后创面干燥,2~3疗程后溃疡面缩小,3~4疗程后90%愈合,10%愈合至皮下组织。同时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有明显减轻。对照组相同分期的愈合时间均比治疗组长10~15天,并有2例Ⅴ~Ⅵ期患者因压疮感染死亡。
3 护理
对初次治疗的患者及家属,讲解高压氧治疗过程和疗效,告知升压阶段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反应及配合方法。进舱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禁止有各种活动性出血、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气胸、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耳咽管阻塞、高度近视及视网膜剥离等禁忌证的患者进舱。教会患者及陪舱人员捏鼻鼓气、吞咽、打哈欠等调压动作。进舱后再次指导患者做适当的调压动作,指导陪属正确使用面罩对压疮面进行高压下吹纯氧。出舱后及时了解患者及陪舱人员的感受,观察患者压疮面变化,认真书写高压氧治疗与护理记录;指导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保证充分休息;观察和询问患者及陪舱人员有无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症状,警惕减压病的发生。
4 讨论
治疗组患者,压疮愈合快,治疗组比对照组同期压疮病人治疗时间缩短5~10天。其原理是高压氧治疗能使血中溶解氧量显著增加,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弥散范围,克服组织的供氧障碍,能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血液流变功能,改善低氧组织的血供[4]。压疮采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是基于高压氧环境下抑制压疮的厌氧菌生长繁殖,减少厌氧菌产气,使组织中形成的气体减少,有利于改善微循环,减少坏死组织,加速创口生长,促进结痂和愈合。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5.
[2] 王玉红.压疮的临床预防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7,4(17):80.
[3] 姜丽萍.压疮临床分期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2):97-99.
[4] 杨益,吴嗣洪,金其昌,等.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1-163.
关键词:脑出血术后;压疮;高压吹纯氧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文娟,女,本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61-01
压疮(pressure ulcer)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瘡,是由于人体局部组织骨突部位长时间受压迫作用,导致血流障碍而产生的皮肤和(或)深层组织坏死[1]。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会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一直是医疗、护理领域的棘手问题。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我们对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压疮的患者采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压疮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均系长期卧床患者;40例患者共发生压疮52处,面积最大9 cm×10 cm,最小2 cm×3cm;根据压疮分期标准[3],Ⅰ~Ⅱ期26处,Ⅲ~Ⅳ期19处,Ⅴ~Ⅵ期7处。压疮部位:尾骶部32处,肩胛部11处,足跟部9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0例,平均年龄68.5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6.9岁。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1、浅度溃疡期应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以鹅颈灯照射疮面,每日2次,每次15min。常规以外科换药法处理疮面。2、坏死溃疡期此期需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包扎,1~2d更换敷料1次。对于溃疡较深、引流不畅者,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以抑制厌氧菌。感染的疮面局部应用有效抗菌素。对有窦道形成者应注意充分冲洗和引流。必要时可行疮面植皮术或肌皮瓣移植修复术。使用褥疮气垫床,它可3~5分钟交替按摩一次,并具有良好的通透性,有利于褥疮的愈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采用烟台YC2200.14型高压氧舱,治疗压力0.2mPa,吸纯氧90分钟,包括加压及减压时间各20分钟,平均分为三段,每段30分钟,间隔10分钟呼吸空气。每天1次,12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3d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4疗程。高压氧治疗前后按常规做好压疮的局部护理。面罩对压疮面进行高压下吹纯氧。吹氧后的疮面用无菌纱布遮挡。
2结果
治疗组13处Ⅰ~Ⅱ期压疮经1疗程治愈。8处Ⅲ~Ⅳ期压疮经1疗程后创面干燥,2疗程后溃疡面缩小,3疗程后创面逐渐愈合。4处Ⅴ~Ⅵ期压疮经1疗程后创面干燥,2~3疗程后溃疡面缩小,3~4疗程后90%愈合,10%愈合至皮下组织。同时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有明显减轻。对照组相同分期的愈合时间均比治疗组长10~15天,并有2例Ⅴ~Ⅵ期患者因压疮感染死亡。
3 护理
对初次治疗的患者及家属,讲解高压氧治疗过程和疗效,告知升压阶段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反应及配合方法。进舱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禁止有各种活动性出血、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气胸、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耳咽管阻塞、高度近视及视网膜剥离等禁忌证的患者进舱。教会患者及陪舱人员捏鼻鼓气、吞咽、打哈欠等调压动作。进舱后再次指导患者做适当的调压动作,指导陪属正确使用面罩对压疮面进行高压下吹纯氧。出舱后及时了解患者及陪舱人员的感受,观察患者压疮面变化,认真书写高压氧治疗与护理记录;指导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保证充分休息;观察和询问患者及陪舱人员有无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症状,警惕减压病的发生。
4 讨论
治疗组患者,压疮愈合快,治疗组比对照组同期压疮病人治疗时间缩短5~10天。其原理是高压氧治疗能使血中溶解氧量显著增加,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弥散范围,克服组织的供氧障碍,能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血液流变功能,改善低氧组织的血供[4]。压疮采用高压氧舱内压疮局部高压吹纯氧治疗,是基于高压氧环境下抑制压疮的厌氧菌生长繁殖,减少厌氧菌产气,使组织中形成的气体减少,有利于改善微循环,减少坏死组织,加速创口生长,促进结痂和愈合。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5.
[2] 王玉红.压疮的临床预防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7,4(17):80.
[3] 姜丽萍.压疮临床分期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2):97-99.
[4] 杨益,吴嗣洪,金其昌,等.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