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地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由于相关部门缺乏对居住区的足够重视,因而导致了包括容积率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本文首先就容积率进行简单概述,其次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居住区容积率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在容积率约束下,進行居住区规划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容积率;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保护耕地,制定了多项土地调控政策,再加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在人口无法改变的情形下,只有通过集约利用土地,从而实现城市人员的规划管理。由于在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因此,通过提高居住区容积率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1.容积率的相关概念
容积率为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初期推行的一项城市土地规划管理制度,我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真正引进并大力使用。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对于居民的居住区来说,容积率越大,则表明块地的总建筑面积越大,开发强度也就越高。土地的开发强度除了可以通过容积率体现出来,还与居住区的绿地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面积等指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指标互相制约的同时,将居住区的空间形态、规划布局及环境质量等进行了充分的展现[1]。
2.居住区容积率的影响因素
2.1用地条件
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倘若对面积小至一定规模的地块仍进行开发和使用,那么一定会因为用地面过小而产生一系列的设施及环境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城市的整体景观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住宅区的规模应当符合居住、管理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其次,用地形状对居住区的容积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用地形状包括用地长度、宽度及朝向等。当地形朝向不同时,对于高层住宅区的日照问题,住宅楼房之间的叠加、遮挡也会出现不同的加剧或减弱情况,间接影响了容积率。对于多层或地层的住宅区而言,由于日照间距限制对其容积率造成的影响不大,因而居住区多选择建设高层住宅。此外,由于用地的坡度、高差、地质条件等因素均会对路网组织、建筑布局、造价等方面造成直接影响,因而也会对容积率产生一定的影响[2]。
2.2日照条件
阳光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居住区舒适度的决定因素之一便是住宅是否满足基本的日照要求。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居住区气候不同,因而对日照条件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地区的居住区,日照间距的要求也因建筑多层和高层的比例差异而不同,在此种情况下,土地的利用程度便发生不同,导致容积率存在着差异性。
2.3规划布局
居住区为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空间的一个结点,也是城市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组织形式随着城市规模、基地条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布置的住宅平面不同,小区的总平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居民区的环境评判标准中,一项重要的指标便是建筑密度,建筑密度越大,说明此地块内的用地越少,那么用以绿化的用地面积也就越小。由于不同的建筑密度会产生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因而为实现居住环境的优化,就要因地制宜,保证居住区的建筑密度满足居住用地、道路、绿化及公共设施等要求。
3.容积率约束下居住区规划的有效对策
3.1居住区规划设计
由于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等与容积率的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时,应围绕容积率来开展各项工作。
(1)整体规划布局
不同住宅的外形和高度不同,因而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中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实际规划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住宅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从而实现社会、生态及个人的和谐统一。
建筑物的外形方面:本文以塔式住宅为例。此种类型的住宅指的是以共用电梯或楼梯为核心的高层住宅,其对容积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塔式高层住宅在规划布局中,主要有环状、交错式、行列式等三种布置形式。环状布置的主要特点是住宅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环绕布置,从而形成面积较大的绿化地带。由于其密度较低,因而住户拥有良好的景观感受;交错式布局适用于较为狭长的用地,楼间距离也比较大。但是应将住宅控制在两排或两列以内,否则中间的塔楼会因通风、日照等不足而影响居住质量;行列式布局则常用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居住小区,由于塔楼通常是拼接在一起的,因而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建筑物的高度方面:在社区建筑布置中,最常见的便是低层、高层、多层等混合布置形式。此种布置形式不但增强了城市的空间层次感,也满足了各种开发强度需求。在组合不同高度的建筑时,应在地块的北部开发高层组团,从而有效阻挡冬季的寒风,并将会所、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布置成为可识别的形态。此外,还可通过将内外景观进行相互渗透以及组合高度不同的建筑,从而塑造出具有场所感的居住环境[3]。
(2)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作为一种环境设计,其居住环境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因此,在进行容积率约束下居住区规划工作中,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在居住去环境设计中,应以20米至25米为空间尺度标准,从而实现居民对邻近空间环境的有效参与。对于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应充分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秉承环境保护的原则,以维护绿化景观和自然生态为设计前提,建立出人、建筑、环境的科学居住环境体系。
3.2建筑设计
(1)住宅户型平面设计
住户的使用质量和容积率与住宅户型平面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应当将住宅面宽进行紧缩的同时,加大其进深。此外,还可灵活、合理组合小户型的住宅,使得容积率在面宽有限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保证住宅南北方向间距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转角单元的户型进行合理对策增加,在加强居住区户型多样化的同时,丰富其造型和室外环境。
(2)住宅楼层的高度
在住宅建筑空间设计中,确定住宅楼层的高度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楼层的高度不但对住户的心理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与材料、土地、能源等经济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楼层高度的降低可以降低整个建筑物的高度,并将日照间距缩短,从而实现了土地节约和容积率提高的目的。楼层的高度受到结构、卫生、节能、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影响人体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住宅层高,可以起到有效的节能、节地作用,极大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4]。
4.结语
综上可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用地也逐渐变得紧张起来,在此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建设高容积率的住宅区来缓解用地压力。因此,相关规划建设部门应当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布局、环境条件、住宅户型平面及其层高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在确保居住环境符合人体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地块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继龙,陈有川,陈仰金.北方高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济南市为例[J].规划师,2011(05):296-297.
[2]温娜.大型居住区建筑设计优点及不足分析[J].民营科技,2010(09):147-149.
[3]宋小冬,庞磊,孙澄宇.住宅地块容积率估算方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0(02):65-67.
[4]高力强,谢华,刘瑞杰.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节能与省地问题再思考[J].工业建筑,2010(03):39-42.
【关键词】容积率;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保护耕地,制定了多项土地调控政策,再加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在人口无法改变的情形下,只有通过集约利用土地,从而实现城市人员的规划管理。由于在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因此,通过提高居住区容积率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1.容积率的相关概念
容积率为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初期推行的一项城市土地规划管理制度,我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真正引进并大力使用。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对于居民的居住区来说,容积率越大,则表明块地的总建筑面积越大,开发强度也就越高。土地的开发强度除了可以通过容积率体现出来,还与居住区的绿地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面积等指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指标互相制约的同时,将居住区的空间形态、规划布局及环境质量等进行了充分的展现[1]。
2.居住区容积率的影响因素
2.1用地条件
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倘若对面积小至一定规模的地块仍进行开发和使用,那么一定会因为用地面过小而产生一系列的设施及环境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城市的整体景观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住宅区的规模应当符合居住、管理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其次,用地形状对居住区的容积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用地形状包括用地长度、宽度及朝向等。当地形朝向不同时,对于高层住宅区的日照问题,住宅楼房之间的叠加、遮挡也会出现不同的加剧或减弱情况,间接影响了容积率。对于多层或地层的住宅区而言,由于日照间距限制对其容积率造成的影响不大,因而居住区多选择建设高层住宅。此外,由于用地的坡度、高差、地质条件等因素均会对路网组织、建筑布局、造价等方面造成直接影响,因而也会对容积率产生一定的影响[2]。
2.2日照条件
阳光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居住区舒适度的决定因素之一便是住宅是否满足基本的日照要求。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居住区气候不同,因而对日照条件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地区的居住区,日照间距的要求也因建筑多层和高层的比例差异而不同,在此种情况下,土地的利用程度便发生不同,导致容积率存在着差异性。
2.3规划布局
居住区为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空间的一个结点,也是城市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组织形式随着城市规模、基地条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布置的住宅平面不同,小区的总平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居民区的环境评判标准中,一项重要的指标便是建筑密度,建筑密度越大,说明此地块内的用地越少,那么用以绿化的用地面积也就越小。由于不同的建筑密度会产生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因而为实现居住环境的优化,就要因地制宜,保证居住区的建筑密度满足居住用地、道路、绿化及公共设施等要求。
3.容积率约束下居住区规划的有效对策
3.1居住区规划设计
由于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等与容积率的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时,应围绕容积率来开展各项工作。
(1)整体规划布局
不同住宅的外形和高度不同,因而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中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实际规划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住宅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从而实现社会、生态及个人的和谐统一。
建筑物的外形方面:本文以塔式住宅为例。此种类型的住宅指的是以共用电梯或楼梯为核心的高层住宅,其对容积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塔式高层住宅在规划布局中,主要有环状、交错式、行列式等三种布置形式。环状布置的主要特点是住宅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环绕布置,从而形成面积较大的绿化地带。由于其密度较低,因而住户拥有良好的景观感受;交错式布局适用于较为狭长的用地,楼间距离也比较大。但是应将住宅控制在两排或两列以内,否则中间的塔楼会因通风、日照等不足而影响居住质量;行列式布局则常用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居住小区,由于塔楼通常是拼接在一起的,因而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建筑物的高度方面:在社区建筑布置中,最常见的便是低层、高层、多层等混合布置形式。此种布置形式不但增强了城市的空间层次感,也满足了各种开发强度需求。在组合不同高度的建筑时,应在地块的北部开发高层组团,从而有效阻挡冬季的寒风,并将会所、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布置成为可识别的形态。此外,还可通过将内外景观进行相互渗透以及组合高度不同的建筑,从而塑造出具有场所感的居住环境[3]。
(2)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作为一种环境设计,其居住环境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因此,在进行容积率约束下居住区规划工作中,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在居住去环境设计中,应以20米至25米为空间尺度标准,从而实现居民对邻近空间环境的有效参与。对于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应充分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秉承环境保护的原则,以维护绿化景观和自然生态为设计前提,建立出人、建筑、环境的科学居住环境体系。
3.2建筑设计
(1)住宅户型平面设计
住户的使用质量和容积率与住宅户型平面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应当将住宅面宽进行紧缩的同时,加大其进深。此外,还可灵活、合理组合小户型的住宅,使得容积率在面宽有限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保证住宅南北方向间距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转角单元的户型进行合理对策增加,在加强居住区户型多样化的同时,丰富其造型和室外环境。
(2)住宅楼层的高度
在住宅建筑空间设计中,确定住宅楼层的高度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楼层的高度不但对住户的心理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与材料、土地、能源等经济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楼层高度的降低可以降低整个建筑物的高度,并将日照间距缩短,从而实现了土地节约和容积率提高的目的。楼层的高度受到结构、卫生、节能、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影响人体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住宅层高,可以起到有效的节能、节地作用,极大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4]。
4.结语
综上可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用地也逐渐变得紧张起来,在此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建设高容积率的住宅区来缓解用地压力。因此,相关规划建设部门应当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布局、环境条件、住宅户型平面及其层高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在确保居住环境符合人体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地块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继龙,陈有川,陈仰金.北方高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济南市为例[J].规划师,2011(05):296-297.
[2]温娜.大型居住区建筑设计优点及不足分析[J].民营科技,2010(09):147-149.
[3]宋小冬,庞磊,孙澄宇.住宅地块容积率估算方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0(02):65-67.
[4]高力强,谢华,刘瑞杰.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节能与省地问题再思考[J].工业建筑,2010(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