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是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刺激的学习心理活动。①” 在语文学习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应该在重视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概念于二十世纪由美国心理学家率先提出,但这一思想早已散见于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与相应的培养策略,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语文学习
一、引言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需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提升,还需要关照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我国,“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但是“非智力因素”的思想早已散见于古代教育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尤其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和实际教学中,尤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智力因素就是“具有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等具体操作的机能。”②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而非智力因素是指对认知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的动力系统,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内外信息。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个性、志向等。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全部的心理机能都得到充分调动,才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占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语文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一种文化基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着重看其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启发价值。
(一)学习动机论
学习动机是“学生倾向于发现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尽力从中获取预期的学业上的提高”③。动机对语文学习具有激发、维持与指向功能。回顾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
在先秦时期,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的设立,但孔子、孟子、荀子这些教育家们积极开展的“诗教”课程可以说正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萌芽,“诗教课程是以孔孟儒学的育人标准,以《诗》的审美趣味,净化美化学习者的品德情操与历练涵养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的母语教育实践过程”④。其目标是紧紧围绕“人的发展”来展开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志士仁人”“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认为教育要“明以人伦,教人以善”;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他认为“以美其身”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他们对教育目的虽有不同提法,但皆是围绕促进“人的发展”而展开的,简而言之便是“以人为本”。
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即“求知”。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孟子·尽心上》:“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语文知识要有系统性,只有“成章”才能为“志于道”做好准备,“求知”乃语文学习动机的第一层次。第二,涵养道德,提升自我,即“立德”。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必须将自我的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目的。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讲道:“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光是为了获取知识,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涵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立德”乃语文学习动机之第二层次。第三,完善人格,实现自我,即“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在塑造学学习者的主体人格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立人”是语文学习动机的第三层次。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习者普遍对语文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与不学,在成绩上差别不大。这就是没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的表现,因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不防有选择地借鉴古人“求知——立德——立人”的层次理论。
(二)学习兴趣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先秦儒家教育家们非常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第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境。《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他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用亲和的话语消除学生顾虑,以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导入教学情境,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孟子、荀子以善用譬喻见长,且譬喻多与生活贴近,教学过程不是空洞的说理,而是借助生活中极其简单的例子,让人顿时清晰明白,学习者自然不会感到乏味。
第二,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荀子·性恶》中说:“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荀子认为治学要有良师益友相辅, 师友之间相互切磋,平等交流。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凡人、圣人与我,均为人。这样就改变了学生仰望圣人、仰望老师的视角。在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兴趣自然日益浓厚。
第三,构建渐进有序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使学习者维持学习兴趣,持之以恒,有所进益。《学记》指出了教学中贪多求快的后果,“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强调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步地进行诱导,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学习,越学越有兴趣,“欲罢不能”。 第四,采用愤悱启发的教学方式。《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是指引导学生但不强行牵引;“强而弗抑”是指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开而弗达”是指开导学生而不是全部告知。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今天语文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往往将讲台变为展现自己渊博学识的舞台,用详尽的、无一遗漏的讲授代替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导致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三)学习情感论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习者带着饱满的情感投入语文学习, 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在进一步升华着学习者的情感。人的情感简单地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情感的推动促进,避免消极情感的负面影响。学习者以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学,就是学会“乐学”。
怎样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感?首先,需要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并且激发学习者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关于这两点,前面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先秦教育家们还做了其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第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们今天语文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就是孔子孟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针对不同学生选取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论语》中多处记载学生个性的不同:“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师也辟”“由也喭”,当教师依据这些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时,学生自然感到一种人性的关怀,学习也开始积极主动起来。第二,恰当运用正反激励评价,激化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高层次发展。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称赞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他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另外,恰当的反面激励评价会使学生摒弃消极地情感因素,从而走向积极。孔子对于自我要求不严而“ 昼寝” 的宰予, 采用“朽木不可雕也”的严厉批评促使他摒弃消极、“回归正途”。第三,以自身人格魅力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好学,教师必先博学;要让学生身正,教师必先德高。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品德。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先对自己严格要求,由“好学”至“博学”,对于他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老师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钦师敬师继而好学乐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很广,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必须自己先广博的学习,成为一个“好学者”,才能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引导其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四)学习意志论
“学习意志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自己的学习行动, 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⑤语文课程包罗万象,在语文世界里探索遨游需要有长期的努力,顽强的意志作为保障。在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意志。
首先,培养坚定的学习意志,要以专心——信心——恒心贯穿学习过程。第一,要做到“专心”。《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一起学习,成功与否不一定是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还要看其是否专心、用心。第二,要树立“信心”。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它是意志的重要保障。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暴自弃皆是没有信心、没有意志力的表现,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学业的追求上善始善终。第三,必须始终贯穿“恒心”。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恒心是坚持不下来的。
其次,培养坚定的学习意志,要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中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过程。这是形成坚定的意志力的基础。先秦诗教课程的核心是“以和谐为中心,在自求、自省、自克、自成中涵养美丽人生。”⑥其中“自求、自省、自克”正是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的表现,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有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即“自求”。孟子主张“深造以道,反求诸己”,他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只有主动求知,才能深造自得。第二,要有语文学习的反思意识,即“自省”。曾参说“吾日三省乎吾身”每天去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这不仅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也是培养意志力的一种途径。第三,语文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即“自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白沙在涅,皆是受到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但是其结果不同,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自克”。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干扰因素在影响着学生,使其自我监控能力非常差,而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为我们提供的“自求——自省——自克”范式正能帮助我们排除外界的干扰、重享学习之宁静。
三、结语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决不能摆脱自己的根基,更何况,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还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在当今语文学习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我们应吸纳其有价值的成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行更远!
[注释]
①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106.
②阴国恩.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1999.4.26
③[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468.
④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50.
⑤林斯坦.学生学习意志综论[J].教育评论.1995.5.28
⑥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50.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
[4]张隆华 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
[5][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6]沈德立 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8.
[7]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8]阴国恩.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1999.4.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语文学习
一、引言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需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提升,还需要关照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我国,“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但是“非智力因素”的思想早已散见于古代教育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尤其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和实际教学中,尤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智力因素就是“具有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等具体操作的机能。”②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而非智力因素是指对认知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的动力系统,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内外信息。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个性、志向等。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全部的心理机能都得到充分调动,才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占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语文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一种文化基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着重看其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启发价值。
(一)学习动机论
学习动机是“学生倾向于发现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尽力从中获取预期的学业上的提高”③。动机对语文学习具有激发、维持与指向功能。回顾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
在先秦时期,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的设立,但孔子、孟子、荀子这些教育家们积极开展的“诗教”课程可以说正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萌芽,“诗教课程是以孔孟儒学的育人标准,以《诗》的审美趣味,净化美化学习者的品德情操与历练涵养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的母语教育实践过程”④。其目标是紧紧围绕“人的发展”来展开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志士仁人”“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认为教育要“明以人伦,教人以善”;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他认为“以美其身”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他们对教育目的虽有不同提法,但皆是围绕促进“人的发展”而展开的,简而言之便是“以人为本”。
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即“求知”。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孟子·尽心上》:“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语文知识要有系统性,只有“成章”才能为“志于道”做好准备,“求知”乃语文学习动机的第一层次。第二,涵养道德,提升自我,即“立德”。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必须将自我的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目的。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讲道:“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光是为了获取知识,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涵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立德”乃语文学习动机之第二层次。第三,完善人格,实现自我,即“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在塑造学学习者的主体人格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立人”是语文学习动机的第三层次。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习者普遍对语文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与不学,在成绩上差别不大。这就是没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的表现,因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不防有选择地借鉴古人“求知——立德——立人”的层次理论。
(二)学习兴趣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先秦儒家教育家们非常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第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境。《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他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用亲和的话语消除学生顾虑,以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导入教学情境,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孟子、荀子以善用譬喻见长,且譬喻多与生活贴近,教学过程不是空洞的说理,而是借助生活中极其简单的例子,让人顿时清晰明白,学习者自然不会感到乏味。
第二,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荀子·性恶》中说:“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荀子认为治学要有良师益友相辅, 师友之间相互切磋,平等交流。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凡人、圣人与我,均为人。这样就改变了学生仰望圣人、仰望老师的视角。在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兴趣自然日益浓厚。
第三,构建渐进有序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使学习者维持学习兴趣,持之以恒,有所进益。《学记》指出了教学中贪多求快的后果,“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强调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步地进行诱导,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学习,越学越有兴趣,“欲罢不能”。 第四,采用愤悱启发的教学方式。《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是指引导学生但不强行牵引;“强而弗抑”是指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开而弗达”是指开导学生而不是全部告知。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今天语文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往往将讲台变为展现自己渊博学识的舞台,用详尽的、无一遗漏的讲授代替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导致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三)学习情感论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习者带着饱满的情感投入语文学习, 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在进一步升华着学习者的情感。人的情感简单地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情感的推动促进,避免消极情感的负面影响。学习者以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学,就是学会“乐学”。
怎样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感?首先,需要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并且激发学习者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关于这两点,前面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先秦教育家们还做了其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第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们今天语文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就是孔子孟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针对不同学生选取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论语》中多处记载学生个性的不同:“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师也辟”“由也喭”,当教师依据这些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时,学生自然感到一种人性的关怀,学习也开始积极主动起来。第二,恰当运用正反激励评价,激化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高层次发展。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称赞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他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另外,恰当的反面激励评价会使学生摒弃消极地情感因素,从而走向积极。孔子对于自我要求不严而“ 昼寝” 的宰予, 采用“朽木不可雕也”的严厉批评促使他摒弃消极、“回归正途”。第三,以自身人格魅力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好学,教师必先博学;要让学生身正,教师必先德高。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品德。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先对自己严格要求,由“好学”至“博学”,对于他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老师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钦师敬师继而好学乐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很广,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必须自己先广博的学习,成为一个“好学者”,才能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引导其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四)学习意志论
“学习意志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自己的学习行动, 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⑤语文课程包罗万象,在语文世界里探索遨游需要有长期的努力,顽强的意志作为保障。在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意志。
首先,培养坚定的学习意志,要以专心——信心——恒心贯穿学习过程。第一,要做到“专心”。《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一起学习,成功与否不一定是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还要看其是否专心、用心。第二,要树立“信心”。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它是意志的重要保障。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暴自弃皆是没有信心、没有意志力的表现,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学业的追求上善始善终。第三,必须始终贯穿“恒心”。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恒心是坚持不下来的。
其次,培养坚定的学习意志,要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中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过程。这是形成坚定的意志力的基础。先秦诗教课程的核心是“以和谐为中心,在自求、自省、自克、自成中涵养美丽人生。”⑥其中“自求、自省、自克”正是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的表现,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有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即“自求”。孟子主张“深造以道,反求诸己”,他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只有主动求知,才能深造自得。第二,要有语文学习的反思意识,即“自省”。曾参说“吾日三省乎吾身”每天去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这不仅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也是培养意志力的一种途径。第三,语文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即“自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白沙在涅,皆是受到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但是其结果不同,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自克”。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干扰因素在影响着学生,使其自我监控能力非常差,而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为我们提供的“自求——自省——自克”范式正能帮助我们排除外界的干扰、重享学习之宁静。
三、结语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决不能摆脱自己的根基,更何况,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还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在当今语文学习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我们应吸纳其有价值的成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行更远!
[注释]
①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106.
②阴国恩.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1999.4.26
③[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468.
④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50.
⑤林斯坦.学生学习意志综论[J].教育评论.1995.5.28
⑥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50.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
[4]张隆华 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
[5][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6]沈德立 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8.
[7]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8]阴国恩.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