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生为了生存向现实低头,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确定就业方向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课程 现状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2
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且受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党的十八大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教育方式单一、资源分散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服务。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现状
(一)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大多数还未认识到职业规划课程的深层次的意义,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还不够重视,只是将此当作一门选修课,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总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是制约其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理论和方式,课程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当下很多高校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够严谨和规范,一般只是将其设为选修课,或者是举办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偏重于形式而实际效果不佳,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讲座、理论教学和招聘会等,而缺乏实践,且教学内容比较死板、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自然教育质量不高。因此要树立以就业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体系,多开展就业模拟活动,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工作。
(四)资源分散,教育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就业指导、实习等多项内容,而这些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老师组织,比较分散,在工作中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工作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出现,教育成效不大。
二、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首先,不断丰富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不仅包括就业咨询和指导,还应包括心理教育课、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课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中,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课要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性格、特长、专业、兴趣),让学生重视并自主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主创业励志故事等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其次,明确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升级,因此高校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目标。
最后,增强师资力量。老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性极强的师资团队。高校在聘请老师时,除了看其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外,还要考查其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内容;对在职的老师要加强相关培训,切实提高老师综合素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理论教学来说,可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关于就业的新闻、大学生创业故事等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饱含激情,理论与实例结合进行讲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大学生。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学,通过心理测试等实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烦恼,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展开思考和规划。最后,重视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提高竞争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职业素养等知识,也可以采取职业人物讲座或访谈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工作流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整合利用高校有效资源
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涉及内容多且部门分工杂,因此高校要对相关部门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并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负责机构,辅助工作。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涉及到学生管理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等组织,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又部分涉及到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且大多数是各自为政,工作重复或遗漏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做好职业规划相关工作。为此,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组织,明确分工,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为教育工作开展做好准备。同时构建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结果、教师、学生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四)构建联合机制,加强与社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除了高校重视和建设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服务。高校要借助图书馆、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黑板报等舆论工具创设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耳濡目染,重视并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一系列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等,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其次,高校要与企业联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获取一定的财政补贴,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物质基础。最后,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乐观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不仅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构建科学、全面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并加强与各高校、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合作,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砝码,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代小磊,肖芳.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体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4)
[2]宋伟,姜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维立体化导向教育体系设计[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
[3]孟继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视野下的就业指导方法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4]李辉山.“六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课程 现状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2
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且受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党的十八大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教育方式单一、资源分散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服务。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现状
(一)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大多数还未认识到职业规划课程的深层次的意义,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还不够重视,只是将此当作一门选修课,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总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是制约其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理论和方式,课程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当下很多高校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够严谨和规范,一般只是将其设为选修课,或者是举办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偏重于形式而实际效果不佳,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讲座、理论教学和招聘会等,而缺乏实践,且教学内容比较死板、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自然教育质量不高。因此要树立以就业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体系,多开展就业模拟活动,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工作。
(四)资源分散,教育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就业指导、实习等多项内容,而这些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老师组织,比较分散,在工作中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工作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出现,教育成效不大。
二、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首先,不断丰富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不仅包括就业咨询和指导,还应包括心理教育课、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课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中,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课要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性格、特长、专业、兴趣),让学生重视并自主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主创业励志故事等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其次,明确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升级,因此高校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目标。
最后,增强师资力量。老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性极强的师资团队。高校在聘请老师时,除了看其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外,还要考查其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内容;对在职的老师要加强相关培训,切实提高老师综合素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理论教学来说,可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关于就业的新闻、大学生创业故事等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饱含激情,理论与实例结合进行讲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大学生。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学,通过心理测试等实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烦恼,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展开思考和规划。最后,重视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提高竞争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职业素养等知识,也可以采取职业人物讲座或访谈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工作流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整合利用高校有效资源
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涉及内容多且部门分工杂,因此高校要对相关部门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并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负责机构,辅助工作。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涉及到学生管理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等组织,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又部分涉及到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且大多数是各自为政,工作重复或遗漏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做好职业规划相关工作。为此,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组织,明确分工,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为教育工作开展做好准备。同时构建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结果、教师、学生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四)构建联合机制,加强与社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除了高校重视和建设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服务。高校要借助图书馆、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黑板报等舆论工具创设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耳濡目染,重视并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一系列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等,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其次,高校要与企业联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获取一定的财政补贴,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物质基础。最后,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乐观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不仅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构建科学、全面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并加强与各高校、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合作,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砝码,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代小磊,肖芳.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体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4)
[2]宋伟,姜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维立体化导向教育体系设计[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
[3]孟继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视野下的就业指导方法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4]李辉山.“六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