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抗人结直肠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药虎杖的主要药用成分白藜芦醇的抗直肠腺癌的机制。

方法

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于人结直肠腺癌HCT-15细胞后,用显微镜观察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观察白藜芦醇的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

结果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虎杖的药用成分白藜芦醇作用后细胞数量减少,细胞间距增大,细胞皱缩。0、50、100 μmol/L的白藜芦醇处理24 h后,HCT-15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00%、68%和39%。白藜芦醇作用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死亡的半数致死量为72 μmol/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诱导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如细胞色素C释放及凋亡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剪切。裸鼠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有效缩小体内肿瘤的体积,0、50、100 μmol/L的白藜芦醇对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0.0%、43.6%、68.6%。

结论

白藜芦醇在体外对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白藜芦醇能有效的抑制体内肿瘤的增长。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侧脑室置管技术对大鼠长时记忆提取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134只,2只在侧脑室置管后用于观察定位是否准确,其余大鼠进行水迷宫训练后随机编入对照组(n=12)、未置管组(n=60)、置管组(n=60);未置管组及置管组术后分别于后6、12、24 h、3、7 d再次进行水迷宫测试,记录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并绘制轨迹图;水迷宫测试后取脑组织,行尼氏染色以观察尼氏体形态学变
目的观察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CMV感染与神经胶质瘤的关系。方法运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35例神经胶质瘤组织样本和17例脑外伤脑组织样本中HCMV DNA序列,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胶质瘤样本与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CMV抗原的表达。结果巢氏PCR方法检测显示,脑胶质瘤组织中HCMV DNA阳性率为51.4%(18/35),正常脑组织未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GABA)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cAMP/PKA)通路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以GABA、GABA+环磷酸腺苷(cAMP)激动剂(8Br)、GABA+蛋白激酶A(PKA)拮抗剂(H89)孵育胆管癌细胞株QBC939 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及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锭(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时间点膀胱顺应性和形态学变化。方法将7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6周组(A组)、脊髓横断6周组(B组)、假手术12周组(C组)和脊髓横断12周组(D组)。两脊髓横断组行脊髓胸10水平完全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不横断脊髓。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Verhoeff-Van Gieson染色,分别观察膀胱壁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胱膀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Survivin和VEGF在146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和23例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Survivin和VEGF蛋白在BT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9%(102/146)和74.7%(109/146),均高于其
目的检测纤维连接蛋白1(FN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4套膀胱癌基因芯片数据集,共有132例肌层浸润性和55例表浅性膀胱癌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纳入实验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FN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验证FN1在59例膀胱癌和23例癌旁组织(第1数据组)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性和相关性。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序IDH1基因在胶质瘤中的序列变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分析50例原发性脑胶质瘤和10例对照组中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经基因直接测序IDH1基因在M及M1组共50例脑胶质细胞瘤组织中突变率较10例正常脑组织明显上升
期刊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Twist家族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Twist1)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调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在82例舌鳞癌及24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与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
目的验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是否为前列腺癌细胞中微小RNA(miRNA,miR)-129的靶基因,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筛选靶基因;构建靶基因3'端非编码区域(3'-UTR)双荧光素酶野生型载体及结合位点突变型载体,分别与miR-129模拟物片段(has-miR-129 mimic)和无关序列(scramble)对照共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48 h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