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的扩招,大量大学生涌入社会,据统计,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765万,加上高职类院校,国家面临解决就业的问题难度是空前的。某些高职院校的做法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他们采用管培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专门培养具有某一项或者某一类技能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生产,因此很受欢迎。高校可以采用这种精准供给的方法,将高校就业资源整合,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会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所必备的技能,这样就业问题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关 键 词] 精准供给;高校;就业指导;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18-02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的减速与转型
世界经济的减速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国的经济也在人口压力不断加大中步入了转型期,经济的转型必然淘汰部分产业,而面临淘汰的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社会向着高产产业发展,尤其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更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减速是一次结构性的减速,造成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群,随着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停滞,产业结构的主体开始向第三产业渐变,在此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群开始减少,第三产业服务业人群稳步上升。可以预见,这次结构性减速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上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厂,但是这一趋势已经在五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产业开始向东南亚人口红利较高的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开始向互联网上的投资转移。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但已经过了黄金时期,由前些年的“百家争鸣”演变成了“多国鼎立”。
(二)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在近二十年来快速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精准为企业供给人才也因社会的变化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利用高考这一严格的录取方式,将一部分成绩优秀的青年选出来,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任课老师,给予他们最好的培训和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但是扩招速度之快,导致了我国每年都有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的高峰期这个关键的时候,往后的几十年人口将逐渐减少,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学校需要更加合理地招生。
(三)家庭背景及就业心理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出身农村或者是小城镇,并没有能力在大都市拥有稳定的住房,但恰恰这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大都市情节,都想着毕业后去大都市发展,这种情节非常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大都市就业市场会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填充满,会产生很多待业青年。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普遍存在不了解单位的性质,只对单位有模糊的理解就签下了合同。毕业生没有找工作的经验,会导致其在就业时出现盲目性、从众性的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有40.75%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很欠缺。企业需要的人才找不到,而学生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个矛盾的存在导致出现企业岗位空缺和毕业生没有工作的现状。我国低端制造业企业开始没落,高精端的制造业备受国家关注。高精端的制造业需要一批既有学习能力又有创造能力的毕业生投身其中,为我国制造业向着高精端方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1]。
二、“精准供给”视域下的高校就业资源整合
精准供给是指学校与企业进行信息共享,让学生学习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达到学校向企业提供专项人才的目的。精准供给下大学生的实践学习以企业的要求为主,以学校的安排为辅,全面辅导学生进行学习。精准供给下,大学生需要学习以后工作所必备的技能,企业在招收职员时也倾向于招定向培养的学生,为的是毕业生可以更快参与生产活动。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提供就业条件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困境,需要学校、政府、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将凌乱的教学资源与就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减小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2],促进学生更快地投入生产中。
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社会也需要为毕业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减少企业欺骗应聘者的问题,降低签劳动合同之后产生矛盾的可能性。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源相比于常年工作的社会上的人来说是相当匮乏的,因此用人单位需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不能对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就加以排斥,应公平对待社会工作者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企业可以提前与学校签订合同,学校专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适当给予高校人才学习机会,并在众多应聘者中选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价值的那些人。
(二)全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
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建立绿色通道。建立一个由老师和学生参与构成的组织,旨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政策早在多年前就由统招统配过渡到不包分配,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以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为任务的老师群体,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
(三)整合高校就业指导资源,研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情况下高校教学水平也要优于我国,尤其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有我国无法赶超的水平。我们可以参考外国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采用精准供给式的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同时创建与企业联系的平台,向学生传授就业时所必备的技能,向企業提供有企业所需某种才能的学生,既不浪费教育资源,又不会造成生产时因为学生能力不够而损失资源的后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利、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新颖以及实践教学效率的低效性都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是我国教育标志性的教学体系,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其以后就业时顺利掌握工作技巧有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体现出系统性。根据工作岗上对学生要求的技能,合理地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实践教学需要覆盖到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循序渐进,从最开始的认识实践学习,到生产性质的实践学习。对大学生培养需要注意学科之间的配合,不能一味地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认识到不同学科对大学生起到的启发作用,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3]。在课余时间,学校需要尽可能多地举办各种技能性质的比赛、专项训练等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还需要重视研究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设备,学生只有见识广了,才能有更完整的体会与认识。实践教学少不了大量的器材和模具,这就需要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增加财政支出来为学校购置或制造更多的教学模具,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保证了其学习的效率,节约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学生便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实践中。
(三)加强专项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不仅包括了在就业时的行为、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这几个指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为辅,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之下,学生的就业目标会越来越清晰,学生就会有坚定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从我国就业情况来看,我国就业竞争力分为两种情况:(1)外部竞争力是由毕业生所在的高校知名度大小来决定的,像是我国985、211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有其他大学所无法比较的优势资源。(2)内部竞争力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课堂知识实践化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内部竞争力。学生外部竞争力由高考成绩决定,想要提高竞争力只有从内部竞争力上考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实现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靠学生个人、高校、政府三方的合力保障才能顺利进行。一是个人需要认识到实践是为未来工作做准备的重要工作,要时刻有坚定的认知,在大学实践生产中努力学习,并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二是政府在体系构建中起引导作用,需要参考外国的做法,将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突出校企合作对体系构建的作用[4]。三是高校作为体系构建的主体单位,需要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准备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并抓住自身学科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制地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做到科学化、人性化。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大学生的精准供给方式下的就业,不仅要靠学校和学生本人,更需要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多方的协调来保障大学生的精准就业。学校需要运用自身优势,加大对学生信息以及来本校招聘的资源整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在精准就业指导下,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学校有目的地教授知识和实践能力,企业也有目的地招收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三方面的目的都达到了,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33-39.
[2]杜鹏.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25.
[3]谭忠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55-157.
[4]肖麗琼.浅谈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5(11):189-190.
[关 键 词] 精准供给;高校;就业指导;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18-02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的减速与转型
世界经济的减速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国的经济也在人口压力不断加大中步入了转型期,经济的转型必然淘汰部分产业,而面临淘汰的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社会向着高产产业发展,尤其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更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减速是一次结构性的减速,造成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群,随着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停滞,产业结构的主体开始向第三产业渐变,在此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群开始减少,第三产业服务业人群稳步上升。可以预见,这次结构性减速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上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厂,但是这一趋势已经在五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产业开始向东南亚人口红利较高的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开始向互联网上的投资转移。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但已经过了黄金时期,由前些年的“百家争鸣”演变成了“多国鼎立”。
(二)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在近二十年来快速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精准为企业供给人才也因社会的变化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利用高考这一严格的录取方式,将一部分成绩优秀的青年选出来,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任课老师,给予他们最好的培训和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但是扩招速度之快,导致了我国每年都有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的高峰期这个关键的时候,往后的几十年人口将逐渐减少,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学校需要更加合理地招生。
(三)家庭背景及就业心理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出身农村或者是小城镇,并没有能力在大都市拥有稳定的住房,但恰恰这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大都市情节,都想着毕业后去大都市发展,这种情节非常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大都市就业市场会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填充满,会产生很多待业青年。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普遍存在不了解单位的性质,只对单位有模糊的理解就签下了合同。毕业生没有找工作的经验,会导致其在就业时出现盲目性、从众性的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有40.75%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很欠缺。企业需要的人才找不到,而学生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个矛盾的存在导致出现企业岗位空缺和毕业生没有工作的现状。我国低端制造业企业开始没落,高精端的制造业备受国家关注。高精端的制造业需要一批既有学习能力又有创造能力的毕业生投身其中,为我国制造业向着高精端方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1]。
二、“精准供给”视域下的高校就业资源整合
精准供给是指学校与企业进行信息共享,让学生学习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达到学校向企业提供专项人才的目的。精准供给下大学生的实践学习以企业的要求为主,以学校的安排为辅,全面辅导学生进行学习。精准供给下,大学生需要学习以后工作所必备的技能,企业在招收职员时也倾向于招定向培养的学生,为的是毕业生可以更快参与生产活动。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提供就业条件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困境,需要学校、政府、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将凌乱的教学资源与就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减小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2],促进学生更快地投入生产中。
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社会也需要为毕业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减少企业欺骗应聘者的问题,降低签劳动合同之后产生矛盾的可能性。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源相比于常年工作的社会上的人来说是相当匮乏的,因此用人单位需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不能对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就加以排斥,应公平对待社会工作者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企业可以提前与学校签订合同,学校专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适当给予高校人才学习机会,并在众多应聘者中选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价值的那些人。
(二)全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
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建立绿色通道。建立一个由老师和学生参与构成的组织,旨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政策早在多年前就由统招统配过渡到不包分配,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以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为任务的老师群体,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
(三)整合高校就业指导资源,研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情况下高校教学水平也要优于我国,尤其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有我国无法赶超的水平。我们可以参考外国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采用精准供给式的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同时创建与企业联系的平台,向学生传授就业时所必备的技能,向企業提供有企业所需某种才能的学生,既不浪费教育资源,又不会造成生产时因为学生能力不够而损失资源的后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利、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新颖以及实践教学效率的低效性都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是我国教育标志性的教学体系,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其以后就业时顺利掌握工作技巧有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体现出系统性。根据工作岗上对学生要求的技能,合理地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实践教学需要覆盖到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循序渐进,从最开始的认识实践学习,到生产性质的实践学习。对大学生培养需要注意学科之间的配合,不能一味地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认识到不同学科对大学生起到的启发作用,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3]。在课余时间,学校需要尽可能多地举办各种技能性质的比赛、专项训练等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还需要重视研究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设备,学生只有见识广了,才能有更完整的体会与认识。实践教学少不了大量的器材和模具,这就需要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增加财政支出来为学校购置或制造更多的教学模具,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保证了其学习的效率,节约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学生便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实践中。
(三)加强专项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不仅包括了在就业时的行为、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这几个指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为辅,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之下,学生的就业目标会越来越清晰,学生就会有坚定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从我国就业情况来看,我国就业竞争力分为两种情况:(1)外部竞争力是由毕业生所在的高校知名度大小来决定的,像是我国985、211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有其他大学所无法比较的优势资源。(2)内部竞争力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课堂知识实践化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内部竞争力。学生外部竞争力由高考成绩决定,想要提高竞争力只有从内部竞争力上考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实现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靠学生个人、高校、政府三方的合力保障才能顺利进行。一是个人需要认识到实践是为未来工作做准备的重要工作,要时刻有坚定的认知,在大学实践生产中努力学习,并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二是政府在体系构建中起引导作用,需要参考外国的做法,将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突出校企合作对体系构建的作用[4]。三是高校作为体系构建的主体单位,需要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准备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并抓住自身学科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制地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做到科学化、人性化。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大学生的精准供给方式下的就业,不仅要靠学校和学生本人,更需要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多方的协调来保障大学生的精准就业。学校需要运用自身优势,加大对学生信息以及来本校招聘的资源整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在精准就业指导下,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学校有目的地教授知识和实践能力,企业也有目的地招收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三方面的目的都达到了,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33-39.
[2]杜鹏.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25.
[3]谭忠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55-157.
[4]肖麗琼.浅谈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5(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