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科技教育人文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m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等五大主导产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西安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和主要增长极,予以重点扶持,着力发展。“十一五”以来,西安现代服务业不仅实现了34%的年均增长率,而且实现了从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现着重介绍西安在发展服务外包及会展业方面的若干经验。
   一、整合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
   服务外包作为低能耗、高附加值、能大量吸纳就业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务院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保持快速发展。西安市是2009年2月国务院首批授予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省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扶持政策,推动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基本情况
   按照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系统认可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为2.92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13%,同比增长30.11%。全年完成营业收入超过450亿元, 2007-2010年这4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额总计完成超过8亿美元。
   2010年末,全市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已突破1000家,其中千人以上企业超过10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超过9万人。
   从承接外包业务国别看,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国别市场已达3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欧洲。以IBM、Intel、香港电讯盈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球知名公司先后落户我市,其中包括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去年全球IAOP(国际外包专业协会)百强企业。
   从业态来看,在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ITO占51%,BPO占19%,KPO占30%。目前,西安已经发展成为领先全国的通信软件研发、金融软件研发和国际集散控制(DCS)解决方案提供等三大技术服务基地。
   (二)西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
   西安市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具有政府重视度高、科技人才多、商务成本低、人员流动性低、产业成熟度高、人员培训机制较好,基础设施好的比较优势,使得这些年西安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概括起来,表现出如下四大特点:
   一是企业多。拥有1000多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
   二是发展快。近年来以年平均50%以上的高速度在发展。
   三是附加值高。许多企业从事以研发和KPO为主的高端业务,附加值高。
   四是类型全。ITO、BPO、KPO、动漫、呼叫中心的各产业类型在西安都有一批代表性企业。
   (三)相关扶持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1.积极争取商务部和省市商务厅扶持资金
   目前共有商务部、陕西省、西安市和外包园区四级扶持政策和资金共同推进和支持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共申请到国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8551.25万元(其中2010年为2688万元),主要用于“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补贴、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和培训机构培训人员补贴,同时,先后争取并兑付陕西省、西安市两级扶持资金2.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公共平台建设、境外招商、国际认证、企业外派员工培训、高级人才奖励以及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建设等项目。这些资金都是直接拨付到相关园区和企业,为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与西安市创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推动形成了西安 “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解决方案,2010年有6家企业获得贷款,贷款金额1560 万元。目前还在会同市财政局与西安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尝试以股权投入的方式,投入资金800万元解决规模扩张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3.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服务外包企业凭技术贸易合同认定证书、离岸外包业务合同和相关发票到市地税涉外分局备案后,可享受5%合同金额的营业税免征政策。2010年西安高新区软件园160家外包企业减免营业税985万元,减免所得税1540万元。
   (四)下一步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发挥好西安市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机制和作用,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工信委、财政、科技、教育、人社、税务等部门以及服务外包园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2.继续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加强与国家商务部和省商务厅的联系,认真做好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申报工作,协调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做好项目审核、专家论证及资金拨付等工作。
   3.积极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并参加服务外包推介招商活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市策划举办了“产业发展对接会暨中国二线城市服务外包发展机遇研讨会”、在大连软交会期间举办了“西安-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恳谈会,参加美国高德纳峰会时,在美国硅谷和加拿大多伦多分别成功举办了两场服务外包专题推介活动,收效显著。
   4.完善并发挥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功能
   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门户网站“西安市服务外包网”已经建成,中、英、日三个版本都已正式运行,全年网站总访问量达到10万人次。
   (五)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
   到2015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出口额达10亿美元。吸引行业知名企业100家。培育万人以上规模企业2家,千人以上企业60家,吸纳1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3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我市“十二五“期间支持和鼓励发展重点产业的分类是:巩固提升类——软件技术和信息服务外包;重点扶持类——金融服务外包;倾力关注类——研发服务外包;扩展规模类——数据(语音和非语音)处理外包服务;积极推进类——地理信息和导航服务外包。
   二、立足历史人文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业
   西安是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美誉度,具有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西安会展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会展数量和规模稳步扩大,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连续4年获得“优秀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等殊荣,已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会展城市之一。
   (一)西安会展业发展现状
   1.组织机构基本建立
   形成了西安市促进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会展办、会展行业协会等职能清晰、协调一致的会展业发展服务体系。2010年,出台了西安会展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会展环境明显改善
   相继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优化会展环境,培育品牌展会,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会展业发展,为促进会展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会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市有专业展览公司和经营范围包含展览业务的公司1363家,与从事会展业务相关的搭建、广告等公司一起,初步形成会展产业体系。2010年,西安首次在西部地区成立会展业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会展业协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4.会展数量规模不断增长
   2010年,全市共举办有规模会展活动142个,参展商22.72万人次,专业观众24.14万人次,普通观众514.04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4790个,展会成交额979.8亿元,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82.3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2%。2010年,欧亚经济论坛首次写入中央西部大开发文件,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论坛。
   5.品牌展会不断壮大
   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的欧亚经济论坛,极大地提升了西安会展目的地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催生了通用国际航空大会、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等一大批全国性知名展会和自主品牌展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6.办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会展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专业公司办展的过渡,已进入创新机制、拓展空间,扩张规模、提升质量,突出品牌、规范发展的新时期。2010年,我市首次提出组建国有控股会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7.欧亚经济论坛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实现了独立承办。与外交部等国家部委、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机制和有效沟通渠道,实现了从外交联络、嘉宾邀请,到整体策划、会议组织全部由我市独立承办。二是使论坛上升到国家层面。欧亚经济论坛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性论坛。三是推进了论坛的机制化发展。
   (二)西安会展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发展思路
   以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为目标,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导向,以扩张会展产业规模和提升会展产业水平为重点,全面实施规划先导、产业聚集、园区支撑、品牌引领战略,通过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调整优化会展布局,健全会展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会展产业综合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将西安会展业发展成为极富增长性和极具竞争性的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初步建成立足大关中、带动大西北、辐射大欧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初具规模,力争实现西部领先目标。“十二五”期间,年举办规模以上会展活动150个以上,其中以欧亚经济论坛为龙头的国际性会展活动20个以上、以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为龙头的自主品牌展会30个以上、大型节庆活动10个以上;实现展会成交额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年均增长20%;全市会展场馆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配套设施齐备,会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3.发展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根据西安会展业发展基础,结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调整优化场馆规划布局,形成分布合理、配套完善、优势互补、规模效益明显的展览、会议、节会活动功能主导区。一是着力完善以四大会展聚集区为主的展览功能主导区。二是规划建设以曲江、浐灞两大国际会议园区为主的会议功能主导区。三是加快建设节会活动功能主导区。各区县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发展特色节会活动,形成“一区县一节会”的节会活动板块。
   在产业布局方面。依托“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各类专业性展会。结合全市会展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专业场馆的分布特征,坚持“重点布局、率先发展、多点培育”,打造“产业类、文化类、商贸类”等专业性会展产业。充分挖掘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类、文物古迹类、民俗风情类、户外运动类、文教科研类、体育赛事类、人才交流类、军工产品类等八大类特色展会。
   (三)西安会展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设具有承载力的功能完善的会展设施。结合全市“十二五”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分布、城市规划、基础配套等因素,积极规划建设新场馆,加快形成功能先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会展场馆格局。细化现有场馆的目标定位、专业特色和功能配套,加大升级改造力度,促进场馆向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加强会展建设。适应会议、展览互动发展的趋势,改造提升会展场馆周边配套设施,提升会展产业的承载力。
   二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会展主体。整合现有会展企业资源,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打造一批专业性会展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国有控股的旗舰型会展集团,引导现有会展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会展服务产业链。
   三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会展环境。加大会展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完善会展法规体系,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和会展主体行为。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相结合,健全会展业资质评定和统计分析体系,推进会展经济产业化,优化西安会展业的发展环境。
   四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会展业标志性品牌。发挥欧亚经济论坛的平台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利用西安欧亚大陆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全面实现论坛机制化,加快“向西开放”进程。发挥我市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产业类品牌展会。优化会展资源配置,对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展会进行组合和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会展项目。
   五是构筑具有辐射力的会展产业链。重点围绕会展项目策划、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搭建装饰、仓储运输、软件开发,延伸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业,形成会展业与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广告、印刷、装饰、教育、科研等相关行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为会展业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六是加快形成“大会展”产业格局。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会展项目,围绕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支持、鼓励申办、招徕国际性会议和大型全国性会议在我市举办。大力开发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群众参与性强的各类节庆和主题展销活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集会、展、节、赛、演为一体的大会展产业格局。
   三、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西安地处东西两大经济区域接合部,是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2010年,西安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14.5%,占GDP的10.7%;2015年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速16.7%,占GDP的10.8%。
   (一)西安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按照服务西安、链接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发挥西安的区位优势,畅通以西安为中心的物流及疏运体系,建立和完善与西安主体产业协同匹配、相互促进的现代物流业,打造以信息化应用为主导、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为主体,由核心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集群、物流网络节点以及龙头物流企业构成的城乡现代物流体系。建设6-8个专业物流中心,扶持10-20个物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平台优势,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保税物流功能。到2015年,基本把西安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内陆港口城市和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
   (二)重点抓好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自2008年6月组建以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就显著,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西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龙头。“十二五”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搭建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功能型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基础,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使西安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配合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以区港合作、海铁联运、陆铁联运、信息平台共享的运营模式,提供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口岸配套、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综合保障物流服务,打造“中国内陆第一港”,形成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南联引镇仓储,北接航空基地,西通咸阳空港,东携新丰编组,外围节点呼应的西安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促进西安各开发区和基地的产业提升,以大物流拉动产业大发展。
   (三)当前应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是统筹协调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聚集作用。争取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尽快升级为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园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周边铁路、公路运输网络,加快实现港务区与沿海港口的有效连接;规划建设港务区与经开区、引镇仓储物流中心、阎良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等地的货运专用通道,促进港务区与周边物流设施的衔接互动,实现物流资源统筹协调、充分利用。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行业活力。积极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重点引进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及先进设备和技术,组建大型开发、建设、运营联合体;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形式,引导物流企业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沿海、沿边口岸之间协调配合,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三是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重点培育和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延伸物流服务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向专业物流转变,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提高制造业和物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四是建设信息平台,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西安现代物流业电子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融合,通过信息联通实现业务联盟、安全联控、物流联动,扩展、延伸供应链的范围和半径;加大电子商务建设步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在更广、更深领域应用;组建现货交易网络市场,积极联通商品期货市场交易平台,提高物流商贸活动及组织方式的现代化水平。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必将掀起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下面就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几点认识。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
期刊
统计局:  制约经济发展因素在增加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去年以来逐渐减速,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在增加。    受国际经济环境、国家主动调控和一些深层因素共同影响,中国经济从去年以来逐渐在减速,今年1、2月份也基本上延续了这样一个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平稳较
期刊
呼和浩特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省会中心城市,是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连接西北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向蒙古、俄罗斯等北亚国家开放的桥头堡,在我国向北开放、构建亚欧贸易通道、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一核双圈”战略,加快“建设一流首府城市、打造一流首府经济”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期刊
【摘 要】土地是一种经济资源,其本身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的使用必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基于青海省与其他中、东部省份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为例,分析了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青海省农村土地地使用权流转的路径。  【关键词】青海省 农村土地使用权 流转 路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近年来对“三农”问
期刊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乡镇是中国基层行政建制单位。乡制始于周代,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定型于秦汉时期。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乡建制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镇作为一种人类生活聚居形式古已有之,但作为行政建制单位则始于北魏在军事要地设置军镇,到清朝末年现代镇制开始形成。  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正式确立乡、镇为县以下的基础行政区域单位。建国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稳
期刊
摘 要: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改变了中国农民。正确认识农民的经济地位,有利于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农民 公有制 经济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
期刊
摘要: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众多消费者参与其中,体验到其价格低廉、购物便捷的优势。但是,就国内而言,风起云涌的网络团购行业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本研究小组在初步了解网络团购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发放1000份纸质问卷和100份网络问卷,进行系统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探究网络团购的发展瓶颈,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团购 市场分析 发展瓶颈    
期刊
一、引言  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连续9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放眼世界,在欧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泥淖,新兴市场国家正遭遇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世界经济徘徊不前。而一个西部民族自治区是怎样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有效遏制经济下滑趋势,使经济逐渐回升,并好于预期的?有人将内蒙古的高速发展归功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认为这种经济增长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将
期刊
天然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畜牧业不仅是牧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和主要生活来源,也是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近年来,随着以超载过牧为主的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加速扩张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造成草原生态功能逐渐减弱、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日益下降、牧民收入增长减缓,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生态、牧区生产、牧民生活的 “三生”矛盾。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十分重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推行了生态建设
期刊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结构和规模最终将会对社会总体消费产生重要影响。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源,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反之,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也就不会产生新的需求,因此,现在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消费需求结构。在以往研究中,大多都是分别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行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