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日益密集且高层建筑成为趋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建筑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这就需要各参建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有效使用寿命的途径有很多,加强工程检测就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方法及其重要性的问题。
关键字:工程检测建筑工程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质量检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对于确保工程建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的重要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并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前,原材料应由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不合格的原材料严禁投入使用。
(二)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这一过程的质量检测重点是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某道工序存在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坚决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这样才能确保每道工序合格,确保工程整体质量。
二、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
1、 严格控制进厂原材料及成品的检测
工程材料质量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材料包括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原材料的控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订购材料前,要对材料的生产单位进行调查,对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资质进行评审,以免出现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材料到货后,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材料进行检验,对有质量问题的材料应予以退货。确保所有材料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严格控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进入施工阶段。
2、 抓好结构实体检测项目
对进厂材料及成品得到认可以后,结构实体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进一步对施工队伍的素质的考验。比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间距的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构件的尺寸、植筋拉拔等检测。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薄,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锈蚀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产生裂缝;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长久,表面的混凝土将产生碳化,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截面缩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遭到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如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支护不好,在浇筑时振捣不密实,浇筑完养护不到位等,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蜂窝麻面、裂缝现象,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及受力情况。所以对达到龄期的混凝土进行回弹检测,看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反之,采用其他方式处理。
3、地基基础工程
地基基础主要指的是基坑工程,这一工序属于整个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旦地基基础发生问题,则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对该环节的质量检测,应作为重中之重。
(1)地基质量检测。地基大致可分为天然地基和改良地基两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触探试验、荷载试验、剪切力试验以及动力测试等。①预压改良地基。质量检测要点如下:塑料排水带的滤膜渗透系数、纵向排水量和复合体的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透水性试验和颗粒分析对砂料的含泥量和渗透系数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地基预压前后均需采集适量的土样进行剪切试验,检验处理效果;预压加载期间,应对加载速度、位移、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地基稳定。②换填垫层地基。对于该种地基基础应采用分层法对垫层的质量进行检测,并且需根据垫层土质的不同选择合
适的检测方法。③复合地基。可以采用钻孔取芯试验、触探试验、静荷载试验等方法对此类地基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场地较为复杂的复合地基应认真检测处理效果。
(2)桩基工程。①混凝土灌注桩持力层检验。需根据设计要求对桩端持力层、桩孔走向和表面岩层等进行检测,并对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②单桩承载力试验。可采用静荷载加载试验来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3)地下结构施工监测。①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可以利用测斜仪测量结构及土体的变形程度。②内力监测。通过事先安置在钢筋笼上钢筋应力计监测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③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布井的方法监测地下水位,并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降水设计方案。
三、工程质量检测存在问题及对策
1、施工承包商质量检测的制度、机构、手段和条件,不具备、不完善或“三检”不严,势必会使施工承包商自检的质量低下,相对地把施工承包商自检的工作,转嫁到监理工程师身上,增加监理工程师质量监督的负担;第三方质量(监督)检测的技术检测力量也较薄弱,在笔者参加质量检测的某工程中,承包商质检人员是一位刚参加工作几个月的同志,还没有经过任何专项培训考核获取检测工作资格,这种状况对质量管理很不利,应该加强质量监督、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鉴于目前各种规范、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检测技术不断展,应由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牵头,委托检测站定期举办各种试验检测规程、规范学班,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从事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以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人员的素质,确保监督、检测工作质量。
2、经过计量认证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对建设工程和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制品进行检测的法定检测单位;企业内部的试验室作为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机构,承担本企业承建工程质量的检测任务。在当前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检测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完成本单位检测任务后,还往往喜欢为其他的单位提供检测服务、实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检测单位职业道德低下,利用相关单位业务上的往来或者各种社会关系,采用不正常的竞争手段来获取检测业务,其检测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的参考意义,甚至还会成为工程管理人員错误决策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监督控制机制,政府部门加强对工程检测的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工程检测弄虚作假的现象,使工程检测起到应有的作用。
3、工程检测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部门、系统共同参与;要保证检测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就必须要求各参与部门要相互协调、沟通、配合。进行质量检测的单位由于处于不同部门、系统,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检测单位的能力良莠不齐,资质等级也有高低,差别较大,因此,业主在委托质量检测单位时,要在充分了解对方资质的基础上再做决定,不能是试验检测单位就委托,应委托给本部门本系统的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只有这样,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公正性才较有保证。
四、结语
工程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强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和有效使用寿命。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严把工程检测质量关,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工程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水平,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联敏,魏章西,鞠学文. 谈建筑工程检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陕西建筑, 2008,(06)
[2] 王志荣. 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有关问题的思考[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0,(07) .
[3] 张文广. 浅谈工程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 山西建筑, 2011,(14)
[4] 罗娜. 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J]. 陕西水利, 2007,(02)
[5] 李世文. 浅议建设工程接地系统的质量控制[J]. 特钢技术, 2007,(04)
[6] 徐玉娥. 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9,(02)
关键字:工程检测建筑工程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质量检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对于确保工程建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的重要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并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前,原材料应由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不合格的原材料严禁投入使用。
(二)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这一过程的质量检测重点是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某道工序存在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坚决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这样才能确保每道工序合格,确保工程整体质量。
二、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
1、 严格控制进厂原材料及成品的检测
工程材料质量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材料包括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原材料的控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订购材料前,要对材料的生产单位进行调查,对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资质进行评审,以免出现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材料到货后,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材料进行检验,对有质量问题的材料应予以退货。确保所有材料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严格控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进入施工阶段。
2、 抓好结构实体检测项目
对进厂材料及成品得到认可以后,结构实体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进一步对施工队伍的素质的考验。比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间距的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构件的尺寸、植筋拉拔等检测。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薄,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锈蚀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产生裂缝;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长久,表面的混凝土将产生碳化,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截面缩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遭到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如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支护不好,在浇筑时振捣不密实,浇筑完养护不到位等,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蜂窝麻面、裂缝现象,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及受力情况。所以对达到龄期的混凝土进行回弹检测,看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反之,采用其他方式处理。
3、地基基础工程
地基基础主要指的是基坑工程,这一工序属于整个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旦地基基础发生问题,则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对该环节的质量检测,应作为重中之重。
(1)地基质量检测。地基大致可分为天然地基和改良地基两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触探试验、荷载试验、剪切力试验以及动力测试等。①预压改良地基。质量检测要点如下:塑料排水带的滤膜渗透系数、纵向排水量和复合体的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透水性试验和颗粒分析对砂料的含泥量和渗透系数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地基预压前后均需采集适量的土样进行剪切试验,检验处理效果;预压加载期间,应对加载速度、位移、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地基稳定。②换填垫层地基。对于该种地基基础应采用分层法对垫层的质量进行检测,并且需根据垫层土质的不同选择合
适的检测方法。③复合地基。可以采用钻孔取芯试验、触探试验、静荷载试验等方法对此类地基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场地较为复杂的复合地基应认真检测处理效果。
(2)桩基工程。①混凝土灌注桩持力层检验。需根据设计要求对桩端持力层、桩孔走向和表面岩层等进行检测,并对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②单桩承载力试验。可采用静荷载加载试验来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3)地下结构施工监测。①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可以利用测斜仪测量结构及土体的变形程度。②内力监测。通过事先安置在钢筋笼上钢筋应力计监测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③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布井的方法监测地下水位,并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降水设计方案。
三、工程质量检测存在问题及对策
1、施工承包商质量检测的制度、机构、手段和条件,不具备、不完善或“三检”不严,势必会使施工承包商自检的质量低下,相对地把施工承包商自检的工作,转嫁到监理工程师身上,增加监理工程师质量监督的负担;第三方质量(监督)检测的技术检测力量也较薄弱,在笔者参加质量检测的某工程中,承包商质检人员是一位刚参加工作几个月的同志,还没有经过任何专项培训考核获取检测工作资格,这种状况对质量管理很不利,应该加强质量监督、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鉴于目前各种规范、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检测技术不断展,应由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牵头,委托检测站定期举办各种试验检测规程、规范学班,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从事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以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人员的素质,确保监督、检测工作质量。
2、经过计量认证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对建设工程和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制品进行检测的法定检测单位;企业内部的试验室作为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机构,承担本企业承建工程质量的检测任务。在当前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检测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完成本单位检测任务后,还往往喜欢为其他的单位提供检测服务、实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检测单位职业道德低下,利用相关单位业务上的往来或者各种社会关系,采用不正常的竞争手段来获取检测业务,其检测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的参考意义,甚至还会成为工程管理人員错误决策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监督控制机制,政府部门加强对工程检测的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工程检测弄虚作假的现象,使工程检测起到应有的作用。
3、工程检测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部门、系统共同参与;要保证检测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就必须要求各参与部门要相互协调、沟通、配合。进行质量检测的单位由于处于不同部门、系统,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检测单位的能力良莠不齐,资质等级也有高低,差别较大,因此,业主在委托质量检测单位时,要在充分了解对方资质的基础上再做决定,不能是试验检测单位就委托,应委托给本部门本系统的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只有这样,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公正性才较有保证。
四、结语
工程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强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和有效使用寿命。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严把工程检测质量关,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工程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水平,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联敏,魏章西,鞠学文. 谈建筑工程检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陕西建筑, 2008,(06)
[2] 王志荣. 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有关问题的思考[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0,(07) .
[3] 张文广. 浅谈工程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 山西建筑, 2011,(14)
[4] 罗娜. 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J]. 陕西水利, 2007,(02)
[5] 李世文. 浅议建设工程接地系统的质量控制[J]. 特钢技术, 2007,(04)
[6] 徐玉娥. 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