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它应该是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以为杂乱的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这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倒不如定了目标来读。”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有三大支柱,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而教学目标是第一位的,它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与基本前提。同时,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也要以此为依据。所以,不夸张地说,一堂课学生收获什么、收获多少,节奏松弛调控是否有度,能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都要以此来衡量。
  基于此,层递式设定教学目标,能使目标不仅具有具体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还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特点,符合课程目标的特点,也符合年龄层次特点。课堂节奏、知识接受、能力培养、情感价值感受有条不紊地推进;课堂环环相扣,层层相因;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循序渐进,曲径通幽。那么,层递式阅读教学目标该从哪些方面设置呢?
  一、语言、认知、技能等方面
  设立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归宿,使课堂更高效,这是众多教育专家与教学工作者一直研究与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式设计是实践中的一种尝试。人的思维与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语文课堂的层递式呈现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意识,使之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习得的愉悦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标来进行处理,这样,教师就能创设好各种学习条件,设置教学环节,最终达成目标。而学习的结果有几种基本的类型,即语言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与动作技能。前三者属于认知的领域,后两者是情感价值与实践领域。它们一般综合反映着记忆、理解与运用这三个层次。一堂课很难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地体现这三个方面,但是可以尝试在课堂的某个环节中体现出学习结果的层次。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江南的冬景》的案例目标设计与教学过程:①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感受郁达夫清新舒缓的语言。②品读文章,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特征,领略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③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发现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营造意境的手法。
  目标一的达成体现在学生对诵读的把握上,配合合适的音乐,把握咏读的韵味与节奏。学生的选择基本集中在江南冬天两幅最典型的画面上,即“冬郊植被”和“寒村微雨”。通过诵读提炼出江南冬天的明朗、生机与悠闲。
  学生通过诵读,从感受语言到体会意境,说出意境,不仅完成了语言智能信息的学习,而且还达成了认知策略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写法进行指导,学生很快发现并总结出色彩的点染与对比、写景的远近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学生家乡景区图,要求学生学习文中某种手法写一段意境鲜明的写景抒情文字。这一步则实现了由语言、认知到智慧技能、情感态度的层递,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家乡对自然的美好情感。
  阅读教学目标有层次性,但又不能彼此割裂开来,就像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融合的一样。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但又相互融合,共同支撑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二、教学子目标与核心目标的关系
  阅读教学好比是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教学目标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教师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来组织课堂。但是一堂课只有短短40分钟,一篇课文常常很难面面俱到地解读,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有一课一得的思想意识。否则课堂就可能“遍地发芽”,但又只能处处如蜻蜓点水了。在一课一得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妨对文本进行分层解读,在一堂课中设定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这个核心目标是一篇课文呈现出的核心价值,然后在这个核心目标下设定若干个子目标。子目标之间可以是齐头并进的,也可以是层层深入的,他们共同组成课堂的网络体系,对文本实行抽丝剥茧地探究与挖掘,最终实现核心目标。
  比如必修二教材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学目标如此设计:①读读课文,说说故事。②仔细研读课文,探讨总结出是什么救了琼珊。③说出小说给了我们怎样的生命启示。
  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一定的梯度,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小说主题的解读,即关于普通人的生命与爱的命题。目标旨在对小说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只是为实现目标做准备。究竟是什么使琼珊活下来,是常春藤叶,是贝尔曼,是琼珊自己?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从“常春藤叶”看到生命的坚持与顽强,从琼珊病情转折前后对生命的态度看出这位年轻姑娘对生命的信念与爱,更从老贝尔曼的形象中挖掘出平凡人之间最真诚的爱。至此,小说的主题总结概括便水到渠成了。完成教学目标三也就不在话下了。
  解读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核心目标是感悟人性的光芒、生命中的爱,为更具体的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了两个子目标,即底层穷苦人对生命的信念与爱及普通人之间最真、善、美的关心与爱。从教学内容角度看,子目标的达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小说情节的深入解读与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从课堂管理层面讲,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强化课堂管理行为,使课堂教学行为有更强的针对性。
  三、单元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的层递关系
  虽然我们主张一课一得,但我们也强调“得得”相连。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选择,包括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就一个单元而言,文本间所承载的核心价值也并非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要挖掘编者的意图,在设置局部目标时考虑好特定的范围与内涵,并注意这些目标的连动与系统。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四个单元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编者在“致同学”中明确指出教材编制的意图,让学生思索人生与命运,感受人世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回顾历史思考现实,探索文学鉴赏的奥秘。而第一单元第一模块说明是这样陈述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十六七岁的男孩女孩,正处在思考生命、规划未来、确定人生价值的时期,通过学习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索,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不仅是对自己,更要将这种爱扩大,爱家人朋友,用爱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有深入的认识,使教学目标呈现课文与课文间的层递性设计。
  层递式教学目标的设置,不管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对教学课堂的管理,还是从学生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对文本的感悟认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层递式教学目标设置要立足文本、教材的核心价值。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它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重点训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表达力,重点完成教材编制者所要求的语文课教学目标,而可以适当去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如《雷雨》教学,如果把目标确定为弄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还有没有上,而不是通过人物语言分析形象,进而深入揭示人性,那设计教学目标就距离文本价值太遥远了。只有正确把握文本,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来层层深入设置教学目标,才不会在教学中偏离语文学习的轨道。
  第二,层递式教学目标设置要重视学生习得,立足生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态度以及心理特征,更要考虑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点与愤悱点,设定深浅适中的目标,并且灵活机动地按照课堂实际调整教学节奏。不重学生习得,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只能是教师唱的一曲独角戏。
  第三,层递式教学目标设置不等于目标套牢型,还要关注课堂的“生成”。
  2012年12月18日,笔者结束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教学,而这天恰好离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还有三天。让学生谈了学习文章的感受后,笔者及时地抛出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假如你的生命只有最后三天,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都知道末日船票的传说,课堂反应比预想的强烈。在一番思索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爱,对亲人朋友的感恩之情。教师这样处理这个“意外”,利用这个“生成”的问题,真正将语文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不该是静止的蓝图,更不该是僵死的教条,它应该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也就是说它是生成性的、动态性的。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就“生成”的问题搭建桥梁,重新解读课文,并最终回归到核心目标问题的探讨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达成预设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314300)
其他文献
<正> 混凝土施配强度不能直接采用混凝土设计强度(R_标),而需加上一定倍数的标准差(σ_0)。因此,若施配强度中标准差定得过高,会增加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耗用量,提高混凝土
<正> 在主体工程砖石结构中,砂浆是砖石砌块之间的粘结剂,其强度高低对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将砌块粘结成整体,而且传递压力,在发生地震时还具有抵抗水平剪力的作用
自13世纪开始,藏傳佛教传人内地,被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实施多封众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领频频入贡,与宫廷往来密切。清王朝更将“兴黄安蒙”作为贯彻始终的基本国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统治历史中,五世达赖、六世班禅、十三世达赖分别进京朝觐。随着与西藏关系的日益密切,藏传佛教也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宫中的佛堂建筑、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
西周时期始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历时300多年。目前许多西周文化遗址都发现了玉器。重要遗址有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山东浏阳刘台子、陕西长安张家坡、甘肃灵台
郑州是中华上下五千年重要一环,郑州区域内仰韶时期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遗存多达100余处.自1956年安金槐发现商城,近50年来多达十数次的发掘,郑州地下不仅发现了湖泊、湿地和排
第11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将于2006年5月8—12日在上海新围际博览中心举办,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在展会上的展位号是A062。这里介绍几种公司参展的产品。
为解决处于不同地域的设计团队在协同设计过程中各阶段产品模型不一致的问题,文章对支持机床产品协同设计信息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机床产品功能零部件编码系统,
民俗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是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好民俗文化渗透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方式。  一、开展民俗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  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渗透民俗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和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强化现代高中生的民族
说起藏传佛教,相信很多人都感到很神秘,大多是只闻其名,对藏传佛教的情况不甚了解。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又叫西藏佛教,是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以后,和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本教,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后的形态。因为这一派系的佛教特别重视密宗,视密宗为其精髓,因此又称为藏密。藏传佛教和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汉传佛教以及流传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南传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