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3月开始,作者有机缘从事从婴幼儿到中老年阶段的书法教育,开始慢慢意识到前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化和趣味化,从而开始重新反思前书写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前教育;前书法教育
2013年3月,我从学前基础教育踏入了书法教学这个领域,那时我眼中的“学前教育”就是将小学以后的知识简单化和童趣化的教育。与此同时,我开始有机缘涉猎婴幼儿到中老年人的书法教育。通过对书法教学的了解和对市场家长学生的反馈,为了解决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书写美观快速的问题,我开始研究书写技法,编写的整套教材目标就是让学生们在无示范前提下书写美观整洁,最短能20小时毕业。在我的书写技法教学开始有收获和成果的同时,学生自身隐藏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虽然不知道原因究竟是什么,但是我的教育直觉告诉我,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只是过去行为结果的呈现。真正产生问题的根源还要去幼儿园去寻找。那时候我最欣赏的教育家是蒙特梭利和卡尔维特,他们一个是从事残障儿童的康复训练的医学博士,而另一个是身为一个先天脑受损孩子父亲的牧师,之所以欣赏他们,是因为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对孩子的满腔热爱而跨界跨领域的教育开拓者,他们用自己爱的信仰改变了世界的教育。
为了寻找问题的源头,解决问题的源头,2017年9月我成为了一所公办幼儿园的专职书法教师。我放下自己头脑中所有对书法的固定定义,开始以归零的心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书法资料,给孩子们编写“甲骨文图文故事”教材,并将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等融入其中进行教学。因为我只是模糊知道不能用知识技能的简单化趣味化来定义学前书法课,但对深入下去的教学通路以及具体切入点却丝毫没有头绪,所以我始终觉得这些看起来形式新颖的书法游戏都浮于表面。不仅如此,全国对于基础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极度关注,课程里面绝对不允许出现认字写字的内容。然而,在《纲要》里专门就“前书写”、“前阅读”等教育又做了专门的指示。这个红线到底在哪里?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这些困惑一直没有答案,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劝我回到小学以后的教育领域去,说那样我的发展可能更好。我也开始回归自己的本心,我做教育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让自己每天因为冥思苦想而头痛欲裂?那时候的我开玩笑说,我不是用笔写课,我是在用内分泌写课。一次次反问后,我开始笃定,开始不再动摇,那时候的我活得就像一个在捍卫只有自己才能懂的信仰的战士。
没想到这样的困顿困惑,就在9月底一次不经意的“一日常规”观摩活动中,豁然开朗。我听着所有老师热烈的分析讨论甚至辩论孩子们如何走线最安全;走的路径最短;在哪个时间点需要播放指导音乐......作为一名非科班且长期从事标准化考核教育的老师,我惊异于为了全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细而又细的各项严谨有序的流程。有心的创设教育环境又无意的呈现,让幼儿吸收式的自我成长。我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最美在于教育的温度与无痕,这绝不仅仅是素质的教育,真爱就是其整个的教育!怎样去成全儿童,去成就儿童?怎样去围绕儿童展开一切的环境创设?我开始重新定义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开始重新了解“生活教育”,也开始触摸到“前教育”中“前”的重要性和指示性。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明白“小学化倾向”指的是什么?自小学后的学习,大都以学习知识的“成才”教育为主。只有学前阶段,完全是“成才”前的“成人”教育,是“砍柴前的磨刀功夫”。在脑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等各种教育相关学派和体系的结论中,无一例外的强调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会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固有模式,是幼儿一生成人和成才的“基石”。孩子们所有的能力发展都伴随着他们知识内容否认增加、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的完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都是“小学化”的概念,重要的不是老师教学的内容而是教学的形式,才是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那在“前”书写中幼儿到底需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呢?若说“书写”关注的是书写效果,而“前书写”则关注的是书写前的素质准备。我的研课重心也摈弃了关注书写行为的表浅的“小学化”形式,而开始深入的挖掘“前”书写的本质,重新调整对“前书写”的认识——适合幼儿的“前书写游戏”是通过理解幼儿的“前书写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有温度的“前书写环境”互动中,形成“前书写思维”,预练“前书写能力”,为其最终产生“前书写行为”做整体“前书写素质”的准备。从整体“前书写素质”准备着手,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在“前书写”的路上,我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也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支持我的是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唯有父母和师者之爱是为了分离,愿我能给你们我能做的最好的、更好的“前书写教育”。
作者简介:
郑西琳(笔名纪童嫣,字静语)(1987-)年,女;籍貫:凉山州西昌市,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以及语言方向
关键词:前教育;前书法教育
2013年3月,我从学前基础教育踏入了书法教学这个领域,那时我眼中的“学前教育”就是将小学以后的知识简单化和童趣化的教育。与此同时,我开始有机缘涉猎婴幼儿到中老年人的书法教育。通过对书法教学的了解和对市场家长学生的反馈,为了解决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书写美观快速的问题,我开始研究书写技法,编写的整套教材目标就是让学生们在无示范前提下书写美观整洁,最短能20小时毕业。在我的书写技法教学开始有收获和成果的同时,学生自身隐藏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虽然不知道原因究竟是什么,但是我的教育直觉告诉我,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只是过去行为结果的呈现。真正产生问题的根源还要去幼儿园去寻找。那时候我最欣赏的教育家是蒙特梭利和卡尔维特,他们一个是从事残障儿童的康复训练的医学博士,而另一个是身为一个先天脑受损孩子父亲的牧师,之所以欣赏他们,是因为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对孩子的满腔热爱而跨界跨领域的教育开拓者,他们用自己爱的信仰改变了世界的教育。
为了寻找问题的源头,解决问题的源头,2017年9月我成为了一所公办幼儿园的专职书法教师。我放下自己头脑中所有对书法的固定定义,开始以归零的心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书法资料,给孩子们编写“甲骨文图文故事”教材,并将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等融入其中进行教学。因为我只是模糊知道不能用知识技能的简单化趣味化来定义学前书法课,但对深入下去的教学通路以及具体切入点却丝毫没有头绪,所以我始终觉得这些看起来形式新颖的书法游戏都浮于表面。不仅如此,全国对于基础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极度关注,课程里面绝对不允许出现认字写字的内容。然而,在《纲要》里专门就“前书写”、“前阅读”等教育又做了专门的指示。这个红线到底在哪里?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这些困惑一直没有答案,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劝我回到小学以后的教育领域去,说那样我的发展可能更好。我也开始回归自己的本心,我做教育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让自己每天因为冥思苦想而头痛欲裂?那时候的我开玩笑说,我不是用笔写课,我是在用内分泌写课。一次次反问后,我开始笃定,开始不再动摇,那时候的我活得就像一个在捍卫只有自己才能懂的信仰的战士。
没想到这样的困顿困惑,就在9月底一次不经意的“一日常规”观摩活动中,豁然开朗。我听着所有老师热烈的分析讨论甚至辩论孩子们如何走线最安全;走的路径最短;在哪个时间点需要播放指导音乐......作为一名非科班且长期从事标准化考核教育的老师,我惊异于为了全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细而又细的各项严谨有序的流程。有心的创设教育环境又无意的呈现,让幼儿吸收式的自我成长。我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最美在于教育的温度与无痕,这绝不仅仅是素质的教育,真爱就是其整个的教育!怎样去成全儿童,去成就儿童?怎样去围绕儿童展开一切的环境创设?我开始重新定义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开始重新了解“生活教育”,也开始触摸到“前教育”中“前”的重要性和指示性。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明白“小学化倾向”指的是什么?自小学后的学习,大都以学习知识的“成才”教育为主。只有学前阶段,完全是“成才”前的“成人”教育,是“砍柴前的磨刀功夫”。在脑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等各种教育相关学派和体系的结论中,无一例外的强调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会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固有模式,是幼儿一生成人和成才的“基石”。孩子们所有的能力发展都伴随着他们知识内容否认增加、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的完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都是“小学化”的概念,重要的不是老师教学的内容而是教学的形式,才是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那在“前”书写中幼儿到底需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呢?若说“书写”关注的是书写效果,而“前书写”则关注的是书写前的素质准备。我的研课重心也摈弃了关注书写行为的表浅的“小学化”形式,而开始深入的挖掘“前”书写的本质,重新调整对“前书写”的认识——适合幼儿的“前书写游戏”是通过理解幼儿的“前书写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有温度的“前书写环境”互动中,形成“前书写思维”,预练“前书写能力”,为其最终产生“前书写行为”做整体“前书写素质”的准备。从整体“前书写素质”准备着手,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在“前书写”的路上,我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也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支持我的是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唯有父母和师者之爱是为了分离,愿我能给你们我能做的最好的、更好的“前书写教育”。
作者简介:
郑西琳(笔名纪童嫣,字静语)(1987-)年,女;籍貫:凉山州西昌市,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以及语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