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00亿元再贷款专项资金将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以更好引导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6月1日晚间,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三份文件。其中,《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将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该工具的落地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求的回应。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创新工具类似于再贷款,也有“降准”的特点,但三者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出央行通过创新工具进一步“直达实体”的目的。
主动直达普惠
“与再贷款相比,直接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有两大好处。”在谈到新工具的特点时,粤开证券首席經济学家李奇霖表示,一方面,其更具主动性。传统的支小再贷款实行“限额管理、余额监控”,由银行发起,将合格抵押品质押给央行,央行再回应,释放流动性给银行。如果银行不需要,那么央行设立的再贷款额度将无法发挥支持实体的作用。而此次创新工具是央行主动购买贷款,主动运用再贷款额度。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能获得零成本资金。传统的再贷款本质上是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银行需要支付给央行利息,银行赚取资产端的收益率和再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而按照已有的信息来看,按照新政策,银行无需向央行支付利息,本质上是“无偿使用”的流动性支持,类似于一种新型“降准”工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这一创新工具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同时进一步盘活了资产端,有助于银行流动性好转,释放更多资金支持更多实体需求。
从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环境来看,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能力尤其是信用贷款能力是关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信用贷款余额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为15.5%,占比较上年末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占比目前只有8%左右。
《通知》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
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国家央行都创新工具呵护受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保障实体经济稳健运行。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戴志锋表示,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工具和美联储前期的系列非常规货币工具(薪资保障计划流动性便利、大众企业贷款计划)有一定相似性,但目的不同。他表示:“美联储是为了提高银行等金融中介释放流动性的意愿,底层信用风险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兜底;而人民银行则是为了确保银行信贷资金能够真正流向小微民企,信用风险仍由市场承担,最终目的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稳定就业。”
从央行网站就相关问题发布的“货币政策热点问答之一”可以看出,央行是通过SPV运用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购买资产,但是购买资产后利息收益和坏账损失仍然由放贷银行承担,并没有发生所有权实质性转移。这一特性又类似于央行在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时创设的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因而,央行资产负债表最多扩张再贷款资金4000亿元而非SPV撬动的1万亿元信用贷款规模。
专家认为,此举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此次设立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涉及风险转移,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维持不变,商业银行仍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为准确识别和控制商业银行不良风险,《通知》一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另一方面,鉴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现实风险,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数据信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李奇霖也表示,利用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不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购买小微企业贷款,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规避金融市场可能过度加杠杆的风险。
6月1日晚间,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三份文件。其中,《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将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该工具的落地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求的回应。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创新工具类似于再贷款,也有“降准”的特点,但三者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出央行通过创新工具进一步“直达实体”的目的。
主动直达普惠
“与再贷款相比,直接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有两大好处。”在谈到新工具的特点时,粤开证券首席經济学家李奇霖表示,一方面,其更具主动性。传统的支小再贷款实行“限额管理、余额监控”,由银行发起,将合格抵押品质押给央行,央行再回应,释放流动性给银行。如果银行不需要,那么央行设立的再贷款额度将无法发挥支持实体的作用。而此次创新工具是央行主动购买贷款,主动运用再贷款额度。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能获得零成本资金。传统的再贷款本质上是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银行需要支付给央行利息,银行赚取资产端的收益率和再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而按照已有的信息来看,按照新政策,银行无需向央行支付利息,本质上是“无偿使用”的流动性支持,类似于一种新型“降准”工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这一创新工具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同时进一步盘活了资产端,有助于银行流动性好转,释放更多资金支持更多实体需求。
从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环境来看,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能力尤其是信用贷款能力是关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信用贷款余额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为15.5%,占比较上年末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占比目前只有8%左右。
《通知》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
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国家央行都创新工具呵护受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保障实体经济稳健运行。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戴志锋表示,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工具和美联储前期的系列非常规货币工具(薪资保障计划流动性便利、大众企业贷款计划)有一定相似性,但目的不同。他表示:“美联储是为了提高银行等金融中介释放流动性的意愿,底层信用风险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兜底;而人民银行则是为了确保银行信贷资金能够真正流向小微民企,信用风险仍由市场承担,最终目的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稳定就业。”
从央行网站就相关问题发布的“货币政策热点问答之一”可以看出,央行是通过SPV运用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购买资产,但是购买资产后利息收益和坏账损失仍然由放贷银行承担,并没有发生所有权实质性转移。这一特性又类似于央行在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时创设的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因而,央行资产负债表最多扩张再贷款资金4000亿元而非SPV撬动的1万亿元信用贷款规模。
专家认为,此举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此次设立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涉及风险转移,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维持不变,商业银行仍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为准确识别和控制商业银行不良风险,《通知》一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另一方面,鉴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现实风险,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数据信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李奇霖也表示,利用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不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购买小微企业贷款,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规避金融市场可能过度加杠杆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