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变革教学观念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目前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抑制了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培养,表现在价值观、过程观、学习观、工作观等方面。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从既有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真正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育起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关键词] 创新人才;教学观念;抑制创新;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9.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04-04
  
  要使我们的国家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特别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深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教育战略,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有鉴于此,中小学教学必须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并不等同于创造教育,也不仅仅是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技能的培养。它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呼唤,是以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宗旨和价值取向的育人实践活动。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策略,它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然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必须思考:当前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呢?
  
  一、期待变革:教育发展的诉求
  
  当我们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倾听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呼唤之声,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时,我们深切感到,必须加快学科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学实践正在阻碍对学生创新精神、能力与人格的培养。一句话,变革我们的教学,我们别无选择!
  变革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从冷静地反思当前的教学开始。究竟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哪些做法抑制了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呢?
  1.在价值观上,把掌握知识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这样就使得人的全面发展难以真正实现
  学习、掌握知识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它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教学的最高价值追求。知识教育永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教育而存在。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就会导致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能力与人格的培养。众所周知,班级教学的进步性是任何人无法抹杀的。但是,产生于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发展到今天,产品加工式的工业意味越来越浓。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成了知识的奴隶。为了整齐划一地获取知识,甚至为了获取卷面上的高分数,因材施教已没有了现实意义,能力与人格的培养更是远离课堂。灌输和死记硬背成了教与学的法宝。拿造句与作文来说,这项教学,本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开阔造句、习作的题材、内容、思路等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许多教师竟然让学生背造句、背作文,还要告诫学生在答卷时必须写背下的句子和作文,甚至叮嘱学生不准当时造一个新的句子,而且句子的字数不要多,因为那样会扣错别字的分。可见对学生创造力的压制到了什么地步!
  2.在过程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社会的进步,使我们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仍占主导地位。课堂的主人不是学生,完全成了教师的权力空间,甚至许多研究课、观摩课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正如叶阑教授所言,教师演了一出“教案剧”。为了顺利地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教师严密控制课堂,不允许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和质疑,甚至连学生发言的欲望都不能给予满足。只要学生答出了教师心中的答案则就马上收兵,进行下一个环节。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为教师服务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创新精神和能力怎么能够得以培养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把活的学科教成了死的学科。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有它内容的丰富性,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本可以撩拨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或激发出思维的火花。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琅琅,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多的是接受灌输;少的是学生实践,多的是教师一言堂。对于许多课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求异思维,创新的火花往往就在此产生。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却用成人的观点、政治的观点、僵化的观点甚至是自己个人的观点去套学生,最淳朴的认识泯灭了,最真实的认识遮掩了,培养的是说出教师“心里话”的“遵命学生”。“遵命”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从何谈起?
  3.在学习观上,给学生建立起错误的学习概念,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会在许多学校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学生刚上一年级时学习的欲望极强,兴趣极浓,对于老师的提问可谓争先恐后地发言。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探讨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寥寥无几。到了中学,我看更多的课堂是死气沉沉,哪里还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没有发挥教学民主,没有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实施教学,不给学生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必须回答正确,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就要看老师的脸色。长此以往,学生再也不敢倾吐内心的思想,而是互相观望、等待,等教师说出标准答案。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追求,不敢说、不敢想,创新精神从何而来?错误的学习概念还导致课堂和学生生活的割裂。我们许多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的感受是: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走出教室就没有了学习;学习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答卷。所以,这样的课堂和生活是割裂的。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能查字典理解一个词语,却不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一到习作时,学生就要端起架子,愁眉苦脸,生编硬造,却忽视了作文材料就在生活之中。学生的作文内容也是空洞干瘪,口号多,不乏雷同之作,而有血有肉的鲜活作文常常被冠以“思想性不强”的帽子。习作的乐趣在习作的摇篮里被扼杀,恐惧作文的心理迅速滋长。学生更多感受到课堂学习是折磨人的东西,下课是对这种学习的摆脱。这样的教学,是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
  4.在工作观上,教师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
  受“传统”教师文化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为一成不变的套路。走遍各地,你也许会发现,课堂教学是那样的雷同,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得不到张扬。许多教师停留于一般的“继承”,而忽视了对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在这里打了折扣。一个没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教师又怎能在课堂上自觉地重视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力与人格的培养?
  其实,学科教学中远不止这些抑制学生创造精神的现象。保守、封闭、僵化的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变革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二、更新观念:变革教学的关键
  
  一个人思想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中的种种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必然地表现于一名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的确,思想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思想在某些问题上的反映。先进的观念解放教师的心智,给人以创造的空间;陈旧的观念束缚人的手脚,让人固步自封,乃至刚愎自用。变革我们的教学,对于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必须从更新观念做起。
  我认为,做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从既有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真正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育起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新观念、新认识。
  1.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的教育的任务而存在,同时应当使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又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且二者应该是统一的。课堂教学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应当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更多的课堂教学只是重视整齐划一地传承知识与培养技能,只是重视整齐划一地传承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实,传承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好,传承人类的知识与培养技能也好,并没有错误。关键在于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怎样地理解教育的任务。如果单单地认为到此即可,那很有可能会把课上成了单调的符号练习和生硬的道德灌输的课。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就是这样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实现因材施教呢?当教师的教学没有触及“每一个孩子”心灵的时候,怎么可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可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质疑的权力自然被剥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泯灭。我们的学生的个性没有在课堂上得以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被压抑了。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课堂教学的任务,清醒地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教学则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以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2.教学工作的价值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它应当体现于工作的创造性劳动和对学生无私而深厚的爱
  许多教师都在思索一个问题: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有的认为在于奉献,也有的认为在于创造。这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却并没有这样去做。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劳动,他们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他们不能容忍自己教学后学生仍然会有错题,他们不能容忍学生听写时写错字,他们不能容忍学生课上回答不出自己的提问,他们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抱怨,或挖苦、或讽刺、乃至变相体罚。我决不认为这是21世纪的称职教师。学生不是教师的私有财产,不是教师工作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一些教师是有功利思想的——不管你是否承认,陈旧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以至许多人并不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他们会自觉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吗?不,他们永远要用心中的答案去框住学生,别让学生的思维“跑”了——实际是怕学生的思维“活”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这样就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之高兴;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门专业来研究,创造性的劳动会使教师的工作“升值”;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工作,才真正体现了当代教师的风范,才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工作的价值,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3.教学是通过学习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
  提升教学的价值层位,最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概念,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学习者,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正确学习概念的建立靠什么来实现?靠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实践。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价值层位关注的是知识本身,“传授”自然成了这一观念下的教学方法,以至发展成“灌输”。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很少主动发问质疑,很少和别人争论问题,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老师问,你回答”,学习就是“好同学回答,差同学听”,学习就是“站起来就要回答得正确,令老师满意”,学习就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正是教学的悲哀!不管与否有勇气承认,我们长期的教学导致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这是“知识”教学论的反映。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出发,则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倘若真的实现了这一转变,课堂上,教材真正成了叶老所说的“当成个例子”,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都会得到解放。通过我们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手、眼、口、脑,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各抒己见的场所,成为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成为一个人与人思想、心灵交流的场所,成为一个聆听他人的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当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他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自然可以使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4.教学评价在于启动与提升人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再是褒贬学生的一种手段
  教育改革中最难的一项就是评价。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评价的价值在于什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评价做为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随意地贬低学生,宣泄心中的愤、怨;有的教师把评价做为刺激学生觉醒、进步的一种手段,以嘲讽的语言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教师以“终结性的评价”给学生做出“不可救药”的结论,使学生丧失了不断进取的信心……在这些教师的心中,更根深蒂固的是纯粹的“知识教学观”,学生掌握了书本、教参上的所有知识,才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这种片面的思想认识目前在许多教师的心中都存在。真正的素质教育,则视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评价应发挥它的整体功能——不只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习惯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评价应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不是因评价而丧失进取的信心,而是扬起前进的风帆;评价应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的起点,不断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评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回归“人本”,越来越讲求“因材施评”。因此,评价的策略应采用“积极的评价”。什么是积极的评价?我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为目的的评价就是积极的评价。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而恰到好处的激励,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憧憬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愿望,不断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我想,改变了我们的评价观念、方法,必然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主体的精神得以弘扬,学习的热情逐步高涨,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提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生活空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与人格,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我们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教学,践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与人格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系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作为主体,依托高校校园空间,以丰富的课外足球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创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呼和浩特市几所高校的校园足球文化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校园足球文化的价值及发展现状,提出推进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途径有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新的形势也给中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新时期中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提高中专学生思想政
基于行政行为的重要地位、依法行政原则、控权论等理论背景,我国传统的行政诉讼确立了"行为审"的基本进路,即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审理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为审"因对行
传接球是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有目的地转移球的方法,是队员之间互相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战术运用的基础。
2010年4月25-26日,由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
2006年1月~2007年2月,我们在祛痰解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据2009年7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消息,网络安全公司“电子安全教育”(E—Safe Education)对3万名英国学生进行的数据监测后发现,英国中小学的电脑系统让10%的有害信息成为“漏网之鱼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成为各个行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从现代图书馆事业中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与视角看,只有通过知识管理,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选择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及二者联合治疗。发现联合组比单药组有更好的血压控制率,逆转左室肥厚和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提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教育不断扩张背景下对质量需求的现实应答。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广西钦州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监控体系进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