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大单品?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nhu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知识属于公众知识,比如品牌的重要性。公众知识浅显易懂,不需要专业训练,仅仅从大众媒体和人际交往中就能够获取这些知识。大众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大量这类知识。如果只看媒体报道或那些经常在媒体上露脸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章,普通公众很容易认为做营销就是做品牌。
  有些知识属于专业知识,公众不感兴趣,媒体不感兴趣,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弄懂。比如,大单品这样的概念,即使是营销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听说过,但真正的专业人士却深知它的重要性。
  统一算得上在大陆众所周知的跨国品牌,而且在统一方便面2000年至2008年连续年的下滑过程中,普通公众的感觉是统一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了。甚至统一管理层也认为销量下滑是因为品牌的原因,于是加强了品牌方面的投入力度,但仍挡不住销量的持续下滑。更令人吃惊的是,从2008年起,统一在品牌方面的投入并没有显著加强,但销量却连续以将近100%的速度增长。
  很少有企业的管理层把类似统一这样的销量增长归因于大单品,因为这样的语言消费者听不懂,说出来也不那么崇高。
  公众听得懂,而且能够显示企业崇高的传播语言是什么呢?品牌、企业文化、高科技等通常并总结为成功的原因。
  其实,是不是这些原因并不重要,重要是观众容易认同,符合传播学的原理,能够给企业脸上贴金。
  
  买品牌还是买产品(一级)
  
  麦肯锡在中国大陆有一个重要的调查:消费者走出卖场时,有30%的人购买的不是进入卖场时希望购买的品牌,1/3的消费者没有购买自己的首选品牌。
  但是,这样的消费者行为调查却与众多的消费者问卷调查的结论相反。问卷调查的结果通常消费者会选择他们喜爱的品牌,特别是首选品牌。
  消费者的这种“言行不一”其实很容易理解。进入卖场前,消费者的需求是抽象的,品牌恰恰是抽象的;进入卖场挑选时,消费者的需求是具体的,而产品恰恰是具体的。
  想到的是品牌,购买的是产品。不购买时,关注的是品牌;购买时,关注的是产品。能否理解这一点,是营销方面的公众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的重要分水岭。
  
  记忆原理与大单品(一级)
  
  一个大卖场的单品数量大约可能超过10万个,那么,普通消费者能够不加思考的记忆是多少个呢?
  我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做过多次调查,记忆力较强的人能够达到50多个,记忆力较差的人只有10多个,多数人能够记忆的单品数是30个左右。
  我还做过另一个调查,发现多数产品销售不佳的原因是因为导购员忘记了推荐,顾客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购买,或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
  试想,大卖场10万个单品只有约30个被不加思考地记忆,也就是说只有万分之三被记住,其余的很难被消费者想起来,其结局当然也很可怜。
  像统一这样的企业,其单品数就远远超过了30个,超过了消费者能够不加思考地记忆的产品之和。而宝洁这类巨无霸的所拥有的单品数量就超过了300个。所以,让消费者记住所有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够让消费者记住的只能是大单品。一个企业,只要有一个大单品能够被消费者记住,就可以取得成功了,比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统一的“老坛酸菜”,双汇的“双汇王中王”,白象的“大骨面”。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也只有2~3个大单品。宝洁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大单品也只有10个,这可能是单个企业大单品的极限。
  
  航母原理与大单品(一级)
  
  营销专家叶茂中给福建晋江一家糖果企业咨询时,发现对方虽然有数千个单品,但没有一个能够叫得响,于是,他从数千个单品中选择了一个,打造成大单品,即后来广为人知的“雅客V9”。围绕这个大单品打造品牌,做营销,很快就脱颖而出。
  只有一群小产品,缺乏大单品,就如同一群小舢舨,成为不了航空母舰。一个航母战斗群,离开了航母,还有战斗力吗?
  企业的产品群,核心应该是大单品。大单品的销量,才是有份量的销量。大单品与小产品群的关系,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单品活跃了,小产品群就跟着活跃了。
  企业需要推广的产品或许很多,但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大单品,然后通过大单品带动小产品群的销售,才是正道。
  因此,开发新市场时,首先要单品突破,然后在单品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丰富。
  
  大单品与品类垄断(一级)
  
  大单品做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大单品拥有者可能会成为品类的垄断者。
  尽管其它方便面企业也有红烧牛肉面,但无疑“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已经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就如同统一垄断了“老坛酸菜”、双汇垄断了“王中王”、王守义垄断了“十三香”一样。
  一旦某个企业打造了大单品,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那么就会令竞争对手左右为难。比如,当“老坛酸菜”成为大单品时,其它方便面企业会很难受:如果跟进,那么就等于大家一起协助统一把“老坛酸菜”这个品类炒起来了;如果置之不理,那么等于坐视对手成功。
  
  大单品与企业成长图谱(一级)
  
  几年前,我与营销专家金焕民老师提出“企业成长图谱”的概念,即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路径。其中一个路径就是:大单品——品牌——大单品群——强大品牌。
  企业的成功需要一块基石,这个基本可以是大单品。当大单品成功时,就可以支撑一个品牌的崛起。如果企业能够同时打造多个大单品,那么就有可能进入强大品牌之列。中国的成名企业,通常都有一个大单品。而世界级的企业则通常拥有大单品群,如宝洁、雀巢、可口可乐。
  一颗参天大树,或许经不住风吹雷劈,但一片大森林,却可以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单品从何而来(一级)
  
  现在流行市场细分,目的是使产品更有针对性。然而,大单品却是反市场细分的,是广谱化产品,有悖于当前的主流营销思维。
  大单品从何而来?江湖流传有这样几个来源:
  一是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的来源,是万人试吃的结果。确实,作为广谱化的产品是要符合大人口味的,万人试吃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有反例,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万人试饮的新可乐却夭折了。
  二是高层的深刻“洞察”。统一在推出“老坛酸菜”时,就遭到营销队伍的集体反对,好在管理层的坚持才得以成功。
  如果说上述两种来源都有点江湖传说的味道,那么,“试错”之后的“试对”却是很有效的第三种来源。
  大单品有时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有的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并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成为大单品,只不过当作普通产品在做推广,推向市场后才发现它的价值,重新当作大单品推广。
  
  局部试验与全面推广(一级)
  
  大单品的推广失败可能是件高风险的事,因为一旦确立为大单品,势必全力以赴,否则,失败就是大概率事件。无论是员工的共同赞同,还是高层的“深刻洞察”都不是确保成功的充分条件。
  如何才能让成功是件大概率事件呢?
  “做试验田”就是一个验证想法的好办法。局部试验可以冒险,全面推广就要追求保险。局部试验可以失败,全面推广不能失败。
  局部试验要达到下列目的:一是能否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二是以局部试验的成功,说服反对者。因为巨大的成功之前,往往会有巨大的争议。化解争议的最佳办法不是说理,而是拿出成功的事实。
  在营销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可怕的反对者,当领导的决策不符合他们的意愿时,他们可能并不在口头上反对,但一群却可以极其地达成一致,以“集体失败”证明领导的决策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局部试验的成功是极佳的说服力。
  
  轰动推广与滚动推广(一级)
  
  定位论专家特劳特说,实施规划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轰动式策略,另一种是滚动式策略。
  大企业通常采取轰动式策略,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在几乎所有目标市场实施规划,进而产生轰动性效果。微软、可口可乐、苹果等无不如此。轰动式策略实施得当还能够节省费用,因为媒体的跟风报道可能强化轰动性。
  如果中小企业没有实施轰动性策略的资源,那么滚动式策略也是确保成功的重要方式。滚动式策略,就是先集中资源做好一个市场,然后采取逐次递进的方式做好第二、第三个市场,如此滚动。
  
  大单品之推广(一级)
  
  打造大单品,造势与推广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兴趣的是造势,比如广告、新闻发布、重大活动、社会争议等。真正形成销量和扎根的是推广,中小企业或许没有资源和能力造势,但推广却是必须做的。
  大单品的推广,有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1:爆发式铺货(二级)
  新品推广,一般会做几轮,每次铺货量不大。推广大单品,可以采取爆发式铺货。一般来说,爆发式铺货的风险较大,可能形成压货。但因为大单品的推广已经有过前期有局部试验,所以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同时,后面还会采取回货手段,不害怕第一轮铺货量过大。
  爆发式铺货有两个好处:一是形成畅销氛围;二是不给对手留下空隙。
  爆发式铺货的临界点是30%的终端覆盖率,只要达到了这个临界点,不用铺货就会形成自然覆盖。
  
  关键点2:回货(二级)
  回货就是帮助客户把前三轮的铺货销售出去,形成“铺货——回货——补货”的良性循环。
  铺货已经是营销界的基本功夫,但会做回货的企业却不多。回货的目的,就是通过上游的协销,增强下游的信心。通过回货,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借口”。
  
  关键点3:终端推广(二级)
  终端推广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企业或营销人员以销售为目标,这是对推广的极大误解。推广不是一般的销售,而是“打开销售的闸门”。
  怎样通过推广打开销售的闸门呢?
  方法就是通过精彩的推广活动让终端老板和消费者“无法忘怀”,从而让大单品进入消费者不加思考记忆的30个大单品之列。
  实现上述办法的措施就是“三次精确有效打击”。三次精确有效打击有两个重点:一是终端选择要有示范和带动效应,从而达到做一个终端推广,带动一片市场;二是高效终端的推广要连续做三次,形成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茅台和五粮液的价格攀升,大量的中低价格区间留给了居于下位的白酒品牌,但到底是谁的机会?又如何破局呢?    伴随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名酒继续延续涨价惯性:今年1-2月,茅台主力产品飞天和五星茅台从1180元上下陡然飙涨至1300多元和1378元,在广州甚至达1500元。  向来跟风动作神速的五粮液也做出反应,其主力产品S2度水晶装和1618零售价从738元迅速飙升至889元和939元。  更为爆炸性
期刊
“产地”是白酒品牌价值最本质的支撑点。因为产地决定了酿酒的环境,决定了酒的风味和品质。而对消费者来说,有产地背书的品牌也更值得信赖。  产地营销最为成功的案例是茅台。茅台酒长期以来都在宣传“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从而造就“茅台酒无法复制”的差异化优势,这也是茅台酒品牌地位如此稳固的核心因素。  那么,白酒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好产地营销呢?    第一步:把产地名变成品牌名(二级)  能持续成
期刊
本刊记者蹲点杂货店一周写回的一线热辣报道。  没有什么产品是无可取代的  “我就跟他们赌这口气!”  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社区小卖店里,老板娘倪大姐跟我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正说道倪大姐最近遇到的一件烦心事儿。说起这个“牛气冲天”的一线饮料品牌,倪大姐这气就不打一处来,最近她准备把这家的冰柜给退了,“反正可口可乐的冰柜也想进我这店呐,我给谁摆不是摆,给谁卖不是卖啊,我非得跟他生这个气?”  原来,是康师傅
期刊
沈阳秋季糖酒会、郑州国际糖酒会相继落幕,尽管众多媒体的报道依然一片“歌舞昇平”、“成交喜人”,但作为参加秋季会的各方,不管是主办方,还是参展商,实际上对秋交会的人气下挫是心知肚明的。  可以找到许多原因来解释人气下滑,我们可以归因为郑州、沈阳几乎同时开展分流了人群,也可以解释为沈阳交通的不便利,甚至我们仍然可以归咎于会外展等老问题等等。  但反问一下,没有这些原因,人气就能好起来么?  事实上,近
期刊
前言    基地市场承载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向外扩张的后方阵地,是前线“作战”补充给养的提供者。一个有价值的基地市场,不仅仅在于能向企业或者经销商提供多少利润,而是让挑战的竞争者不敢轻易“侵犯”。  打造基地市场是一个资源投入大、周期性长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面对竞争对手的阻挠与反击,我们又该如何加强巩固市场防守线?还有,打造基地市场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复制?复
期刊
各种白酒诸侯纷纷视“央视广告”为“宝贵资源”,这也注定了“央视限酒令”对各类白酒企业的强大影响力。    最近央视又出“限酒令”:从2012年1月1日起,央视招标时段的白酒广告中将选定12家实力较强的白酒企业,这12家企业可以在招标时段播出商业广告,而其他白酒企业在招标时段则只能播出形象广告。  “央视限酒令”无疑对白酒企业影响巨大。  在目前的白酒市场格局下,一线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等视央视为品牌
期刊
尤其是快消品企业,更需要经销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管理的专业化是高标准、高效率、优秀团队的保证。    终端渠道的争取和开拓,除了品牌的拉力以外,一线销售业务的素质和专业化也很关键。而粗放式的操作,放羊式的管理,注定了市场不温不火,难以突破。  实践证明,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推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快消品企业,更需要经销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管理的专业化是高标准、高效率、优秀团队的保证。 
期刊
寻找对手的薄弱市场,然后重拳出击,最大程度分散竞争品牌的攻击力度和频次。    在调味品市场上,每个区域市场都有典型的龙头企业,它们依靠强大的渠道覆盖能力、长期的市场培育,使自身品牌在本地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知名调味品品牌一旦进入区域市场,这些地方品牌却又无力反击,生生被挤压到中低市场苟延残喘。  强敌压境,区域调味品品牌如何发起自卫反击战?笔者认为,只有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在战术上战胜对手。
期刊
审视前人创意,创造新品奇迹  一、砸碎创新的枷锁  对于创新来说,有两个障碍很突出:  一个是不去注意“演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区别;  一个是不能提供“试错”与“改错”的空间。  第一个问题,关系到创新资源的投入。  大部分中国食品企业刚刚走上内涵式的技术创新道路,因此很难对创新做一个系统的区分和管理。但我们提醒大家:大面上,必须区分“演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  演进式创新,就是在以
期刊
10月10日,沈阳,第85届全国糖酒会落下帷幕。  无论是190多亿的虚拟成交额,还是参展企业数量和质量、参观经销商数量均表现出持续低迷状况。据不完全了解,此次大部分参展企业基本上颗粒无收,没有招到满意的经销商。  作为“天下第一会”的全国糖酒会,似乎正在步入“碎片化”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