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知识属于公众知识,比如品牌的重要性。公众知识浅显易懂,不需要专业训练,仅仅从大众媒体和人际交往中就能够获取这些知识。大众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大量这类知识。如果只看媒体报道或那些经常在媒体上露脸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章,普通公众很容易认为做营销就是做品牌。
有些知识属于专业知识,公众不感兴趣,媒体不感兴趣,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弄懂。比如,大单品这样的概念,即使是营销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听说过,但真正的专业人士却深知它的重要性。
统一算得上在大陆众所周知的跨国品牌,而且在统一方便面2000年至2008年连续年的下滑过程中,普通公众的感觉是统一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了。甚至统一管理层也认为销量下滑是因为品牌的原因,于是加强了品牌方面的投入力度,但仍挡不住销量的持续下滑。更令人吃惊的是,从2008年起,统一在品牌方面的投入并没有显著加强,但销量却连续以将近100%的速度增长。
很少有企业的管理层把类似统一这样的销量增长归因于大单品,因为这样的语言消费者听不懂,说出来也不那么崇高。
公众听得懂,而且能够显示企业崇高的传播语言是什么呢?品牌、企业文化、高科技等通常并总结为成功的原因。
其实,是不是这些原因并不重要,重要是观众容易认同,符合传播学的原理,能够给企业脸上贴金。
买品牌还是买产品(一级)
麦肯锡在中国大陆有一个重要的调查:消费者走出卖场时,有30%的人购买的不是进入卖场时希望购买的品牌,1/3的消费者没有购买自己的首选品牌。
但是,这样的消费者行为调查却与众多的消费者问卷调查的结论相反。问卷调查的结果通常消费者会选择他们喜爱的品牌,特别是首选品牌。
消费者的这种“言行不一”其实很容易理解。进入卖场前,消费者的需求是抽象的,品牌恰恰是抽象的;进入卖场挑选时,消费者的需求是具体的,而产品恰恰是具体的。
想到的是品牌,购买的是产品。不购买时,关注的是品牌;购买时,关注的是产品。能否理解这一点,是营销方面的公众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的重要分水岭。
记忆原理与大单品(一级)
一个大卖场的单品数量大约可能超过10万个,那么,普通消费者能够不加思考的记忆是多少个呢?
我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做过多次调查,记忆力较强的人能够达到50多个,记忆力较差的人只有10多个,多数人能够记忆的单品数是30个左右。
我还做过另一个调查,发现多数产品销售不佳的原因是因为导购员忘记了推荐,顾客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购买,或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
试想,大卖场10万个单品只有约30个被不加思考地记忆,也就是说只有万分之三被记住,其余的很难被消费者想起来,其结局当然也很可怜。
像统一这样的企业,其单品数就远远超过了30个,超过了消费者能够不加思考地记忆的产品之和。而宝洁这类巨无霸的所拥有的单品数量就超过了300个。所以,让消费者记住所有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够让消费者记住的只能是大单品。一个企业,只要有一个大单品能够被消费者记住,就可以取得成功了,比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统一的“老坛酸菜”,双汇的“双汇王中王”,白象的“大骨面”。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也只有2~3个大单品。宝洁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大单品也只有10个,这可能是单个企业大单品的极限。
航母原理与大单品(一级)
营销专家叶茂中给福建晋江一家糖果企业咨询时,发现对方虽然有数千个单品,但没有一个能够叫得响,于是,他从数千个单品中选择了一个,打造成大单品,即后来广为人知的“雅客V9”。围绕这个大单品打造品牌,做营销,很快就脱颖而出。
只有一群小产品,缺乏大单品,就如同一群小舢舨,成为不了航空母舰。一个航母战斗群,离开了航母,还有战斗力吗?
企业的产品群,核心应该是大单品。大单品的销量,才是有份量的销量。大单品与小产品群的关系,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单品活跃了,小产品群就跟着活跃了。
企业需要推广的产品或许很多,但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大单品,然后通过大单品带动小产品群的销售,才是正道。
因此,开发新市场时,首先要单品突破,然后在单品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丰富。
大单品与品类垄断(一级)
大单品做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大单品拥有者可能会成为品类的垄断者。
尽管其它方便面企业也有红烧牛肉面,但无疑“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已经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就如同统一垄断了“老坛酸菜”、双汇垄断了“王中王”、王守义垄断了“十三香”一样。
一旦某个企业打造了大单品,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那么就会令竞争对手左右为难。比如,当“老坛酸菜”成为大单品时,其它方便面企业会很难受:如果跟进,那么就等于大家一起协助统一把“老坛酸菜”这个品类炒起来了;如果置之不理,那么等于坐视对手成功。
大单品与企业成长图谱(一级)
几年前,我与营销专家金焕民老师提出“企业成长图谱”的概念,即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路径。其中一个路径就是:大单品——品牌——大单品群——强大品牌。
企业的成功需要一块基石,这个基本可以是大单品。当大单品成功时,就可以支撑一个品牌的崛起。如果企业能够同时打造多个大单品,那么就有可能进入强大品牌之列。中国的成名企业,通常都有一个大单品。而世界级的企业则通常拥有大单品群,如宝洁、雀巢、可口可乐。
一颗参天大树,或许经不住风吹雷劈,但一片大森林,却可以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单品从何而来(一级)
现在流行市场细分,目的是使产品更有针对性。然而,大单品却是反市场细分的,是广谱化产品,有悖于当前的主流营销思维。
大单品从何而来?江湖流传有这样几个来源:
一是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的来源,是万人试吃的结果。确实,作为广谱化的产品是要符合大人口味的,万人试吃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有反例,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万人试饮的新可乐却夭折了。
二是高层的深刻“洞察”。统一在推出“老坛酸菜”时,就遭到营销队伍的集体反对,好在管理层的坚持才得以成功。
如果说上述两种来源都有点江湖传说的味道,那么,“试错”之后的“试对”却是很有效的第三种来源。
大单品有时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有的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并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成为大单品,只不过当作普通产品在做推广,推向市场后才发现它的价值,重新当作大单品推广。
局部试验与全面推广(一级)
大单品的推广失败可能是件高风险的事,因为一旦确立为大单品,势必全力以赴,否则,失败就是大概率事件。无论是员工的共同赞同,还是高层的“深刻洞察”都不是确保成功的充分条件。
如何才能让成功是件大概率事件呢?
“做试验田”就是一个验证想法的好办法。局部试验可以冒险,全面推广就要追求保险。局部试验可以失败,全面推广不能失败。
局部试验要达到下列目的:一是能否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二是以局部试验的成功,说服反对者。因为巨大的成功之前,往往会有巨大的争议。化解争议的最佳办法不是说理,而是拿出成功的事实。
在营销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可怕的反对者,当领导的决策不符合他们的意愿时,他们可能并不在口头上反对,但一群却可以极其地达成一致,以“集体失败”证明领导的决策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局部试验的成功是极佳的说服力。
轰动推广与滚动推广(一级)
定位论专家特劳特说,实施规划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轰动式策略,另一种是滚动式策略。
大企业通常采取轰动式策略,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在几乎所有目标市场实施规划,进而产生轰动性效果。微软、可口可乐、苹果等无不如此。轰动式策略实施得当还能够节省费用,因为媒体的跟风报道可能强化轰动性。
如果中小企业没有实施轰动性策略的资源,那么滚动式策略也是确保成功的重要方式。滚动式策略,就是先集中资源做好一个市场,然后采取逐次递进的方式做好第二、第三个市场,如此滚动。
大单品之推广(一级)
打造大单品,造势与推广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兴趣的是造势,比如广告、新闻发布、重大活动、社会争议等。真正形成销量和扎根的是推广,中小企业或许没有资源和能力造势,但推广却是必须做的。
大单品的推广,有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1:爆发式铺货(二级)
新品推广,一般会做几轮,每次铺货量不大。推广大单品,可以采取爆发式铺货。一般来说,爆发式铺货的风险较大,可能形成压货。但因为大单品的推广已经有过前期有局部试验,所以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同时,后面还会采取回货手段,不害怕第一轮铺货量过大。
爆发式铺货有两个好处:一是形成畅销氛围;二是不给对手留下空隙。
爆发式铺货的临界点是30%的终端覆盖率,只要达到了这个临界点,不用铺货就会形成自然覆盖。
关键点2:回货(二级)
回货就是帮助客户把前三轮的铺货销售出去,形成“铺货——回货——补货”的良性循环。
铺货已经是营销界的基本功夫,但会做回货的企业却不多。回货的目的,就是通过上游的协销,增强下游的信心。通过回货,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借口”。
关键点3:终端推广(二级)
终端推广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企业或营销人员以销售为目标,这是对推广的极大误解。推广不是一般的销售,而是“打开销售的闸门”。
怎样通过推广打开销售的闸门呢?
方法就是通过精彩的推广活动让终端老板和消费者“无法忘怀”,从而让大单品进入消费者不加思考记忆的30个大单品之列。
实现上述办法的措施就是“三次精确有效打击”。三次精确有效打击有两个重点:一是终端选择要有示范和带动效应,从而达到做一个终端推广,带动一片市场;二是高效终端的推广要连续做三次,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知识属于专业知识,公众不感兴趣,媒体不感兴趣,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弄懂。比如,大单品这样的概念,即使是营销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听说过,但真正的专业人士却深知它的重要性。
统一算得上在大陆众所周知的跨国品牌,而且在统一方便面2000年至2008年连续年的下滑过程中,普通公众的感觉是统一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了。甚至统一管理层也认为销量下滑是因为品牌的原因,于是加强了品牌方面的投入力度,但仍挡不住销量的持续下滑。更令人吃惊的是,从2008年起,统一在品牌方面的投入并没有显著加强,但销量却连续以将近100%的速度增长。
很少有企业的管理层把类似统一这样的销量增长归因于大单品,因为这样的语言消费者听不懂,说出来也不那么崇高。
公众听得懂,而且能够显示企业崇高的传播语言是什么呢?品牌、企业文化、高科技等通常并总结为成功的原因。
其实,是不是这些原因并不重要,重要是观众容易认同,符合传播学的原理,能够给企业脸上贴金。
买品牌还是买产品(一级)
麦肯锡在中国大陆有一个重要的调查:消费者走出卖场时,有30%的人购买的不是进入卖场时希望购买的品牌,1/3的消费者没有购买自己的首选品牌。
但是,这样的消费者行为调查却与众多的消费者问卷调查的结论相反。问卷调查的结果通常消费者会选择他们喜爱的品牌,特别是首选品牌。
消费者的这种“言行不一”其实很容易理解。进入卖场前,消费者的需求是抽象的,品牌恰恰是抽象的;进入卖场挑选时,消费者的需求是具体的,而产品恰恰是具体的。
想到的是品牌,购买的是产品。不购买时,关注的是品牌;购买时,关注的是产品。能否理解这一点,是营销方面的公众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的重要分水岭。
记忆原理与大单品(一级)
一个大卖场的单品数量大约可能超过10万个,那么,普通消费者能够不加思考的记忆是多少个呢?
我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做过多次调查,记忆力较强的人能够达到50多个,记忆力较差的人只有10多个,多数人能够记忆的单品数是30个左右。
我还做过另一个调查,发现多数产品销售不佳的原因是因为导购员忘记了推荐,顾客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购买,或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
试想,大卖场10万个单品只有约30个被不加思考地记忆,也就是说只有万分之三被记住,其余的很难被消费者想起来,其结局当然也很可怜。
像统一这样的企业,其单品数就远远超过了30个,超过了消费者能够不加思考地记忆的产品之和。而宝洁这类巨无霸的所拥有的单品数量就超过了300个。所以,让消费者记住所有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够让消费者记住的只能是大单品。一个企业,只要有一个大单品能够被消费者记住,就可以取得成功了,比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统一的“老坛酸菜”,双汇的“双汇王中王”,白象的“大骨面”。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也只有2~3个大单品。宝洁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大单品也只有10个,这可能是单个企业大单品的极限。
航母原理与大单品(一级)
营销专家叶茂中给福建晋江一家糖果企业咨询时,发现对方虽然有数千个单品,但没有一个能够叫得响,于是,他从数千个单品中选择了一个,打造成大单品,即后来广为人知的“雅客V9”。围绕这个大单品打造品牌,做营销,很快就脱颖而出。
只有一群小产品,缺乏大单品,就如同一群小舢舨,成为不了航空母舰。一个航母战斗群,离开了航母,还有战斗力吗?
企业的产品群,核心应该是大单品。大单品的销量,才是有份量的销量。大单品与小产品群的关系,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单品活跃了,小产品群就跟着活跃了。
企业需要推广的产品或许很多,但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大单品,然后通过大单品带动小产品群的销售,才是正道。
因此,开发新市场时,首先要单品突破,然后在单品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丰富。
大单品与品类垄断(一级)
大单品做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大单品拥有者可能会成为品类的垄断者。
尽管其它方便面企业也有红烧牛肉面,但无疑“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已经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就如同统一垄断了“老坛酸菜”、双汇垄断了“王中王”、王守义垄断了“十三香”一样。
一旦某个企业打造了大单品,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那么就会令竞争对手左右为难。比如,当“老坛酸菜”成为大单品时,其它方便面企业会很难受:如果跟进,那么就等于大家一起协助统一把“老坛酸菜”这个品类炒起来了;如果置之不理,那么等于坐视对手成功。
大单品与企业成长图谱(一级)
几年前,我与营销专家金焕民老师提出“企业成长图谱”的概念,即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路径。其中一个路径就是:大单品——品牌——大单品群——强大品牌。
企业的成功需要一块基石,这个基本可以是大单品。当大单品成功时,就可以支撑一个品牌的崛起。如果企业能够同时打造多个大单品,那么就有可能进入强大品牌之列。中国的成名企业,通常都有一个大单品。而世界级的企业则通常拥有大单品群,如宝洁、雀巢、可口可乐。
一颗参天大树,或许经不住风吹雷劈,但一片大森林,却可以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单品从何而来(一级)
现在流行市场细分,目的是使产品更有针对性。然而,大单品却是反市场细分的,是广谱化产品,有悖于当前的主流营销思维。
大单品从何而来?江湖流传有这样几个来源:
一是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的来源,是万人试吃的结果。确实,作为广谱化的产品是要符合大人口味的,万人试吃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有反例,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万人试饮的新可乐却夭折了。
二是高层的深刻“洞察”。统一在推出“老坛酸菜”时,就遭到营销队伍的集体反对,好在管理层的坚持才得以成功。
如果说上述两种来源都有点江湖传说的味道,那么,“试错”之后的“试对”却是很有效的第三种来源。
大单品有时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有的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并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成为大单品,只不过当作普通产品在做推广,推向市场后才发现它的价值,重新当作大单品推广。
局部试验与全面推广(一级)
大单品的推广失败可能是件高风险的事,因为一旦确立为大单品,势必全力以赴,否则,失败就是大概率事件。无论是员工的共同赞同,还是高层的“深刻洞察”都不是确保成功的充分条件。
如何才能让成功是件大概率事件呢?
“做试验田”就是一个验证想法的好办法。局部试验可以冒险,全面推广就要追求保险。局部试验可以失败,全面推广不能失败。
局部试验要达到下列目的:一是能否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二是以局部试验的成功,说服反对者。因为巨大的成功之前,往往会有巨大的争议。化解争议的最佳办法不是说理,而是拿出成功的事实。
在营销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可怕的反对者,当领导的决策不符合他们的意愿时,他们可能并不在口头上反对,但一群却可以极其地达成一致,以“集体失败”证明领导的决策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局部试验的成功是极佳的说服力。
轰动推广与滚动推广(一级)
定位论专家特劳特说,实施规划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轰动式策略,另一种是滚动式策略。
大企业通常采取轰动式策略,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在几乎所有目标市场实施规划,进而产生轰动性效果。微软、可口可乐、苹果等无不如此。轰动式策略实施得当还能够节省费用,因为媒体的跟风报道可能强化轰动性。
如果中小企业没有实施轰动性策略的资源,那么滚动式策略也是确保成功的重要方式。滚动式策略,就是先集中资源做好一个市场,然后采取逐次递进的方式做好第二、第三个市场,如此滚动。
大单品之推广(一级)
打造大单品,造势与推广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兴趣的是造势,比如广告、新闻发布、重大活动、社会争议等。真正形成销量和扎根的是推广,中小企业或许没有资源和能力造势,但推广却是必须做的。
大单品的推广,有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1:爆发式铺货(二级)
新品推广,一般会做几轮,每次铺货量不大。推广大单品,可以采取爆发式铺货。一般来说,爆发式铺货的风险较大,可能形成压货。但因为大单品的推广已经有过前期有局部试验,所以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同时,后面还会采取回货手段,不害怕第一轮铺货量过大。
爆发式铺货有两个好处:一是形成畅销氛围;二是不给对手留下空隙。
爆发式铺货的临界点是30%的终端覆盖率,只要达到了这个临界点,不用铺货就会形成自然覆盖。
关键点2:回货(二级)
回货就是帮助客户把前三轮的铺货销售出去,形成“铺货——回货——补货”的良性循环。
铺货已经是营销界的基本功夫,但会做回货的企业却不多。回货的目的,就是通过上游的协销,增强下游的信心。通过回货,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借口”。
关键点3:终端推广(二级)
终端推广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企业或营销人员以销售为目标,这是对推广的极大误解。推广不是一般的销售,而是“打开销售的闸门”。
怎样通过推广打开销售的闸门呢?
方法就是通过精彩的推广活动让终端老板和消费者“无法忘怀”,从而让大单品进入消费者不加思考记忆的30个大单品之列。
实现上述办法的措施就是“三次精确有效打击”。三次精确有效打击有两个重点:一是终端选择要有示范和带动效应,从而达到做一个终端推广,带动一片市场;二是高效终端的推广要连续做三次,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