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既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又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分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每组4~6人。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尽力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个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具体做法是:组织班委会调查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性格有活泼开朗的,有沉默寡言的,有语言表达能力好的,也有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这样划分的小组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并且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提供了条件。在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各小组长的选拔和任用是至关重要的,尽可能选择那些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可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项工作是缺一不可的。
二、把握分组讨论的时机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小组讨论学习不是让学生自由散漫地进行讨论,而是要选择好时机,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讨论。通常在下面几种情况下组织学生讨论。
1.出现难点,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当教材中出现难点而使学生的思维受阻,或者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不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机会。例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此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则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则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我没有把这道题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能够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因素,从而对圆面积公式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当某个问题有多种思维或解法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个时候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小文看一本课外书,4天看了全书总页数的2/3,照这样计算,他看完这本书还要多少天?
方法①:先求出每天读全书的几分之几,再除全书总页数“1”,即得读全书要用天数。最后减去已用的4天,即得还要用的天数。
1÷(2/3÷4)-4= 2(天)
方法②:因为“读书量÷天数=每天读书量”,每天读书量一定,所以读书量和读书的天数成正比例,由此列比例式解题。设读全书还要用x天。
(1-2/3)∶x = 2/3∶4 x=2(天)
方法③:用倍比解法,把全书总页数看做“1”,先求出“1”里面包含几个2/3,那么读全书也就需要几个4天,由此求出读全书要用的天数,再求还要多少天。
4×(1÷2/3)-4=2(天)
方法④:把2/3转化为2∶3,那么全书总页数可平均分成3份,已读了2份,还剩下1份没有读,由此可求读每份书用多少天,即还要多少天。
4÷2×(3-2)=2(天)
方法⑤:把读全书要用天数看做单位“1”,那么4天是读全书要用天数的2/3,由此可求出读全书用多少天,再求还要多少天。
4÷2/3=6(天) 6-4=2(天)
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在讨论中更加明晰,创新思维在讨论中得到了发展。
三、学生独立学习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过场,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把想法记下来,然后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再到全班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分析为什么“4+3=7”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请看下面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组长:“为什么4+3会等于7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约一分钟后,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A:“因为7在4后面三个,所以4再加上3等于7。”“对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B说:“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原来有4根小棒,又添了3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4+3=7”。C又补充说:“因为4和3合成7,所以4+3等于7呀!”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个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四、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动力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不能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不等待,不观望,而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我无意间放在讲台上的那个药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药盒,原来它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让学生运用观察、触摸、比较等方式,最后再举起那个药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方式。只要教师掌握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技巧,设计好合作交流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中的协调点拨作用,就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责编 陈剑平)
一、合理分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每组4~6人。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尽力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个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具体做法是:组织班委会调查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性格有活泼开朗的,有沉默寡言的,有语言表达能力好的,也有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这样划分的小组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并且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提供了条件。在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各小组长的选拔和任用是至关重要的,尽可能选择那些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可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项工作是缺一不可的。
二、把握分组讨论的时机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小组讨论学习不是让学生自由散漫地进行讨论,而是要选择好时机,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讨论。通常在下面几种情况下组织学生讨论。
1.出现难点,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当教材中出现难点而使学生的思维受阻,或者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不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机会。例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此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则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则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我没有把这道题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能够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因素,从而对圆面积公式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当某个问题有多种思维或解法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个时候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小文看一本课外书,4天看了全书总页数的2/3,照这样计算,他看完这本书还要多少天?
方法①:先求出每天读全书的几分之几,再除全书总页数“1”,即得读全书要用天数。最后减去已用的4天,即得还要用的天数。
1÷(2/3÷4)-4= 2(天)
方法②:因为“读书量÷天数=每天读书量”,每天读书量一定,所以读书量和读书的天数成正比例,由此列比例式解题。设读全书还要用x天。
(1-2/3)∶x = 2/3∶4 x=2(天)
方法③:用倍比解法,把全书总页数看做“1”,先求出“1”里面包含几个2/3,那么读全书也就需要几个4天,由此求出读全书要用的天数,再求还要多少天。
4×(1÷2/3)-4=2(天)
方法④:把2/3转化为2∶3,那么全书总页数可平均分成3份,已读了2份,还剩下1份没有读,由此可求读每份书用多少天,即还要多少天。
4÷2×(3-2)=2(天)
方法⑤:把读全书要用天数看做单位“1”,那么4天是读全书要用天数的2/3,由此可求出读全书用多少天,再求还要多少天。
4÷2/3=6(天) 6-4=2(天)
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在讨论中更加明晰,创新思维在讨论中得到了发展。
三、学生独立学习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过场,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把想法记下来,然后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再到全班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分析为什么“4+3=7”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请看下面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组长:“为什么4+3会等于7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约一分钟后,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A:“因为7在4后面三个,所以4再加上3等于7。”“对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B说:“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原来有4根小棒,又添了3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4+3=7”。C又补充说:“因为4和3合成7,所以4+3等于7呀!”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个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四、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动力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不能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不等待,不观望,而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我无意间放在讲台上的那个药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药盒,原来它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让学生运用观察、触摸、比较等方式,最后再举起那个药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方式。只要教师掌握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技巧,设计好合作交流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中的协调点拨作用,就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