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汶川地震的公路震害资料,选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参数,选用双参数对数正态分布作为易损性函数,将线性结构的公路离散为每1 km一处的工点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公路结构易损性曲线,再结合公路结构发生某一种破坏状态时的损失比,建立了公路的平均损失率模型。结果表明:在轻微破坏状态下,边坡的易损性大于支挡结构与路基;在毁坏情况下,边坡的易损性则略小于支挡结构与路基;公路整体的易损性比边坡、支挡结构、路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汶川地震的公路震害资料,选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参数,选用双参数对数正态分布作为易损性函数,将线性结构的公路离散为每1 km一处的工点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公路结构易损性曲线,再结合公路结构发生某一种破坏状态时的损失比,建立了公路的平均损失率模型。结果表明:在轻微破坏状态下,边坡的易损性大于支挡结构与路基;在毁坏情况下,边坡的易损性则略小于支挡结构与路基;公路整体的易损性比边坡、支挡结构、路基都要大,公路平均损失率在PGA0.1 g时,随着PGA的增加开始快速增长。
其他文献
在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过程中,构建效能可评价、符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的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以地震活动频发、地质结构复杂的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相对强度模型、力矩比模型和简单平滑模型等3种地震概率预测模型,利用1970—2019年华北地区3.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10 a为异常学习时段,以1 a为步长,分别开展1 a、3 a和5 a尺度下5.0级以上地震的回溯性滑动预测研究。通过Molchan图表法
依据北京市地震局1996年以来的原始会商资料,以北京及周边地区1996年以来发生的8次中等地震为例,针对震前异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回溯性研究,追溯相关异常指标的形成过程和预测实效。通过震例研究和预测效能评估,提取近南北向小震条带等多项适用于北京地区的异常指标,为建立北京地区中等地震预测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中等地震异常指标和预测指标的形成过程为:在日常震情跟踪中发现异常——经过初步震例研究提出异常指
鄂中盆地地处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内部,但近年来陆续有中等强度地震发生,其孕震机理和发震构造备受关注。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和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方法,研究了鄂中盆地远安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远安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构造变形强烈,运动方式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尽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逐渐减弱,但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能力。应重视扬子克拉通内部NW或NNW向断裂作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其潜在地
断裂带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认识断裂活动性质和变形行为的关键,而断层泥作为断裂带核部的重要物质,不仅影响断裂带强度,而且控制断裂的滑移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泥进行宏观与显微构造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矿物自动化定量分析(TIMA)和薄片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μXRF)等多种分析,探讨了其所蕴含的
断裂带中的方解石脉作为流体的直接记录,保存了丰富的断层活动信息。亚东裂谷是藏南地区南北向裂谷系中一条具有区域规模的大型裂谷,自北向南分别为热隆、涅如堆以及帕里次级裂谷。本文在涅如堆地堑南、北部和帕里地堑北部裂谷断层选取三个采样点,对沿断层发育的方解石脉进行研究,揭示了脉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流体来源以及古地震发生时间。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方解石脉主要具有块状和拉长块状结构,分别代表了同震快速沉淀以及震
基于四川长宁地区平均点距为2 km的952个地磁总强度测量数据,经过日变化改正、主磁场剥离以及曲面样条插值等数据处理,得到长宁背斜附近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结果表明:岩石圈磁场总强度范围为-400~200 nT,中值约为-4.4 nT,90%的数据位于(-4.4±32)nT。长宁背斜内部对应岩石圈正值区域,背斜边界对应负值区。边界区域内最显著的负值区域位于长宁背斜的西北端,背斜东北侧以正值区域为主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都兰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显著异常变化。通过分析都兰地电场年变形态,长、短极距比值及经相关距平去除年变后时序图,并与2019年夏河M_S5.7地震的震前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2020年7月原始地电场观测曲线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年变变化,且长、短极距6个测道同步变化,主要表现为年变减小,达到最低点后转折加速上升,其中以北南测道变化最为显
断裂带的变形行为和断层滑移机制是目前地震研究关注的热点,断裂带岩石特征、内部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是确定断层蠕滑或粘滑行为以及断层滑移机制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地表出露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粒度统计、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薄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鲜水河断裂带岩石特征、结构构造、物性、矿物成分及化学元素分布开展了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雅拉河断裂带内的糜棱岩,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的显微构造分析、粒度统计、石英组构和Ti含量测试,确定石英递进变形过程中差应力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变形温度,构建鲜水河断裂带康
为研究构造复杂的关东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动衰减特性,根据地震震源机制解和Slab1.0模型,依据前人提出的日本地区地震构造类型划分方法给出所研究地震的构造类型,并依据地震构造类型及空间分布划分了3个研究区域。利用单步非参数化广义谱反演方法分析了3个区域的地震动衰减特性。结果表明:区域Ⅰ中发生于陆地的浅地壳地震的地震动路径衰减较弱,远距离处近似不出现路径衰减,频率相关的非弹性衰减较弱,品质因子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