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让鞋子成为足病的摇篮
鞋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人拥有几双鞋已是普遍现象。鞋子买多了,自然会积累一定的选购经验,但不可否认,除价格、式样以外,大多数人对鞋子的“底细”不甚了了。
虽然鞋子属于衣饰的范畴,但其最根本的功能是在方便人们行走的前提下保护足部。这种保护不仅让足部免受外伤,而且要减轻由于直立行走的负重而可能导致的足部损伤。为此,在选鞋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双足。
人的足部有很多骨头、肌肉、韧带和筋膜,这些结构构成正常足的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如图1所示,A点是跟骨底部,B点是第一跖骨头,C点是第五跖骨头,这三个点是行走与站立时足底与地面的接触点,也即负重点。足弓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加足部的弹性,在行走过程中吸收震荡,是维持正常健康步态的重要结构,也是判断鞋底优劣的依据。
为了适应足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要改变选鞋时,只是注重鞋面的优劣,而忽视了鞋底的习惯。其实,鞋底的重要性远超过鞋面。好的鞋底应该如图2所示:鞋头部微翘,到达足部负重的D点时,鞋底部的曲线应“落地”与之吻合,而且这部分的鞋底内衬要用柔软材料制成,以缓冲重力对足的损害。E点是足弓处,鞋底部要凸起,与足弓的凹陷相合,用以减轻足部的疲劳。F点是足跟开始处,鞋底的曲线要平缓,到达G点的跟骨后缘时要略上翘,此处的鞋底内衬也要用柔软材料制成。总之,整个鞋底的曲线必须与足部的形状相吻合。
在足的外形方面,最明显的就是足的大小。可以用两个指标来测量,即足长和足围,如图3所示。足长是指足跟后缘至最长趾前缘的长度,足围是指以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组成的足部的周径。在此基础上制定标准鞋的规格,并以“码”来计算。每增加一码,鞋的长度增加5毫米,足围增加6毫米。足型是足外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足型可以分为三种,如图4所示,即斜足(埃及型)、尖足(希腊型)和方足(罗马型),不同的足型对鞋的头部有不同的要求。
可见,鞋子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人们确实很少知道鞋子还有如此多的科技含量。在骨科门诊,凡是因足病前来就诊的,绝大多数与鞋子长期穿着不当有关。其中,最多见的是拇外翻,多发生于女性,与经常穿高跟鞋密切相关。
拇外翻与穿高跟鞋有关。高跟鞋可使跖骨头的负重点发生位移,第一、第五跖趾关节始终处于半脱位状态。这些改变大大增加了足部各个骨性结构和肌肉、韧带、关节囊等非骨性结构的负担,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各种足病。第一趾骨外翻超过16°时即为拇外翻(图5),是最多见的足病。拇外翻时可以发生多种畸形情况。首先是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出现骨赘,称为拇囊炎,其次是拇趾极度外翻,另外还有叠趾、足底胼胝等畸形。除此之外,拇外翻时还常伴有足弓塌陷、前足增宽,所有这些畸形都会导致程度不等的行走不适。
足趾畸形和鸡眼,是因鞋子的前仓过小、过尖所致。如果方足和斜足的人经常穿尖头皮鞋(图6),就会导致形态各异的足趾畸形(图7),如捶状趾、槌状趾、爪形趾等,严重影响行走。太小太紧的鞋会对足部造成慢性压迫,使趾甲内陷,产生甲下血肿甚至甲沟炎。如果斜足的人选圆头鞋,则会因为前仓太大而导致关节劳损。
足跟痛,多发生于老年人。足跟痛是因跟跖筋膜炎引起,如鞋底太硬或太软,缺少弹性,或穿变形的旧鞋等,使足底肌肉易于疲劳,足跟脂肪垫易于萎缩,使吸收震荡的能力下降,导致纵弓塌陷。多走路足跟就会痛。
此外,前半足平足也较常见,是因横弓塌陷所致,是由于鞋底形状没有与足弓相吻合所致。典型表现是前半足的第二三趾沿线部位有老茧。
由上可见,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双足,掌握科学选鞋的原则,才可以避免足病。为了健康,请在选鞋上多花些心思吧!
特殊的人群的选鞋要则
有一些特殊的人群,因为生理、病理或工作上的原因,导致足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选鞋上更需要有针对性。
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下肢血液回流不畅,站立位时足部常有水肿,平卧后水肿会缓解。因此,孕妇的双足在一天中变化很大。
选鞋要点:
1. 鞋子宜松不宜紧。
2.忌穿高跟鞋,以免站立不稳而跌跤。
3.选择可调式搭襻的式样。图1所示为室内穿着的拖鞋,与普通拖鞋有所不同。其一:搭襻的长度是可调的,孕妇可根据一天中足围的不同而调节成合脚的大小。其二:第二条搭襻比较靠后,不会有不跟脚的感觉。
4.选择前仓较短、足背外露较多的式样(图2),以适应足围在一天中的变化。鞋舌前面有一松紧带,不仅方便穿着,还可确保与脚的紧密性,不致因足部的变化而过松过紧。
5.鞋底为略带坡跟的平底,以增加行走的舒适性。
标准的鞋子应符合以下条件
1.鞋底内衬在足心部应略突出,与纵弓相匹配。
2.鞋底应有一定的硬度、韧性和弹性,能防滑,从侧面边缘加压时不弯曲。
3.行走时鞋底没有异物感及地面的凹凸感。
4.鞋跟不应高于3厘米。
5.较长时间穿着后鞋型不变。
6.鞋面皮革弯曲要适应足背的曲度。
7.足趾前应留有10~15毫米的空隙,后帮与足跟间应留有5~7毫米的间隙。
8.活动足趾、足背时,没有很大的压力。
9.鞋帮的高度不应压迫内、外踝。
10.鞋帮材料比较柔软,弯曲时足部不感到压迫。
11.穿鞋比较方便,行走时足跟不会从鞋内脱出。
12. 鞋的重量较轻。
13. 行走后足部不感到疲劳。
老年人:老年人存在程度不同的血流不畅,一天中脚的大小也会有所变化,但变化没有孕妇那样大。此外,老年人足部多有劳损,平衡功能也大不如前,选鞋时更应注重舒适性和安全性。
选鞋要点:
1. 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
2. 鞋帮应柔软,鞋子较轻。
3. 鞋面有良好的弯曲性能,后帮应略高。
4.前仓较宽,足趾与鞋的前缘应有15~20毫米的间距(图3)。
5.鞋底内垫应呈舟状。鞋底的前仓应略为上翘,高度为10~15毫米。鞋底不宜太厚,一般在5毫米以内。
6.避免穿已经破损或走形的鞋子,以免加重原有足病或足部疲劳,导致踝关节受损。
7.忌穿前仓狭窄的鞋子。
8.不宜选择懒汉鞋和不带扣的鞋子,这类鞋子一般较紧,难以适应日间逐渐明显的足部肿胀。
9.手部失去灵活性而无法系鞋带的老年人,可选择鞋口有松紧带的鞋子(图3)。还应当购置鞋拔(有各种加长的),使老年人不用弯腰即可拔上鞋跟。
10.有足部痛性损伤的老人,最好定制鞋子,以特制的聚乙烯泡沫鞋塞塑形,可以减轻疼痛,避免损伤加重。
11.有跟骨骨刺的老年人,可配用足跟部有空洞的鞋垫(图4),使骨刺周围的压力减轻,缓解疼痛。
经常走动者:如护士、营业员、酒店侍者等,在工作时需不停地走动,这些人应配备特别处理的工作鞋。
选鞋要点:
1. 应选择有系带的鞋子,凉鞋的前面可以调节松紧,使鞋子始终十分跟脚。
2. 鞋底要富有弹性,才能吸收快速行走时的频繁震荡。
3. 鞋底应制成舟状,以适合足底的形状,并在鞋跟部适当加高,使重心略为前移,这样快速行走时更加省力(图5)。
少年儿童:少儿生长发育快,活动频繁,跑跳动作多,对鞋子有很高的要求。
选鞋要点:
1.尽量不要买比脚大一号的鞋子,因为过大的鞋子不跟脚,孩子在频繁的跑跳时会增加踝部损伤的机会。冬天穿鞋可稍大些,以满足加穿双层厚袜子之需,夏天的鞋子则绝对不宜过大。
2.鞋子的前仓略呈扇形展开,以充分适应快速变向跑动中足趾在前仓中的扭动和滑移。
3.足趾尖端距鞋的前缘应有15~20毫米的空距,以免磨擦足趾导致鸡眼。
4.必须使用长的鞋带,并有很长的鞋舌,使整个足背与鞋始终保持着紧状态,保证踝部稳定,不易损伤。
5. 鞋帮要高于踝关节水平,鞋帮上缘和鞋舌接触足背的一面都应衬以柔软的材料和耐磨的面料。
6.鞋底既要有相当的硬度,以防足底被路面硬物硌伤,又要有良好的弹性,两者缺一不可。整个鞋底如舟状,中间部分应与地面平行接触,足跟和足尖部分则稍稍翘起。鞋底的内面亦应制成舟状,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足弓的发育(图6)。图7是世界著名童鞋品牌Buster Brown的式样,表明了童鞋制作的一些共同要求。
7. 婴幼儿处于学步阶段,要求基本相同,但鞋底要更柔软。随着年龄增长,鞋子的选材逐渐由柔软向结实转变。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高血糖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广泛。在足部,由于小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壁的通透功能失调,造成周围组织营养不良和易于水肿;又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的存在,可导致足部皮肤的神经营养不良。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肤既易于破损,又不易愈合,一旦破损常经久不愈,严重的可发展为前半足坏疽甚至全足坏疽。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一些通常的注意事项外,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也是至关重要的。
选鞋要点:
1.合脚:穿着无压迫感,鞋帮要软,前仓要宽,足趾活动不受限制,各个骨性突起部位都有柔软的材料保护,鞋面透气性良好(图8)。
2. 不可选高跟鞋。
3. 不可选平底鞋(无跟鞋)。
4. 不可选修补过的鞋,因为修补处最易于磨损皮肤。
5. 不可使用鞋垫。
6. 尽量避免在沙地或不平整的地上行走。
7. 不可赤足。
8.新鞋最易磨脚,初穿时不可全天穿着,可采用每天仅穿数小时,然后逐日延长的办法,至无丝毫不适感后才可全天穿用。
9.至少准备两双相同的鞋子,每日更换,以保持鞋仓干燥,有时可使用专用的鞋仓干燥剂。
拇外翻患者:拇外翻是极其常见的足部疾病,女性尤其多见。拇外翻导致足部严重畸形,对鞋子的要求更为特殊。
选鞋要点:
1.前仓宽松,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使畸形的跖趾关节能自由移动。
2.不可选高跟鞋和尖头鞋,以免病损进一步发展。
3.最好选择脱卸式鞋面(图9),以免畸形足与鞋子、鞋帮磨擦。
4. 骨关节突出的部位应以柔软的材料衬垫。
5. 最好定制矫形鞋垫。
矫形鞋垫的使用
国际知名品牌的鞋底一般都已包含鞋垫的设计,此类鞋子穿着时是不需要用鞋垫的。目前许多国产的鞋底尚未做到这一点,因此消费者应该使用鞋垫,以使鞋子与足底的生理曲度相吻合。标准的鞋垫设计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以柔软、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并在内侧纵弓处加厚,呈舟状使其整个与足底相匹配。
一些非正常的足,如扁平足、内翻足、外翻足、高弓足、拇外翻以及O型腿等,就需要加用矫形足垫。由于足的大小、病变程度不同,而且常伴有多种畸形,因此,矫形鞋垫一般都需定制。国内一般由专营矫形器、支具、假肢的公司提供这类产品。
足部的许多畸形都可表现为足弓塌陷,如扁平足时,不仅有两个纵弓的塌陷,通常还存在横弓的塌陷。在足跟内翻或外翻时,负重力线在踝关节处产生一个转向,在应力交界的地方,就容易产生疼痛,久而久之,就会过早地出现踝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而穿着的鞋子通常会出现变形(图10)。
对于这些畸形,外科手术有时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使用矫形鞋垫常能使情况得到改善。扁平足着重于内侧纵弓的垫高,而跟骨内翻时则着重于将足跟内侧垫高。图11是鞋垫实际使用的效果图。在定制和使用恰当的鞋垫后,难看的O型腿消失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美容,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晚年时下肢关节疾病的发生率。这组图片是在国外的专业鞋店内拍摄的。
国外鞋业一瞥
在国内,消费者买鞋时考虑的因素不外乎鞋子的种类、品牌、款式、尺码、价格等,营业员能够提供的建议则不外是“这双不错,那双也很好”,或者“这双很实惠”,“那种款式最近很流行”,然后是几分钟的试穿,再决定是否成交。至于你最后买回去的鞋子是否舒适,是否合乎健康的标准,就只有足下知道了。总而言之,买鞋的整个过程全部由你自己负责,商店和营业员只负责推销和收钱。我们对这一套方式早已习以为常,消费者也好,售鞋者(包括制鞋者)也罢,谁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或者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相比之下,老外的鞋子买卖就复杂得多了,我们不妨来见识一下。在欧美、日本等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卖鞋的,经营者或营业员必须在指定的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经过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获准卖鞋。在这些国家,顾客购鞋的整个过程也与国内大不相同。一般营业员在接待顾客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向顾客推荐这双或者那双鞋子,而是先了解其脚的情况。顾客一般需先赤脚,营业员除了观察脚的外观、肤色、足型、胖瘦,以及有无足病,如扁平足、拇外翻、关节炎、痛风等外,还要了解顾客是否有下腰痛及其他与足部有关的事项,还有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然后测量顾客的足长、足围、身高、体重等,有时还要检测足弓的状态和足印的形状(图1),甚至要拍摄足部的正侧位X线片,以比较足部负重和不负重时形态结构的变化。有些更考究的鞋店还要检测和记录顾客站立时足底各区的压力大小。如图2所示为足底压力感应器,这一块小小的踏脚板上密布了各种压力感受装置,用以测量足底接触面所受到的压力差异。足底前后的高度都是可以调节的,以使底板与足底有恰当的接触,保证测量数据精确可靠。
就这样,营业员先把顾客的脚了解透彻,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后,再向顾客推荐合适的鞋子。当然,如果顾客有足病,营业员会给其定制鞋子,还会联系合适的足外科医生,以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在这样的场合,除了付钱,顾客买鞋的所有事宜都是由售鞋方负责的。
当然,老外的这种买鞋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在它的后面有强大的科技背景。国外的大型鞋业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科研投入,除开发新产品外,更多的经费是用于基础研究的,其范围非常广泛,从正常足的生理功能到病理足的鞋具矫正,从鞋子的视觉效果到营销技巧,都会有人去研究。可以说,只要与制鞋、售鞋、穿鞋有关的一切都可能成为研究的题目,其中与健康有关的内容占了相当比例。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专门的鞋业协会,负责协调和制定各种标准和规则,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发放相应的资质证书,并监管门类繁多的专业杂志。鞋业协会、行业标准和专业杂志对整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规范了各大公司的竞争行为,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各大企业的研究工作。
相比之下,国内的鞋业正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我们热切期望我国的鞋业早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望消费者能够真正理解鞋子中所包含的健康理念,让鞋子伴着人们走出一条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