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小镇的一天,是从清晨5点钟开始的。
“来咯!出炉啰!”
我一脸睡相,但十分情愿被这朴实质感的吆喝声唤醒。老板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男人,一家人经营一个早点店,用布捏着把屉子一拉,整个小镇的睡意都被早点香唤醒。一个个小圆碟整齐码在屉子上,排骨、凤爪、烧卖,广式早茶,凑近,喷香的蒸气拥抱你整个身体。
一般这个时候来吃早餐的,除了老人家,就是要早起载客的摩的司机。五六点起床,来吃个热腾腾的早茶,是他们每一天的开始。同是早茶,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吃法,一张褪漆褪壳的大圆木桌,几个摩的司机围坐谈一轮笑一轮说一轮,哪个贪官又下台真是大快人心,最近菜心便宜了,嘿嘿。好的坏的都说一通,不用怕什么,彼此之间也没什么忌讳,有的只是每天为生活奔忙的些许感慨,少了城里人聊天时的小心翼翼和步步为营,畅快得多。临走前再啜一口茶,转身就散,各自开摩托车上班去,天天如此。
菜市场还是十多年前的模样。老头在地上摆个摊儿,卖着些不知是赝品还是真品的古玩,有钱币、陶器,老头把它们一一视为珍宝,因此从不招揽过路人,识货的人自会驻足,地摊儿上的玉石钱币便任他端详,挑中合眼缘的两三个来回谈好价钱捎走。卖的觉得这人识货,买的又觉得如获珍宝。古玩这东西,讲的就是合意。
你要说这小镇俗,它真挺俗的。
隔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有那么几个摊位,是外地人开的。那种喇叭里自动重复着几句俗里俗气的叫卖词的地摊,但过路人又总是被吸引,个个都想探头看看这次卖的又是什么新花样新玩意。有时候是一些组合刀具,切丝切块切螺纹切花形切星形,各种切法,卖的人不单动作利索,嘴巴也伶俐。人们像看卖艺似的,看完表演,哇,刀功真了得,然后各自散了,人们喜欢凑热闹,但小贩们却也热情不减。不单如此,菜市场里,镇里人和镇里人的你买我卖,都有自己的一套。
老太婆逛集市去了,老头子自然闲得很,喜欢聚到喷水池旁的几棵大榕树旁坐下,看看过路的车马行人,有些打个瞌睡,有些索性摆开一副象棋,坐在路边下,饶有兴味。下棋的人蹲在那里故作沉思,有时也摆开架势指点江山,有时就只死盯着棋盘,旁观的人抱着手找个舒服的姿势站着就是一个下午。
骑了几十年都不坏的黑色单车,前面有一条过腰高的杠,人们习惯左脚踏踏板,右脚在地上蹬几下,结实的车轮滚两转,再顺势把右脚一跨,坐上单车。看了这么多年,才觉得这个姿势好看,像只矫健的鹰。偶尔还有麻利的老爷爷骑车载着老婆婆,悠然地喝早茶买菜再双双回家,别以为只有年轻人才懂得成双成对,他们也懂得。
镇上年代最久远的一条街我们叫它“正街”。正街最让人回味的要数那唱片店和打铁铺。奶奶老了,以前都是她挽着我,现在已换作我挽她。我们有时手牵着手,走过这条街,时常还听到邓丽君的歌,只消走几回,约摸就知道唱片店老板的最爱是《甜蜜蜜》了。打铁铺还是那样,没有人知道它早上几点钟开始打铁,只知道一下一下捶打在铁片上时,连“砰——砰——砰——”的声音也清脆利落得节奏分明,像是这小镇每日健壮有力的心脏。
正街还有一间理发店,奶奶喊它“剃头铺”,许多旧时的商铺都纷纷换了新式的店面装潢,它没有。白色雕花镂空的木质窗户,会经常掉漆。椅子除了椅背和椅垫是军绿色,全是白漆包裹着,依稀还见些花饰,要升降时挺费劲。这家“剃头铺”最落伍的地方在于,客人依然是坐在瓷盆旁边低着头来冲头发,但这里的顾客和它的装潢一样,几十年如一,不管新建了多少豪华舒适的美发沙龙,这里都是他们一如既往的选择,老人家和理发师傅对它感情深,剃头铺是他们和回忆连结的地方。
这是属于他们的小镇,不属于年轻人。
“来咯!出炉啰!”
我一脸睡相,但十分情愿被这朴实质感的吆喝声唤醒。老板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男人,一家人经营一个早点店,用布捏着把屉子一拉,整个小镇的睡意都被早点香唤醒。一个个小圆碟整齐码在屉子上,排骨、凤爪、烧卖,广式早茶,凑近,喷香的蒸气拥抱你整个身体。
一般这个时候来吃早餐的,除了老人家,就是要早起载客的摩的司机。五六点起床,来吃个热腾腾的早茶,是他们每一天的开始。同是早茶,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吃法,一张褪漆褪壳的大圆木桌,几个摩的司机围坐谈一轮笑一轮说一轮,哪个贪官又下台真是大快人心,最近菜心便宜了,嘿嘿。好的坏的都说一通,不用怕什么,彼此之间也没什么忌讳,有的只是每天为生活奔忙的些许感慨,少了城里人聊天时的小心翼翼和步步为营,畅快得多。临走前再啜一口茶,转身就散,各自开摩托车上班去,天天如此。
菜市场还是十多年前的模样。老头在地上摆个摊儿,卖着些不知是赝品还是真品的古玩,有钱币、陶器,老头把它们一一视为珍宝,因此从不招揽过路人,识货的人自会驻足,地摊儿上的玉石钱币便任他端详,挑中合眼缘的两三个来回谈好价钱捎走。卖的觉得这人识货,买的又觉得如获珍宝。古玩这东西,讲的就是合意。
你要说这小镇俗,它真挺俗的。
隔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有那么几个摊位,是外地人开的。那种喇叭里自动重复着几句俗里俗气的叫卖词的地摊,但过路人又总是被吸引,个个都想探头看看这次卖的又是什么新花样新玩意。有时候是一些组合刀具,切丝切块切螺纹切花形切星形,各种切法,卖的人不单动作利索,嘴巴也伶俐。人们像看卖艺似的,看完表演,哇,刀功真了得,然后各自散了,人们喜欢凑热闹,但小贩们却也热情不减。不单如此,菜市场里,镇里人和镇里人的你买我卖,都有自己的一套。
老太婆逛集市去了,老头子自然闲得很,喜欢聚到喷水池旁的几棵大榕树旁坐下,看看过路的车马行人,有些打个瞌睡,有些索性摆开一副象棋,坐在路边下,饶有兴味。下棋的人蹲在那里故作沉思,有时也摆开架势指点江山,有时就只死盯着棋盘,旁观的人抱着手找个舒服的姿势站着就是一个下午。
骑了几十年都不坏的黑色单车,前面有一条过腰高的杠,人们习惯左脚踏踏板,右脚在地上蹬几下,结实的车轮滚两转,再顺势把右脚一跨,坐上单车。看了这么多年,才觉得这个姿势好看,像只矫健的鹰。偶尔还有麻利的老爷爷骑车载着老婆婆,悠然地喝早茶买菜再双双回家,别以为只有年轻人才懂得成双成对,他们也懂得。
镇上年代最久远的一条街我们叫它“正街”。正街最让人回味的要数那唱片店和打铁铺。奶奶老了,以前都是她挽着我,现在已换作我挽她。我们有时手牵着手,走过这条街,时常还听到邓丽君的歌,只消走几回,约摸就知道唱片店老板的最爱是《甜蜜蜜》了。打铁铺还是那样,没有人知道它早上几点钟开始打铁,只知道一下一下捶打在铁片上时,连“砰——砰——砰——”的声音也清脆利落得节奏分明,像是这小镇每日健壮有力的心脏。
正街还有一间理发店,奶奶喊它“剃头铺”,许多旧时的商铺都纷纷换了新式的店面装潢,它没有。白色雕花镂空的木质窗户,会经常掉漆。椅子除了椅背和椅垫是军绿色,全是白漆包裹着,依稀还见些花饰,要升降时挺费劲。这家“剃头铺”最落伍的地方在于,客人依然是坐在瓷盆旁边低着头来冲头发,但这里的顾客和它的装潢一样,几十年如一,不管新建了多少豪华舒适的美发沙龙,这里都是他们一如既往的选择,老人家和理发师傅对它感情深,剃头铺是他们和回忆连结的地方。
这是属于他们的小镇,不属于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