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21世纪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音乐教学作为必修课,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力为出发点,让他们从小就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和锻炼动手能力。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但种非凡的创造力是要依靠后天的培养的,而音乐教育中的创造能力也依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表现与素养。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往往还能达到更多的目的,得到意外的收获。
  关键词 创新 音乐教育 兴趣 培养 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会有了解它的愿望,进而展开想像,进行创造。学生创造的能力也分为几个层次: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也分为:真善美的情感与爱国的情感.素养方面的培养是比创造力的培养更深一层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感培养。最后还有教师的自我提高,一方面走近学生的世界,拥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补充新知识,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培养的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从音色,节奏,力度来让学生对音乐有所了解。首先各种乐器的学习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觉的选择性与敏感性的,其次是视觉能力与歌唱技巧,不管是学习乐器还是学习歌唱,都要先学会识谱。
  识谱是学生对乐器或歌曲一种认知,学生要从谱子中感受曲子的,旋律、节奏、音色 、调式、曲式、力度和速度等,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这也是去创造音乐的基础。如果对谱子的认识不够,例如速度不合适,就会影响音乐形象的塑造。接收谱子上所表现的音乐,能正确的表达,就是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样也要靠老师课堂上的一讲一练,老师应该做到,讲一遍,就让学生做一遍,加深印象。而且不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带着学生一点一点的学,要把重难点留下一部分给学生突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学生平时所学习的文化课不同,学生在对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要通过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来表现。而文化课的学习大多是书本知识,在音乐的学习中就有所不同了,除了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以外,还要靠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来体现。任何一首乐曲,或是歌曲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否则,就没有美感。例如在歌唱或进行器乐表示时,就应调动起储存在大脑中的丰富记忆表象(生活的画面),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有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会自然地热爱音乐。
  (三)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音乐是通过学生对节奏,旋律,风格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时,要从旋律,节奏,风格入手,例如教学生一首乐曲,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在对作品理解之后,学生要做的就是表現出来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音乐中的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例如正确的演奏、恰到好处的力度、真切的感情加上大方的动作等等,从而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欣赏书本上给我们提供的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外,还应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好作品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来准备音乐欣赏的内容,老师就可以投其所好,利用学生的喜好来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打下更好的基础。
  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理解、表现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都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这四种能力的有力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音乐素养培养的两个方面
  (一)真善美情感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正面的去教,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我们教师更应主动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任务。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真善美,音乐教材中,每一课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故事的背景,音乐中的感情,以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内心中的正面情感。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从音乐的节奏、歌词,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真善美情感,歌曲一开始就富有号召性和战斗性,又给人以一种压迫感。结束句再现了进军号的音调,使歌曲更富有推动力。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现在唱着它,就会感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正面的音乐,自然而然可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
  (二)爱国情感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在多年的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有责任在音乐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想法设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热爱民族音乐和爱国情感。   例如: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感,适当的时候带学生去一些有意义的场所,给学生讲述过去的故事,让学生欣赏一些爱国歌曲,如《祖国颂》、《黄水谣》、《在太行山上》等等。
  三、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各种因素
  (一)观念的偏差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创造力内涵的认识往往过于狭窄,仅仅将其限于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和艺术创造等活动。于是,那些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及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有较高创造性的学生,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而除此之外的学生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创造对于他们而言也就成了一种“奢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日后的事业上可能却无惊人的表现,相反,那些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的学生却不乏事业成功者和开拓性人才。当前的教育如何解释这些富于“戏剧性”的现实呢?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创造力内涵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和不懂得创造力的多元性是分不开的。这种创造力观念的偏差直接支配、影響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阻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
  创造力人皆有之,但存在着水平差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力分为两种水平,即 “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发挥”。前者是天才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才的创造力,他们的创造活动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来评价的;后者则是人人都可以具有的,虽然不一定能在社会上获得多高的评价,然而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了有新的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格洛沸和布鲁宁根据创造力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颖和有价值,提出人的创造力可分为个人水平、同等群体水平和社会水平等三种水平。个人水平的创造力是指某一行为对于自己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同等群体水平的创造力是指某一行为对于同等的一类人是新颖和有价值的;社会水平的创造力是指某一行为对于全社会、全人类是新颖的和有价值的。阿瑞提则把创造力分为“普通创造力”和“伟大创造力”。普通创造力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给一个人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伟大创造力是指像莎士比亚、牛顿那样的创造力,能给人类创造伟大成就和推动社会进步。随着对创造力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一方面,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另一方面,创造力并非只有科学活动创造力和艺术活动创造力两种,创造力可以表现在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即创造力具有多元性。
  (二)师生关系的僵化妨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对课堂中的师生交往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最传统的教师讲课的情境的特点,教师提出要求,但不要求有即时的反应;第二种类型是一种改进,因为教师寻求反馈 ,以弄清学生是否明白他所说的话,这就给了教师校正自己的错误及学生误解的机会;在第三种类型中,交往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因为允许师生可以互相学习;而在第四种类型中,为交往打开了更多的渠道。研究表明,第一种类型效果最差,教师和学生之间仅保持单向交往关系;第二种类型效果尚好 ,教师试图与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关系;第三种类型效果较好,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类型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在集体中的所有成员中,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结果证明,只有第四种交往才真正体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吸收、理解、消化各种信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显然,理想的师生互动应当是双边的,最好是三边的互动过程。这种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然而,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都把教育视为赢得竞争的一项基础性手段。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原本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逐渐僵化或恶化,甚至“异化”了。例如,教师只问“智育”而不顾其他;倾向于看到的只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长处和潜力;倾向于批评惩罚而不是鼓励表扬;倾向于约束禁止而不是鼓励自由探索;倾向于简单地指挥命令而不是倾听和理解;倾向于只关注“好”学生而遗弃“差生”乃至那些处于“平均数”行列的学生;至于嘲笑挖苦、罚抄繁重的作业、召家长来校,乃至体罚学生,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另据一项“教育新闻调查”表明: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烦,负担过重,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38%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活不太有劲,5%的学生认为很没劲,40%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无所谓开心不开心 ,12%的学生不大开心和很不开心,对老师大部分满意、个别不太满意的占65.4%,多数不满意的占7.2%,说不清的占6.7%,认为所有学生都很信任自己的教师的占 1.3%,虽然61%的教师很愿意和学生交朋友,但最想找班主任或老师说心理话的学生仅有4.8%。由此可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中心,是表演者甚至“独奏者”,他们凭借“闻道在先,术业专攻”而“传道 、授业、解惑”,往往以“权威”、“严肃”的面孔出现,摆出一幅“师道尊严”的架子,“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其结果是“现行的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热情的态度——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这样,师生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且,“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这种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力,使学生难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课堂气氛的沉闷妨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霍尔曼曾列举阻碍创造力才能发展的教学有九项:强迫依从权威 ;禁止自由学习;嘲笑的态度 ,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予以嘲笑;教师固执,使学生不敢表示异议;以成绩为主;过重确定性;强调成功;反对异常的人格;不容嬉戏。从这九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非常重视课堂气氛与学生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罗伯兹曾指出:“因为思维和情感几乎总是彼此相随的,所以忽视对我们相宜的情感教育是对我们最巨大潜能的一种阻碍”。
  “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性的,教学效果的好差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其标准便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与否。对个人的赞许(承认)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心理安全”的形成借助于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第一,无条件接受个人的价值。在任何时候,不管一个人当时的条件或状况如何,只要教师基本感到这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权利,他应该得到发展,那么就能开发他的创造性。第二,提供一个没有外部评价的环境。“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做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评价总是一种威胁,总是会使人产生一种提防,这就会拒绝某些经验,就会迎合他人的要求 ,无疑这些东两对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第三,移情地理解。这个条件同上述两个条件合在一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心理安全。移情地理解这个人,站在这个人的角度上理解他的思想感情,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安全。“在这种气氛中,你能让你真正的自我出现,并且在自我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时,由衷地表达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想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对创造性的培养。”心理自由的人有一些特征:他是什么样的人就承认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他至少可以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冲动和思想,而无须压抑、歪曲或隐藏它们;他可以游戏般地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他的表象 、概念和语调,而并不感到是一种罪过;他把未知和神秘的东西既看作是一种需要应付的严肃挑战,也看作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沉闷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抑感,进而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戈·海纳特将这些心理上的压抑感归纳为五类:一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跟教师保持一致,其行为是合乎规范的,很少有其自发性和个人积极性;二是教师和学生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以取得好成绩为目标;三是害怕教师被认为是学生行为和性格中应当具有的因素,这就在权威意义上,使“害怕”得到了认可;四是谁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和准则,谁就要受到惩罚;五是分数、成绩是评判学生的惟一标准。然而,检视当前的课堂教学,霍尔曼和海纳 特所列举的因素依旧存在,课堂教学中的规则仍过多。如上课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按照教师的引导得出预定的答案,作业必须按规定书写,要求学生无条件遵守严厉的课堂纪律。这种课堂气氛表现出的特征是“恐惧与不信任”、“控制与服从”、“策略与操作”。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不敢标新立异、有所创新 ,逐渐变得盲目依从,失去自信心,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创造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
  四、教师的自我提高
  (一)走近学生的世界,和学生拥有共同语言。
  与学生能够有共同语言,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课上课下都能融入学生中,走进学生心中。
  例如:了解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从流行音乐中教学生音乐知识,也可以对有天赋的学生教一些创作知识,这也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成为朋友的情况下,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教师自身的创新。
  教师自身的创新。“创造性这一特质是具有不寻常的思维方式,能够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关系,对于各种观点和事物能够想出新颖别致的用途。”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做到自身基础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随时关注时下新的音乐元素的思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潜能。
  1、教学中创新精神的保持。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增长创造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喜爱上音乐课,教师应探索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培养。在音乐实践过程中从基础阶段的模仿开始,不断积累创作经验,循序渐进,充分激发联想、想象的能力,努力把情感体验化为音乐体验。
  2、对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视。巴赫幼年时抄写大量的乐谱。贝多芬刻苦地学习和声进行法则、对位协作技术等作曲技法。马友友16岁时在朱莉亚音乐学院成绩名列前茅,就在他即将毕业之际,却突然要退学,进入哈佛学文学。他说:“我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说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总感觉还需要掌握些别的什么。我已在罗斯先生那里获得系统的演奏训练,与其为一张文凭再在那里呆两年,还不如去学点别的。”在哈佛四年一边拉琴,一边上课的学习中,马友友获得了他终生受益的营养: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理解了体会音乐内涵的重要性。重视音乐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音乐创造力。那么,知识基点的提高,创造力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3、时刻保持对学生的鼓励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众所周知,在教育工作中“褒奖”与“批评”相比,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一句赞美,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能极大地激发潜能,为创造性行为提供自由的、宽松的发展空间。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无疑,音乐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音乐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突破点,必然为音乐教学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音乐教学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五、結语
  创造力就是人们综合、灵活运用智能的能力。创造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是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尽管如此,目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传统教学制度的影响,目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限制条件,观念偏差,师生关系僵化,课堂气氛沉闷,这些都在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何提出和实施一系列教学措施,更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现阶段教育为背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研究,并指出了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现实意义。
  (作者: 汉口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江光荣.班级环境及其与教师风格和学生发展之关系
  [3]彭银祥.由教育热点问题引发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8).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膨胀,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运行不规范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存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期刊
园林绿化工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现如今,虽然这一工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对其不利的因素.因此人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现有的规范体系,合理安排和平衡工作
摘 要 本文讨论了线性规划模型在增加或减少约束条件时的灵敏度分析问题, 给出了一个简明有效的方法步骤。  关键词 灵敏度分析 约束条件 对偶问题  中图分类号:0221.1 文献标识码:A  在讨论实际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时,一些数据有的是已知常数,有的并不很精确,实际上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些估计和预测的数字,而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可能增加或减少新的变量或新的约束条件。当我们已求解了一个线性规划后遇
摘 要 国家宏观政策在促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宏观环境,对企业进行了重组和战略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政工作为影响、指导和改变人们思想和心理的软实力,对提高人才素质有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加强政工队伍继续教育工作,为房地产政工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房产企业 政工队伍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建筑工程中应用到的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其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督
市政桥梁工程项目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交通系统中扮演着较为关键的角色,因此,切实保障市政桥梁工程项目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施工质量也就显得极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