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专题调研报告摘要

来源 :上海人大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部分地区已超过70%,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能耗增加18%,对环境影响也呈增加趋势。为此,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组成“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专题调研组,在上海、黑龙江、湖北等地考察调研后形成了调研报告。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人口城镇化带来消费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一是水资源隐患、水环境污染和水体生态功能退化;二是能耗增加和交通量增大带来空气和噪声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围城和土壤环境风险;四是城郊结合部出现脏乱差现象。
  2、产业粗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引发环境风险和矛盾;三是产业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四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不足与生态环境隐患。
  3、土地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一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带来饮用水源、河道、湖泊、水质等受污染的风险;二是“摊大饼”与“大拆大建”引起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三是“特色小镇”一窝蜂建设的生态环境隐患;四是地面硬化引起城市内涝、地表泾流污染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建议
  1、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在城镇规划中的约束作用。一是加快推行“多规合一”,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相关控制指标或红线在城镇规划中的约束作用,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二是实施科学评估,切实转变目前以项目导向、工程导向为主的规划实施评估的倾向,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规划评估。
  2、将“紧凑型城市”纳入规划,避免“摊大饼”和“大拆大建”。一是倡导建设“紧凑型城市”,制止“摊大饼”和“大拆大建”。二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文化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鼓励存量建设用地、待修复“棕地”和既有旧建筑的充分利用。
  3、加快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一是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空间,打造完整、连通的绿带、“绿廊”,建设城乡公园体系,增加人均绿地面积。二是尊重地形地貌,维护水系结构的有机性、连通性和完整性。三是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
  4、因地制宜完善水环境设施,加强精细管理。一是加強雨水泵站管理;二是加强雨污混接改造;三是有序推进乡镇污水厂建设;四是加强精细管理与源头治理;五是完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5、根据城镇化要求扩展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除了水、气、声、渣等常规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空间建设外,更多考虑如可渗透路面、雨水收集、屋顶绿化、生活垃圾分类等所需的场地和设施保障。二是将这些“新型环保元素”的建设,纳入到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探索将电力定价权下放到省,推动采暖煤改电。如黑龙江煤炭充足、电能过剩,但由于电价高、供暖只能烧煤,而省级层面又无权确定电价,建议中央探索将电力定价权下放到省,将有助于缓解整个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的空气污染问题。
  7、试点探索拥堵费政策,改善绿色交通体验。一是为缓解交通拥堵带来的能源消耗及空气、噪声污染,建议在我国部分城市试点拥堵费政策。二是为鼓励绿色出行,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及换乘设施,加强无缝衔接,提升换乘体验。
  8、严把环境准入门槛,杜绝用污染产业支撑城镇化。一是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严把环境准入门槛,还要防止污染转移。二是对限制开发地区、贫困地区城镇化给予生态补偿等财政转移支付,支持绿色产业的适度发展。
  9、加强过程监管和服务,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工业及门槛较低的餐饮、汽修等城镇典型服务业,加强过程监管和服务,提升环境监测和信息化水平,提供环保指南和培训咨询等服务。引导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绿色供应链管理。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把消防工作列为建设超大城市“四条底线”(即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中“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的内容之一,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全面加强基础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消防治理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抗御火灾能力,保持了火灾形势的总体平稳。但在实际调研中,也反映出一些薄弱环节亟需注意,如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问题、“小火亡人”问题、高层建筑火灾防控能力等。  由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