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id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5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课堂上没有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之比不协调、不对等。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决定语文教学的生命。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如何建立起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是用心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二)要多元化解读文本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我在执教《平分生命》一文时就采用“主问题”的设计方式,在全文中设置了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小男孩要给妹妹献血时,心里到底害怕不害怕?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进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陶醉于课堂之中,走进文本,把自己当做文本中的角色,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堂高效的课,也许没有华丽,只有朴实;也许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语文教学应当删繁就简,简单实用。简单、高效又能吸引学生的课,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虽说“教无定法”,但导语设计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具备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好的导语,短小精悍,三言两语就能触及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氛围,使接下来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如果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
  提问的形式主义倾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弊病。有的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了问题与答案,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质的变化。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本文就ARP协议存在的缺陷以及ARP欺骗的防范谈了一些看法。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some flaws in the ARP protocol and the prevention of ARP spoofing.
摘要: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让爱心和包容伴随他们的成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做妖魔鬼怪,问题学生也希望能成为别人家眼中的优秀生。转化问题学生更利于班级的和谐稳定,共同成长。  关键词:爱心感化学生;问题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  在我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天使,只是分属于不同的类型而已。不论学习成绩好坏,只要学生们的心里充溢着真善美,便是极好的。担任班主任以来,我一直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在困境中跌
在这个繁华而喧闹的城市一角, 珍珠巷倒也算得上是一条僻静得有点清冷的胡同. 这里听不见汽车喇叭的鸣叫, 听不见有线广播里传出的呐喊声和歌唱声. 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刮风还
期刊
周六下班回家,像往常一样,我顺手打开微信,突然,一条好友申请映入眼帘:老师,我想找您聊聊,署名为小仪.小仪是我们班的一名转入生,平日里不善言语,周末留宿在校,便快速通过了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越来越受重视.近些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幼儿英语教育视为关注的热点.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英汉谚语各自植根于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土壤,由此发展出了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
摘 要: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标尺之一,就是看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是否全面发展。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更应该要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光荣使命,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的主人。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角色变换,要主动从前台退到后台,把教育的“主角”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  关键词:自主
【内容摘要】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课堂观察通常分为四个维度: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  【关键字】课堂观察法四个维度细节  【中国分类号】G451    教师的素养应该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学无止境,让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达到课堂的
摘 要:自从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就常听学生和家长抱怨:“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写作文难的原因,不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亦不是我们的训练量不够,而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下笔无言,才是孩子们畏惧作文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作文;指导学生;引领学生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信手拈来的“粮食”,何愁做几道小小的“作文佳肴”呢?教师如果能像包公一样,在大家“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