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队’希望有正式身份,居民希望持续提供,车主希望得到认可,这种没有在交通局注册的出租车,究竟前景如何?当局者究竟是堵是疏?
在北京的一些郊区县城,有一种每次5元车钱的出租车。县城一般都不大,一般人乘坐出租车的距离也就是三五公里,甚至更短,5元车钱应该是有利润的。
若干辆5元出租车还自愿结合成车队,每辆车的司机每月拿出一份钱凑在一起,共同雇用一个或几个调度员,负责接听要车电话,然后把活儿分派给出租车。有一家车队,份儿钱是每车每月300元,5元出租车基本闲不住。那么,每天拿出两个活儿的收入雇用调度员,负担不算沉重。
调度员的工作方式是:接到要车电话,判断5元车价是否合适。但如果某个活儿的距离格外长,调度员就会和乘客商量:您能不能加上一块钱、两块钱?一般情况是:顶多加上两块钱,足够了,而且加钱的情况不多见。
价钱谈妥以后,调度员就会告诉乘客,前去载客的出租车的车牌尾号和品牌,颜色,比如,尾号为1234的灰色夏利。放下电话后。调度员就会给那辆车打电话。接到电话的司机按调度员的指示赶去接乘客。
调度员怎么知道各个车辆位置呢?当司机按调度员的指示在某地接上一个顾客以后,一开车,就会给调度员打个电话。一是确定活儿落实了,另外,司机要告诉调度员,自己接下来要去哪里,这样,调度员就知道他的位置。
之前,车队会印发大量的宣传卡片。这种卡片如名片大小,上面写着“5元出租车”和要车的电话号码,散发到各居民小区和商业场所。
5元出租车毕竟利润很低,因此,车都是小排量,夏利、吉利、奥拓之类,为的就是尽量节油。对于乘客来说,这没有多大妨碍。
5元出租车和其他出租车,按照政府的规定来判断,都属于黑车。不过,在这些县城,似乎很少见到北京市内那种带顶灯的正规出租车。县城没有大量的流动人员,那种“扫街”的出租车显然不适合这种环境,很可能入不敷出。大多数出租车都在各个小区门口或者商业中心地带“趴活儿”,守株待兔。
5元出租车的出现,抢了不少“趴活儿”出租车的生意。有一些“趴活儿”的司机,便转而加入了某个5元出租车队。不知道这算是下海,还是上岸。
这些远郊区县,对黑车的打击力度不如北京市内严厉。不过,北京市内的黑车数量也不少,并没有因为严厉打击而消失或者减少。远郊区县也曾有过打击行为,甚至有过激烈的冲突。县城内,有中巴大小的公共汽车。车价原来为1—2元,后来降到0.5-1元。这种公共汽车的经营者曾会同政府严厉打击5元出租车,但管制终归是无效。后来,政府逐渐放弃了打击,部分承认了黑车的合法地位。
作为乘客,5元出租车很方便。价格很低廉,要车很方便。在其运营体系中,还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调度员实际上是司机的雇员。调度员虽然也是在管理司机,但真正的老板是司机,类似的例子是以前长江上的纤夫。拿鞭子监督纤夫的人,其实是纤夫花钱雇来的。纤夫们需要确保所有人都努力工作,为此,他们愿意花钱。同样,5元出租车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整理信息,为此,他们也愿意付费。
其次,通讯手段的发达和廉价,是5元出租车能够出现的重要条件。一个活儿中,至少车队方面要打两个电话。调度员要给司机打一个电话,司机还要给调度员回一个电话。这些通讯都要靠手机来进行。5元出租车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按需生产”“订单式生产”的经营模式,很节约,很少空跑,但这种模式要求具备相应的信息搜集整理手段。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有利于这种经营模式的出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管制的放松,给民间自发的自我管理制度提供了发展空间。黑车们寻找着自我组织方式,建立起灵活的分工和协作体制。
在北京的一些郊区县城,有一种每次5元车钱的出租车。县城一般都不大,一般人乘坐出租车的距离也就是三五公里,甚至更短,5元车钱应该是有利润的。
若干辆5元出租车还自愿结合成车队,每辆车的司机每月拿出一份钱凑在一起,共同雇用一个或几个调度员,负责接听要车电话,然后把活儿分派给出租车。有一家车队,份儿钱是每车每月300元,5元出租车基本闲不住。那么,每天拿出两个活儿的收入雇用调度员,负担不算沉重。
调度员的工作方式是:接到要车电话,判断5元车价是否合适。但如果某个活儿的距离格外长,调度员就会和乘客商量:您能不能加上一块钱、两块钱?一般情况是:顶多加上两块钱,足够了,而且加钱的情况不多见。
价钱谈妥以后,调度员就会告诉乘客,前去载客的出租车的车牌尾号和品牌,颜色,比如,尾号为1234的灰色夏利。放下电话后。调度员就会给那辆车打电话。接到电话的司机按调度员的指示赶去接乘客。
调度员怎么知道各个车辆位置呢?当司机按调度员的指示在某地接上一个顾客以后,一开车,就会给调度员打个电话。一是确定活儿落实了,另外,司机要告诉调度员,自己接下来要去哪里,这样,调度员就知道他的位置。
之前,车队会印发大量的宣传卡片。这种卡片如名片大小,上面写着“5元出租车”和要车的电话号码,散发到各居民小区和商业场所。
5元出租车毕竟利润很低,因此,车都是小排量,夏利、吉利、奥拓之类,为的就是尽量节油。对于乘客来说,这没有多大妨碍。
5元出租车和其他出租车,按照政府的规定来判断,都属于黑车。不过,在这些县城,似乎很少见到北京市内那种带顶灯的正规出租车。县城没有大量的流动人员,那种“扫街”的出租车显然不适合这种环境,很可能入不敷出。大多数出租车都在各个小区门口或者商业中心地带“趴活儿”,守株待兔。
5元出租车的出现,抢了不少“趴活儿”出租车的生意。有一些“趴活儿”的司机,便转而加入了某个5元出租车队。不知道这算是下海,还是上岸。
这些远郊区县,对黑车的打击力度不如北京市内严厉。不过,北京市内的黑车数量也不少,并没有因为严厉打击而消失或者减少。远郊区县也曾有过打击行为,甚至有过激烈的冲突。县城内,有中巴大小的公共汽车。车价原来为1—2元,后来降到0.5-1元。这种公共汽车的经营者曾会同政府严厉打击5元出租车,但管制终归是无效。后来,政府逐渐放弃了打击,部分承认了黑车的合法地位。
作为乘客,5元出租车很方便。价格很低廉,要车很方便。在其运营体系中,还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调度员实际上是司机的雇员。调度员虽然也是在管理司机,但真正的老板是司机,类似的例子是以前长江上的纤夫。拿鞭子监督纤夫的人,其实是纤夫花钱雇来的。纤夫们需要确保所有人都努力工作,为此,他们愿意花钱。同样,5元出租车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整理信息,为此,他们也愿意付费。
其次,通讯手段的发达和廉价,是5元出租车能够出现的重要条件。一个活儿中,至少车队方面要打两个电话。调度员要给司机打一个电话,司机还要给调度员回一个电话。这些通讯都要靠手机来进行。5元出租车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按需生产”“订单式生产”的经营模式,很节约,很少空跑,但这种模式要求具备相应的信息搜集整理手段。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有利于这种经营模式的出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管制的放松,给民间自发的自我管理制度提供了发展空间。黑车们寻找着自我组织方式,建立起灵活的分工和协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