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朗读训练中“声乐”技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5813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一直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项目。在教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学生的朗读能力到底如何?我们的朗读教学是不是适合学生的需要呢?透视精彩纷呈的语文公开课,我们会发现,如今,配乐读,表演读风靡一时,配乐精巧细腻,表演催人泪下,也确实造就了一大批的“明星式”学生。可是受益的仅仅是极少数的精英学生,大多数学生的朗读仍然“美”不起来。
  请先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学校高年级组的一节公开课,小组活动进入到运用朗读来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环节时,第一个学生读得声音喑哑,没有感情。
  老师在进行引导后,鼓励他说:“来,让我们读得响亮些!”
  学生很努力,脸色憋得微红,似乎很用力,可是一开口,声音高了点,但还是显得沉郁压抑,其他小组的孩子发出了低低的笑声。
  老师及时给予了肯定,说:“不错,有进步,不过还要把声音放出来。”
  于是,学生再次努力,捧书的指节都微微发白,然而,读出的声音依然达不到老师理想的要求。
  老师只好说:“请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来示范一下。”
  小组商量过后,另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声口一开,确实高亢有余,却一直处在那有些尖锐的八度上,无法体现对文本感情的理解,做不到抑扬顿挫。
  老师说:“很好,声音洪亮,但是还要读出感情来。xxx同学,你来读给我们欣赏一下。”
  xxx读得确实很生动有情。
  老师很高兴:“像xxx同学这样,大家自由读,读出感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
  片段分析:其实,片段中的这种场景是经常发生在小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甚至都带有了普遍性。1.学生的朗读声音放不出来,高度上不去。2.学生的朗读只是声音的高,忽视了情感的体验。如同片段中的第二个孩子,算是教学中能放得开的高了。可惜“喊叫式”的朗读不是我们语文朗读的培养目标。3.学生的朗读真正能达到教师要求的只是少数。片段中的xxx同学是代表,是精英,是少数的。不客气的说,是我们在公开课中用来镇场子的。
  【片段二】
  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读到儿子离去,花朵盛开的段落。学生读得低沉而少感情。几次的不成功似乎让学生失去了读的兴趣,课堂沉闷。师灵机一动:“还记得音乐课上老师怎么带领你们问好的吗?”
  生:“记得。”
  师:“来,音乐课代表带大家来做一做。”
  音乐课代表:“同学们好——”
  学生:“你好你好,老师你好。”
  师:“这样的发声练习还有吗?”
  音乐课代表:“啊,啊,啊,啊——”
  学生们笑哈哈地跟:“啊,啊,啊,啊——”
  师趁热打铁,说:“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保持住这声音的高度,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学生再读,声音的高度,感情都明显好转。
  师:“以后我们朗读时,如果觉得声音放不开,大家就想想这种状态。不行的话,我们也在上课之前做做发声练习。好不好?”
  学生高兴的回答:“好!”
  片段分析:这个片段中,老师在朗读训练遇到障碍,学生朗读兴趣丧失的情况下,没有略过,省略掉朗读训练的过程,而是机智的引入音乐课堂上常见的声乐发声练习,跨学科的练习让学生重新快乐起来,重新建立了朗读的情绪。既有效的突破了朗读训练过程中的难点,又体现了“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观。音乐课堂上的发声练习,训练虽简,却符合音乐学科中“声乐”的发声训练,体现的是“美声”唱法的基本技巧。这种简单有效的训练,能够迅速帮助学生打开喉嚨,保护嗓子,是不是能为我语文教学所用?
  通过两个教学片断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师法声乐发声技巧,指导朗读发声训练。
  一、为何要借鉴声乐发声技巧,指导朗读发声训练?
  回溯片段一,其实,我们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只是提出了“读得高一些”,“读出感情来”——这是“做什么”,可是“怎么做”,即使是怎么读得高一些,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忽略了的,甚或是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学生读得响亮、悦耳。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加强技术层面的朗读发声技巧的指导与训练,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如何借鉴声乐发声技巧,指导朗读发声训练?
  通过与音乐老师交流学习,寻找值得语文朗读借用的技巧。
  1.正确的呼吸。声乐训练强调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要求“用气息托住声音”,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提出用调整呼吸状态来调整歌唱状态的观点。朗读需要这种科学的呼吸法。
  2.准确的起音。声乐训练认为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才能获得轻松柔和、明亮圆润的声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确呼吸,喉头稳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声带积极闭合。这符合朗读对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要求。
  3.声区与共鸣。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穿透力,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这为小语朗读找到了一条读的更加响亮的道路。
  4.感觉教学。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这也完全适用于小语朗读教学。
  三、怎样通过师法声乐发声训练,做到读之有道,读之有效?
  1.寻找适合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探索出适合语文朗读技法训练的美声之路。如帮助学生训练胸腹式呼吸法,我们可以让学生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而想让学生读的更加响亮,也可以让学生体会“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在朗读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也更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
  2.寻求音乐学科的帮助,加强语文与音乐学科的联系,寻求音乐学科在美声技法训练上的力量支持。音乐学科毕竟是声乐技法训练的主阵地。我们可以把一些更加专业的知识通过与音乐学科相联系,分散到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去。莎士比亚所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我看,好的歌唱也完全能够获得一半好的朗读。“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也都可以成为“喊着读”“真的读”“假的读”“收着读”。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她发展到今天,自然有她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针对一些小语朗读训练的弊病去不断求索,不断改变,以求得理想中的积渊之水,成山之石,用声乐技法训练语文朗读亦不失为方法之一种。
其他文献
近年党中央和国家档案局对档案部门开展的现行文件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档案馆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拓展服务功能,认真做好现行文件服务工作。论述了如何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又是落实和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和传播媒介。初中语文教学的学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教育事业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各个学段的教学方法都正在做出新的改变,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势在必行。而主题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把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进行汇总,而后进行重新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学习主题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主题教学和过去的教学模式相比較而言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明晰语文知识的内在关系。过去的教学模式沿用了很长时间,其缺点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语文探究性学习则是向学生提供了更
汉语言,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每个人从发音不全的单字叙述,直到小学教育中从学校了解到其发音、读写,可以说语言文学的学习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
预应力T形板是一种梁板合一的新型屋面结构形式,具有跨度大、结构简单、承受外部荷载大、抗震性能好、屋面防水易处理及预制、安装方便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毛尔盖水电站厂房工
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都倍受关注和重视。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思路和灵感欠缺,语言运用也不是十分的优美、适当,整体的写作能力较低。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困境,更好的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主体性素质能力发展,教师应当尝试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利用阅读来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