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不!时间无法改变经典。在摄影技术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印刻下太多的奇迹与赞叹。而当代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在书籍或影像中延续这些经典,如今这一道道光辉穿过时间与空间复生,并将世世代代、永久流传
Leica
M8
很多喜欢摄影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愿望:今生今世要拥有一部徕卡。是什么让这样一个低调的相机品牌拥有如此大的魔力?
德国,这个以严谨精确的工业制造而著称的国家,用执着成就了徕卡在相机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1914年,徕卡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首次将使用在电影上的35mm胶片运用到了相机上,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完整意义上35mm相机。之后徕卡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将35mm相机普及到全世界。1953年,徕卡经典M系列相机面世。从第一款M3到2002年胶片时代的终结之作M7,任凭相机技术在这当代的50年中飞速发展,M系列却始终如一。这种坚持一方面是设计上经典的保留,例如M系列几乎一成不变的外观;柔和、宁静的快门;相机背部的“小开门”;摇把式的倒片方式等等。这些年来,徕卡并没有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使你无论在M系列的任何一款相机上,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操作风格。
徕卡的坚持也同样表现在品质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一款相机能达到M系列的水准。可靠性是摄影家出行前最重要的考虑,在大量拍摄的情况下,尼康、佳能胶片单反相机的可靠性在5~10年,而M3在高频使用了40年后依然完好。另一个例子,一位摄影家从腾格里沙漠拍摄回来,从尼康F5中倒出了一胶卷盒盖沙子,而徕卡M6中却找不到一丁点沙粒。曾经有人检测过1998年9月推出的M6TTL相机,它的快门释放时滞只有20毫秒,而当时单反领域的顶级产品尼康F5为47毫秒,佳能EOS 1V则为57毫秒。这一个个的例子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徕卡M系列顶级的制造工艺水平,也成就了徕卡M系列这半个世纪的辉煌。
徕卡M系列的光辉并没有因为数码影像时代的到来而消散。那些对徕卡一直抱有120分忠实度的人们渴望着徕卡M再续辉煌。德国人为此作出了他们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改变——将徕卡M数码化。这并不像再推出一款胶片相机那样简单,因为它需要全新的数码影像处理技术。其实徕卡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由于自身在数码影像领域并不占优势,因此他们选择了与松下这家著名的电子厂商合作开发数码相机。一边是悠久的光学历史以及过硬的口碑,一边拥有领先的数码影像处理技术,这样的合作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双赢。
尽管徕卡在与松下的合作过程中也推出过不少小型数码相机,但对于徕卡而言,分量都没有M8重。这款最经典家族的主力成员并没有因为数码化而变得与之前的产品格格不入,大部分的经典设计得以保留。M8由于采用了细致坚固的镁合金机身而更加耐用,同时对机身背部的众多精密元件提供安全保障。机顶和底盖则是黄铜材质,增加了机身分量,同时也保留了一份传统。自从1954年推出快速插刀接口以来,徕卡M系列就未曾改变过,因而你可以在M8这样一部先进的数码相机上直接使用几十年前的徕卡M型镜头。另外徕卡M系列的光学测距取景器也是M8的一大魅力所在,你所看到的景象并不像单反那样要经过镜头,而是真真正正的实际景象,光线更加明亮,层次也更加丰富。
用CCD取代胶片,徕卡M8如何才能延续M系列一贯的影像风格?为此工程师花费了不少精力。首先他们将M8的图像传感器尺寸扩展到APS规格,即27x18厘米。注意!它可不是APS-C哟,而是比大多数单反还要更大一些,但像素却只有1000万,这大大降低了像素密度,确保有更多的光线射入,从而大大提高了细节的还原力。为了增加CCD的光线灵敏度,徕卡还在M8的像素单元前使用了微型镜片。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因光线入射角度过大而降低像素周边无法良好吸收光线的问题。另外M8还特意将数码相机CCD上惯用的摩尔纹滤镜去处,这样能提升没M镜头原有的高分辨率表现,而摩尔纹的去除工作则由专门的处理器完成。
M8的快门速度为1/8000秒至32秒,同时提供了B门设计。感光度则由ISO 160至ISO 2500,确保在各种不同光线环境下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稳定拍摄。快门速度也延续了M系列一贯的设计,机身顶部独立滚轮让你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设定。所以说,使用M8与使用之前的徕卡M系列相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依旧是一部可以随身携带、充满灵性的经典之作。
OLYMPUS
E-P1
要说起奥林巴斯的故事,那可要如数家珍地说上个两天两夜了。即便是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在奥林巴斯的产品上看到创新、开拓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谈起奥林巴斯历史上的经典机型,Pen系列可谓举足轻重。Pen系列诞生于1959年,奥林巴斯以“售价为6000日元的照相机”作为设计目标开始了对该款相机的研制,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设计目标。首款产品不但搭载了具有高分辨率的D-ZUIKO镜头,而且便携性也非常高,不仅用于生活摄影,还作为专业摄影的辅助照相机,深受专业摄影师的青睐。之后,奥林巴斯在Pen系列中加入了更多的功能,例如光圈自动调整曝光、电子快门、旋转式快门等等,使得相机更加简单易用。 不仅如此,Pen系列照相机的独创技术还创造出了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半幅单镜头反光系统照相机Pen F。
“体积小、重量轻”的半幅设计、上卷简单的机身背部卷片构造、具有高清晰度的D-ZUIKO镜头、精美的外观设计、简便的操作性能,凝聚了众多独创技术的Pen系列照相机,在上世纪60~70年代,掀起了半幅照相机的热潮。据统计,其累计销售台数突破了1700万台,曾经是畅销一时的经典产品。
进入数码时代,奥林巴斯继续保持着创新精神,为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的动力。例如奥林巴斯建立起4/3系统,提供了实时取景概念,并首次在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翻转屏幕。奥林巴斯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也使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用户。
那么如何将胶片时代Pen系列的经典也延续到当今这个数字化的舞台上?既要保持紧凑小巧的机身,又要拥有可换镜头设计,奥林巴斯为此将4/3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推出了以迎合小型机身和可换镜头需求为目的的micro 4/3系统,同时在今年夏天推出了自己第一款基于micro4/3系统的机型E-P1。
而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品质来看,它毫无疑问是Pen系列机型的化身。
E-P1绝对是一款有人缘的产品,首先它的外观就足以引起人的兴趣。乳白色和银色两种颜色在当今高端相机清一色的黑色中格外突出,而且更显个性。同时外形更是延续了Pen系列的设计,紧凑小巧,更带有几分复古的味道。不过尽管如此, E-P1还是设计了3英寸屏幕,另外你也可以使用外接的光学取景器来找回胶片时代的使用感觉。
E-P1机身上有三个滚轮,第一个是顶部的模式拨盘,而比较独特的是,为了使其顶部看上去更为平整,这个拨盘嵌入到了顶部面板之中,因此需要从液晶屏上方的滚轮处进行操作;另外两个滚轮分别是回放缩放键以及多功能导航键的外缘,它们可以对菜单选项进行切换,同时都可以参与光圈、快门参数的调整,尤其是当采用M档拍摄时,两个滚轮分别负责光圈和快门调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奥林巴斯还将E系列上的SSWF超声波除尘滤镜应用在E-P1上,能够通过超过每秒30000次的高速振动,来进行灰尘去除。
接口方面,E-P1也有所重大突破。第一是终于采用了SD/SDHC卡插槽,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通过microSD转接xD的方式实现大容量存储,这也标志着一直都在坚守xD卡标准的奥林巴斯也开始融入到主流趋势之中。第二是HDMI接口的加入,这也是奥林巴斯加强相机高清视频拍摄能力的一个重要信号,E-P1便实现了720p、30fps的高清视频拍摄能力。另外,E-P1还体贴地设计了双背带环,这样可以将相机挂在胸前或肩上来携带。
RICOH GR
Digital III
理光GR系列的历史并不如徕卡M或奥林巴斯Pen那样悠久,但当人们谈起理光,还是会首先想到它,可见其创造的经典并没有因为岁月而流逝。灭。
理光GR系列的第一款产品GR1诞生于1996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胶片相机占据绝对主流的时期,市场上小型旁轴自动对焦相机琳琅满目,造就了一大批经典机型。例如柯尼卡的Hexar、康太时T2/T3、尼康35Ti、美能达TC1、徕卡CM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理光的GR系列相机。GR系列先后推出了GR1、GR1S、GR1V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其外形设计几乎保持了一成不变的风格,这也是GR系列的一大特色,也对人们进一步加深对GR系列的印象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理光GR相机的外观非常朴素,看上去并不华丽,价格也没有其他经典产品那样高昂。但它仍博取了大量用户的喜爱,这其中主要得益于优秀的镜头素质以及专业而快捷的操控。
在当时那个年代,各家的镜头设计技术都很高,理光为了能使GR系列站稳脚跟,自然也要在镜头方面投入大量精力。理光GR系列中除了GR21之外,都拥有一支极为出色的28mm镜头,光学结构7片4组, 将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和特殊的研磨、MC多层镀膜工艺相结合,其所有镜片都是双面多层镀膜,前后组都使用了非球面镜片,光圈叶片数为7片。理光在镜头装配中还采用了高精度粘合及校正技术,以确保镜片组件之间的距离和光轴精确无误,也就是说每一款GR1的镜头都是单独进行调校过的,拥有最佳的光学性能。也正是如此,理光GR系列的用户不仅仅有着普通的家庭用户,同时也不乏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
在操作及功能方面,GR1拥有完善的曝光控制系统,具有P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曝光补偿、中央重点测光、平均测光、快照模式等功能,而且通过机顶左右两个转盘,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曝光进行控制。在GR1的取景器里,可以看到包括对焦模式、焦距指示、快门速度等拍摄信息。因为这些优异的特性,让GR1勇夺1997-1998年度 TIPA最佳便携相机大奖。
理光GR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过渡看上去是那么自然,也是顺应了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需求。GR DIGITAL系列的第一款产品是在2005年面世的。之前理光也推出了多款小型家用数码相机,但无论从外形还是功能上,都无法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于是理光便将他们经典的GR系列数码化,推出了当时业界仅有的配备定焦镜头、面向中高端专业用户的产品。与预期的一样,理光GR DIGITAL一经面市就深受业界以及专业用户的关注,其独特的风格、专业的素质在小型数码相机同质化日渐明显的趋势下反而成为一种优势。
时到今日,GR DIGITAL系列已经推出了第三代产品GR DIGITAL III。这款最新机型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最闪亮的自然是最新研发的28毫米焦距F1.9大光圈镜头, 提供了更快的快门速度拍摄,或以相同的快门速度拍摄下实现较低设置的ISO感光度,同时带来了更完美的背景虚化表现。而在画质方面,这款28毫米F1.9 GR镜头能达到相当于F2.4 GR镜头的分辨率级别,并且采用全新开发的镜头驱动系统,可达到更好的微距拍摄图像质量。与此同时,全新的高灵敏度CCD(1/1.7英寸,约1000万像素)采用了新的工艺,具备灵敏度高的特性, 再加上全新的GR Engine III图像处理引擎,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保证了GR DIGITAL III在低光度场景时的拍摄表现,也使得GR DIGITAL III具备更快的拍摄能力。
GR DIGITAL III的屏幕升级到了3英寸以及92万像素,效果更加细腻,视角也有所增加。而在操控性上,该机也有所加强,模式拨盘上的“我的设置”增加到3套,相机机身背面的Fn(功能)键数量增加到2个,另外还新增了一项新功能,可命名“我的设置”设置值,并将其储存,方便调用。配件丰富也是GR DIGITAL III系列的一大特点,GR DIGITAL III可选配21mm广角转换镜头、遮光罩、外置闪光灯等配件。理光还会继续透过推出新款固件以增加新功能。透过更新固件,GR DIGITAL III 的拥有者可继续使用新的功能。
Leica
M8
很多喜欢摄影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愿望:今生今世要拥有一部徕卡。是什么让这样一个低调的相机品牌拥有如此大的魔力?
德国,这个以严谨精确的工业制造而著称的国家,用执着成就了徕卡在相机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1914年,徕卡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首次将使用在电影上的35mm胶片运用到了相机上,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完整意义上35mm相机。之后徕卡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将35mm相机普及到全世界。1953年,徕卡经典M系列相机面世。从第一款M3到2002年胶片时代的终结之作M7,任凭相机技术在这当代的50年中飞速发展,M系列却始终如一。这种坚持一方面是设计上经典的保留,例如M系列几乎一成不变的外观;柔和、宁静的快门;相机背部的“小开门”;摇把式的倒片方式等等。这些年来,徕卡并没有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使你无论在M系列的任何一款相机上,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操作风格。
徕卡的坚持也同样表现在品质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一款相机能达到M系列的水准。可靠性是摄影家出行前最重要的考虑,在大量拍摄的情况下,尼康、佳能胶片单反相机的可靠性在5~10年,而M3在高频使用了40年后依然完好。另一个例子,一位摄影家从腾格里沙漠拍摄回来,从尼康F5中倒出了一胶卷盒盖沙子,而徕卡M6中却找不到一丁点沙粒。曾经有人检测过1998年9月推出的M6TTL相机,它的快门释放时滞只有20毫秒,而当时单反领域的顶级产品尼康F5为47毫秒,佳能EOS 1V则为57毫秒。这一个个的例子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徕卡M系列顶级的制造工艺水平,也成就了徕卡M系列这半个世纪的辉煌。
徕卡M系列的光辉并没有因为数码影像时代的到来而消散。那些对徕卡一直抱有120分忠实度的人们渴望着徕卡M再续辉煌。德国人为此作出了他们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改变——将徕卡M数码化。这并不像再推出一款胶片相机那样简单,因为它需要全新的数码影像处理技术。其实徕卡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由于自身在数码影像领域并不占优势,因此他们选择了与松下这家著名的电子厂商合作开发数码相机。一边是悠久的光学历史以及过硬的口碑,一边拥有领先的数码影像处理技术,这样的合作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双赢。
尽管徕卡在与松下的合作过程中也推出过不少小型数码相机,但对于徕卡而言,分量都没有M8重。这款最经典家族的主力成员并没有因为数码化而变得与之前的产品格格不入,大部分的经典设计得以保留。M8由于采用了细致坚固的镁合金机身而更加耐用,同时对机身背部的众多精密元件提供安全保障。机顶和底盖则是黄铜材质,增加了机身分量,同时也保留了一份传统。自从1954年推出快速插刀接口以来,徕卡M系列就未曾改变过,因而你可以在M8这样一部先进的数码相机上直接使用几十年前的徕卡M型镜头。另外徕卡M系列的光学测距取景器也是M8的一大魅力所在,你所看到的景象并不像单反那样要经过镜头,而是真真正正的实际景象,光线更加明亮,层次也更加丰富。
用CCD取代胶片,徕卡M8如何才能延续M系列一贯的影像风格?为此工程师花费了不少精力。首先他们将M8的图像传感器尺寸扩展到APS规格,即27x18厘米。注意!它可不是APS-C哟,而是比大多数单反还要更大一些,但像素却只有1000万,这大大降低了像素密度,确保有更多的光线射入,从而大大提高了细节的还原力。为了增加CCD的光线灵敏度,徕卡还在M8的像素单元前使用了微型镜片。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因光线入射角度过大而降低像素周边无法良好吸收光线的问题。另外M8还特意将数码相机CCD上惯用的摩尔纹滤镜去处,这样能提升没M镜头原有的高分辨率表现,而摩尔纹的去除工作则由专门的处理器完成。
M8的快门速度为1/8000秒至32秒,同时提供了B门设计。感光度则由ISO 160至ISO 2500,确保在各种不同光线环境下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稳定拍摄。快门速度也延续了M系列一贯的设计,机身顶部独立滚轮让你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设定。所以说,使用M8与使用之前的徕卡M系列相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依旧是一部可以随身携带、充满灵性的经典之作。
OLYMPUS
E-P1
要说起奥林巴斯的故事,那可要如数家珍地说上个两天两夜了。即便是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在奥林巴斯的产品上看到创新、开拓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谈起奥林巴斯历史上的经典机型,Pen系列可谓举足轻重。Pen系列诞生于1959年,奥林巴斯以“售价为6000日元的照相机”作为设计目标开始了对该款相机的研制,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设计目标。首款产品不但搭载了具有高分辨率的D-ZUIKO镜头,而且便携性也非常高,不仅用于生活摄影,还作为专业摄影的辅助照相机,深受专业摄影师的青睐。之后,奥林巴斯在Pen系列中加入了更多的功能,例如光圈自动调整曝光、电子快门、旋转式快门等等,使得相机更加简单易用。 不仅如此,Pen系列照相机的独创技术还创造出了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半幅单镜头反光系统照相机Pen F。
“体积小、重量轻”的半幅设计、上卷简单的机身背部卷片构造、具有高清晰度的D-ZUIKO镜头、精美的外观设计、简便的操作性能,凝聚了众多独创技术的Pen系列照相机,在上世纪60~70年代,掀起了半幅照相机的热潮。据统计,其累计销售台数突破了1700万台,曾经是畅销一时的经典产品。
进入数码时代,奥林巴斯继续保持着创新精神,为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的动力。例如奥林巴斯建立起4/3系统,提供了实时取景概念,并首次在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翻转屏幕。奥林巴斯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也使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用户。
那么如何将胶片时代Pen系列的经典也延续到当今这个数字化的舞台上?既要保持紧凑小巧的机身,又要拥有可换镜头设计,奥林巴斯为此将4/3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推出了以迎合小型机身和可换镜头需求为目的的micro 4/3系统,同时在今年夏天推出了自己第一款基于micro4/3系统的机型E-P1。
而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品质来看,它毫无疑问是Pen系列机型的化身。
E-P1绝对是一款有人缘的产品,首先它的外观就足以引起人的兴趣。乳白色和银色两种颜色在当今高端相机清一色的黑色中格外突出,而且更显个性。同时外形更是延续了Pen系列的设计,紧凑小巧,更带有几分复古的味道。不过尽管如此, E-P1还是设计了3英寸屏幕,另外你也可以使用外接的光学取景器来找回胶片时代的使用感觉。
E-P1机身上有三个滚轮,第一个是顶部的模式拨盘,而比较独特的是,为了使其顶部看上去更为平整,这个拨盘嵌入到了顶部面板之中,因此需要从液晶屏上方的滚轮处进行操作;另外两个滚轮分别是回放缩放键以及多功能导航键的外缘,它们可以对菜单选项进行切换,同时都可以参与光圈、快门参数的调整,尤其是当采用M档拍摄时,两个滚轮分别负责光圈和快门调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奥林巴斯还将E系列上的SSWF超声波除尘滤镜应用在E-P1上,能够通过超过每秒30000次的高速振动,来进行灰尘去除。
接口方面,E-P1也有所重大突破。第一是终于采用了SD/SDHC卡插槽,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通过microSD转接xD的方式实现大容量存储,这也标志着一直都在坚守xD卡标准的奥林巴斯也开始融入到主流趋势之中。第二是HDMI接口的加入,这也是奥林巴斯加强相机高清视频拍摄能力的一个重要信号,E-P1便实现了720p、30fps的高清视频拍摄能力。另外,E-P1还体贴地设计了双背带环,这样可以将相机挂在胸前或肩上来携带。
RICOH GR
Digital III
理光GR系列的历史并不如徕卡M或奥林巴斯Pen那样悠久,但当人们谈起理光,还是会首先想到它,可见其创造的经典并没有因为岁月而流逝。灭。
理光GR系列的第一款产品GR1诞生于1996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胶片相机占据绝对主流的时期,市场上小型旁轴自动对焦相机琳琅满目,造就了一大批经典机型。例如柯尼卡的Hexar、康太时T2/T3、尼康35Ti、美能达TC1、徕卡CM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理光的GR系列相机。GR系列先后推出了GR1、GR1S、GR1V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其外形设计几乎保持了一成不变的风格,这也是GR系列的一大特色,也对人们进一步加深对GR系列的印象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理光GR相机的外观非常朴素,看上去并不华丽,价格也没有其他经典产品那样高昂。但它仍博取了大量用户的喜爱,这其中主要得益于优秀的镜头素质以及专业而快捷的操控。
在当时那个年代,各家的镜头设计技术都很高,理光为了能使GR系列站稳脚跟,自然也要在镜头方面投入大量精力。理光GR系列中除了GR21之外,都拥有一支极为出色的28mm镜头,光学结构7片4组, 将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和特殊的研磨、MC多层镀膜工艺相结合,其所有镜片都是双面多层镀膜,前后组都使用了非球面镜片,光圈叶片数为7片。理光在镜头装配中还采用了高精度粘合及校正技术,以确保镜片组件之间的距离和光轴精确无误,也就是说每一款GR1的镜头都是单独进行调校过的,拥有最佳的光学性能。也正是如此,理光GR系列的用户不仅仅有着普通的家庭用户,同时也不乏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
在操作及功能方面,GR1拥有完善的曝光控制系统,具有P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曝光补偿、中央重点测光、平均测光、快照模式等功能,而且通过机顶左右两个转盘,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曝光进行控制。在GR1的取景器里,可以看到包括对焦模式、焦距指示、快门速度等拍摄信息。因为这些优异的特性,让GR1勇夺1997-1998年度 TIPA最佳便携相机大奖。
理光GR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过渡看上去是那么自然,也是顺应了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需求。GR DIGITAL系列的第一款产品是在2005年面世的。之前理光也推出了多款小型家用数码相机,但无论从外形还是功能上,都无法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于是理光便将他们经典的GR系列数码化,推出了当时业界仅有的配备定焦镜头、面向中高端专业用户的产品。与预期的一样,理光GR DIGITAL一经面市就深受业界以及专业用户的关注,其独特的风格、专业的素质在小型数码相机同质化日渐明显的趋势下反而成为一种优势。
时到今日,GR DIGITAL系列已经推出了第三代产品GR DIGITAL III。这款最新机型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最闪亮的自然是最新研发的28毫米焦距F1.9大光圈镜头, 提供了更快的快门速度拍摄,或以相同的快门速度拍摄下实现较低设置的ISO感光度,同时带来了更完美的背景虚化表现。而在画质方面,这款28毫米F1.9 GR镜头能达到相当于F2.4 GR镜头的分辨率级别,并且采用全新开发的镜头驱动系统,可达到更好的微距拍摄图像质量。与此同时,全新的高灵敏度CCD(1/1.7英寸,约1000万像素)采用了新的工艺,具备灵敏度高的特性, 再加上全新的GR Engine III图像处理引擎,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保证了GR DIGITAL III在低光度场景时的拍摄表现,也使得GR DIGITAL III具备更快的拍摄能力。
GR DIGITAL III的屏幕升级到了3英寸以及92万像素,效果更加细腻,视角也有所增加。而在操控性上,该机也有所加强,模式拨盘上的“我的设置”增加到3套,相机机身背面的Fn(功能)键数量增加到2个,另外还新增了一项新功能,可命名“我的设置”设置值,并将其储存,方便调用。配件丰富也是GR DIGITAL III系列的一大特点,GR DIGITAL III可选配21mm广角转换镜头、遮光罩、外置闪光灯等配件。理光还会继续透过推出新款固件以增加新功能。透过更新固件,GR DIGITAL III 的拥有者可继续使用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