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后骂殿》亦名《烛影计》,是京剧舞台上颇有影响的传统剧目,剧叙宋初朝廷内部纠葛之事。陶君起编著之《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载其剧情曰:
赵匡胤死,其弟赵光义竞代帝位,贺后以夫死不明,乃使
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怒欲斩之,德昭撞死。贺后乃携次子
德芳上殿,历数光义之过,光义谢罪,赐贺上方剑,封入养老
宫,且加封德芳为八贤王。然而,对此剧所采之本事似无人叙及。此处之赵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初名匡义,后改光义。
贺后,史有其人。据《宋史·后妃上·太祖孝惠贺皇后》载,后为开封人,右干牛卫率府率景思长女,“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景思常为军校,与宣祖同居护圣营。晋开运初,宣祖为太祖聘焉。周显德三年,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会稽郡夫人,生秦国、晋国二公主,魏王德昭。五年,寝疾薨,年三十”。由此可知,贺后乃赵匡胤未帝时由其父赵弘殷为其所聘,宋尚未立国,便因病而亡,当然不可能有太宗朝骂殿之事。贺氏皇后之册封,乃是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所追赠,其卒年(958年)距赵匡胤驾崩(976年),尚有18年之久。再说,秦康惠王德芳,乃太祖第四子。其生母史书未载,然非贺后所生,当是事实。德芳先后任贵州防御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他卒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年仅23岁。毕沅《续资治通鉴》亦载,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薨,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可知,他当生于周显德六年(959年)。出生时间,上距贺后病逝,已是一年后之事。贺后不可能为其讨封。
那么,《贺后骂殿》所写,究竟有无史实依据?查阅史书可知,该剧并非完全虚构,在历史典籍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宋史·宗室一-燕王德昭》载日:德昭乃贺后所生子,字日新,乾德二年(964年)出阁。按惯例,出阁即可封王。但太祖以其年幼,“欲其由渐而进”,由地方官做起,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太宗即位,始封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然而,此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断送了他的性命。史载: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
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
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日:“待汝自为
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
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日:“痴儿何至
此邪?”然《宋史·太宗一》仅载“武功郡王德昭自杀”,并未言军中夜惊事。毕沅《续资治通鉴》所载,较《宋史》稍详,谓:
初,武功郡王德昭从征幽州,军
中尝夜惊,不知帝所在,或有谋立王
者,会知帝处乃止。帝微闻其事,不
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
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
入言。帝大怒日:“待汝自为之,赏未
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日:“带
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
因入茶酒阁,拒户取割果刀自刎。帝
闻之,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日:“痴儿
何至此邪。”追封魏王,谥日懿。不过,此次太宗御驾亲征,起初的确是打了大胜仗,攻太原,北汉刘继元请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宋史·太宗一》)。当时,“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意,而帝将遂伐辽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六月,“车驾北征,发镇州,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毕沅:《续资治通鉴》),说明当时军中对征辽之事,消极观望,徘徊不前,意见并不统一。后攻打契丹,开始也取得不少战绩,契丹将官达兰罕、李扎勒灿、刘守恩、刘廷素诸人先后率兵来降。当然,其间因种种原因,将士受到惩罚者也不乏其人,如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失律,贬崇信军节度使;甲寅,彰信军节度使刘遇,贬宿州观察使”(《宋史·太宗一》)。史书仅言其“失律”,未知与“夜惊”有关否?
此次北征,到后来情况陡变,宋军由胜转败。至七月间的高梁河之战,辽将休格乘宋军小胜、防备稍懈之机,自间道突袭,“人持两炬,宋师不测其多寡,有惧色”,休格与色珍所率部合军,左右夹击,“宋师大败,帝乘驴车南走”(毕沅:《续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于“帝次金台驿”后“考异”引王銍《默记》云:“驾至幽州城下,四面攻城,而师以平晋不赏又使之平燕,遂军变。太宗与所亲厚夜遁。时钱俶掌后军,有来报御寨已起者凡斩六人。度大驾已出燕京境上,乃案后军徐行,故銮辂得脱。不然,后军与前军合,又敌觉之,则殆矣。盖一夜达旦,大驾行三百里乃脱,皆俶之功也。”太宗之脱险,或归功于殿前都虞侯崔翰。然究系何人且不论,军中发生变故即所谓“夜惊”,当是实有之事。太宗即位未久,立足未稳,出师受挫,军中出现慌乱,也是可能之事。本来,太祖死因不明,故有烛光斧影之说。德昭以“有谋立”者遭到太宗猜忌,又在情理之中。他的“退而自刎”,是被逼所为还是惊惧不安而选择绝路,值得深思。
而《贺后骂殿》则将德昭身死之事提前四年,放在太宗光义即位之初,又将德昭为“太原之赏”事进言,改作上殿质问父之死因。作品写道:
(贺后唱摇板)老王不幸把命丧,
二主篡位谋家邦;大皇儿忙把金殿
上,要回社稷自为王。
(大皇儿唱摇板)迈步且把金殿
上,叔王还我锦家邦。
(赵匡义唱摇板)大皇儿哭得真
惨伤,口口声声要家邦,本当下位把
国让,难学尧舜与商汤。回头便对王
世讲,孤不封你自为王。
(大皇儿唱摇板)叔王做事不思
量,谋朝篡位臭名扬。
(赵匡义唱摇板)奴才说话太刚
强,胡言乱语把孤王伤。吩咐潘豹与
潘江,推出午门绑法场。
(大皇儿唱摇板)叔王不把江山
让,不如一死见先王。
(贺后唱)一见皇儿把命丧,怎不
叫娘我痛断肠。把尸首搭至在白虎堂
停放,随娘到金殿去骂昏王。
(后唱二黄倒板)有贺后在金殿
一声高骂,(回龙)骂一声无道君细听
根芽:(二黄慢板)老王爷为江山足踢
拳打,老王爷为江山奔走天涯。(快三
眼)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贼昏王
篡了位扰乱邦家。把一个皇太子逼死
在殿下,反倒说为嫂我拦阻有差。贼
好比王莽贼称孤道寡,贼好比曹阿瞒
一点不差,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
贼好比司马师扰乱中华。只骂得贼昏
王装聋作哑,只骂得贼昏王扭转身
躯、闭目合睛、羞羞惭惭、一语不发;
只骂得贼昏王无言对答,两旁的文武
官珠泪如麻。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
下,你叔王不让位我再去骂他。
这一改动,虽与史实未必尽符,但大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北征之际,军马出动,人心不稳,皇上一时失踪,社稷不能无主,故军中有“谋立”之事。太宗之登基,究竟采取何种手段,本来就是千古疑案。史载,开宝九年(976年)冬十月,太祖不豫,曾召其弟晋王光义入对,夜半乃退。次日四鼓,即崩于万岁殿。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赵德芳,继恩却径奔开封府召晋王。“王大惊,扰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雪中步至宫。继恩止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人言之。’(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毕沅:《续资治通鉴》)所述有不少疑点,不能不令人起疑。此处之皇后,当为孝章宋皇后(952~995年),她于开宝元年(968年)被纳入宫,年仅十七。知其生于周广顺二年(952年),仅长德芳7岁。赵光义本来就因继统之事疑神疑鬼,而此次“谋立”恰触着他最敏感的神经,故而“大怒”,使矛盾激化。德昭身死,使得不少人为之同情。剧作者由此引发,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情节,以抒发感慨,是史实本身所致。就贺后所唱【二黄倒板】转【回龙】、【二黄慢板】,再转【快三眼】来看,唱腔难度当很大。这里,借助唱腔的急骤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快,感慨淋漓地倾泻出贺后痛失爱子、悲愤满腔的复杂情怀。据称,此剧脱胎于汉剧。道光四年《庆升平班戏目》已有此剧。京剧名伶陈德霖、王瑶卿、言菊朋等,均工此戏,也是程砚秋的早期代表作。早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此戏就被灌成唱片,广泛传播。程门弟子刘迎秋,拜师之初,为了把程砚秋的本事学到手,不仅精心揣摩他的精湛技艺,而且广泛搜集他的唱片,仅学唱《骂殿》一剧,便唱“碎”了二十多张唱片,足见该剧在当时之影响。秦腔、豫剧、晋剧、川剧等地方戏,亦有此剧。或许因生旦并重,有大段唱功,不便学习之故,近些年很少见有人搬演,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赵匡胤死,其弟赵光义竞代帝位,贺后以夫死不明,乃使
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怒欲斩之,德昭撞死。贺后乃携次子
德芳上殿,历数光义之过,光义谢罪,赐贺上方剑,封入养老
宫,且加封德芳为八贤王。然而,对此剧所采之本事似无人叙及。此处之赵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初名匡义,后改光义。
贺后,史有其人。据《宋史·后妃上·太祖孝惠贺皇后》载,后为开封人,右干牛卫率府率景思长女,“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景思常为军校,与宣祖同居护圣营。晋开运初,宣祖为太祖聘焉。周显德三年,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会稽郡夫人,生秦国、晋国二公主,魏王德昭。五年,寝疾薨,年三十”。由此可知,贺后乃赵匡胤未帝时由其父赵弘殷为其所聘,宋尚未立国,便因病而亡,当然不可能有太宗朝骂殿之事。贺氏皇后之册封,乃是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所追赠,其卒年(958年)距赵匡胤驾崩(976年),尚有18年之久。再说,秦康惠王德芳,乃太祖第四子。其生母史书未载,然非贺后所生,当是事实。德芳先后任贵州防御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他卒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年仅23岁。毕沅《续资治通鉴》亦载,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薨,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可知,他当生于周显德六年(959年)。出生时间,上距贺后病逝,已是一年后之事。贺后不可能为其讨封。
那么,《贺后骂殿》所写,究竟有无史实依据?查阅史书可知,该剧并非完全虚构,在历史典籍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宋史·宗室一-燕王德昭》载日:德昭乃贺后所生子,字日新,乾德二年(964年)出阁。按惯例,出阁即可封王。但太祖以其年幼,“欲其由渐而进”,由地方官做起,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太宗即位,始封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然而,此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断送了他的性命。史载: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
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
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日:“待汝自为
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
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日:“痴儿何至
此邪?”然《宋史·太宗一》仅载“武功郡王德昭自杀”,并未言军中夜惊事。毕沅《续资治通鉴》所载,较《宋史》稍详,谓:
初,武功郡王德昭从征幽州,军
中尝夜惊,不知帝所在,或有谋立王
者,会知帝处乃止。帝微闻其事,不
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
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
入言。帝大怒日:“待汝自为之,赏未
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日:“带
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
因入茶酒阁,拒户取割果刀自刎。帝
闻之,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日:“痴儿
何至此邪。”追封魏王,谥日懿。不过,此次太宗御驾亲征,起初的确是打了大胜仗,攻太原,北汉刘继元请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宋史·太宗一》)。当时,“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意,而帝将遂伐辽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六月,“车驾北征,发镇州,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毕沅:《续资治通鉴》),说明当时军中对征辽之事,消极观望,徘徊不前,意见并不统一。后攻打契丹,开始也取得不少战绩,契丹将官达兰罕、李扎勒灿、刘守恩、刘廷素诸人先后率兵来降。当然,其间因种种原因,将士受到惩罚者也不乏其人,如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失律,贬崇信军节度使;甲寅,彰信军节度使刘遇,贬宿州观察使”(《宋史·太宗一》)。史书仅言其“失律”,未知与“夜惊”有关否?
此次北征,到后来情况陡变,宋军由胜转败。至七月间的高梁河之战,辽将休格乘宋军小胜、防备稍懈之机,自间道突袭,“人持两炬,宋师不测其多寡,有惧色”,休格与色珍所率部合军,左右夹击,“宋师大败,帝乘驴车南走”(毕沅:《续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于“帝次金台驿”后“考异”引王銍《默记》云:“驾至幽州城下,四面攻城,而师以平晋不赏又使之平燕,遂军变。太宗与所亲厚夜遁。时钱俶掌后军,有来报御寨已起者凡斩六人。度大驾已出燕京境上,乃案后军徐行,故銮辂得脱。不然,后军与前军合,又敌觉之,则殆矣。盖一夜达旦,大驾行三百里乃脱,皆俶之功也。”太宗之脱险,或归功于殿前都虞侯崔翰。然究系何人且不论,军中发生变故即所谓“夜惊”,当是实有之事。太宗即位未久,立足未稳,出师受挫,军中出现慌乱,也是可能之事。本来,太祖死因不明,故有烛光斧影之说。德昭以“有谋立”者遭到太宗猜忌,又在情理之中。他的“退而自刎”,是被逼所为还是惊惧不安而选择绝路,值得深思。
而《贺后骂殿》则将德昭身死之事提前四年,放在太宗光义即位之初,又将德昭为“太原之赏”事进言,改作上殿质问父之死因。作品写道:
(贺后唱摇板)老王不幸把命丧,
二主篡位谋家邦;大皇儿忙把金殿
上,要回社稷自为王。
(大皇儿唱摇板)迈步且把金殿
上,叔王还我锦家邦。
(赵匡义唱摇板)大皇儿哭得真
惨伤,口口声声要家邦,本当下位把
国让,难学尧舜与商汤。回头便对王
世讲,孤不封你自为王。
(大皇儿唱摇板)叔王做事不思
量,谋朝篡位臭名扬。
(赵匡义唱摇板)奴才说话太刚
强,胡言乱语把孤王伤。吩咐潘豹与
潘江,推出午门绑法场。
(大皇儿唱摇板)叔王不把江山
让,不如一死见先王。
(贺后唱)一见皇儿把命丧,怎不
叫娘我痛断肠。把尸首搭至在白虎堂
停放,随娘到金殿去骂昏王。
(后唱二黄倒板)有贺后在金殿
一声高骂,(回龙)骂一声无道君细听
根芽:(二黄慢板)老王爷为江山足踢
拳打,老王爷为江山奔走天涯。(快三
眼)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贼昏王
篡了位扰乱邦家。把一个皇太子逼死
在殿下,反倒说为嫂我拦阻有差。贼
好比王莽贼称孤道寡,贼好比曹阿瞒
一点不差,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
贼好比司马师扰乱中华。只骂得贼昏
王装聋作哑,只骂得贼昏王扭转身
躯、闭目合睛、羞羞惭惭、一语不发;
只骂得贼昏王无言对答,两旁的文武
官珠泪如麻。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
下,你叔王不让位我再去骂他。
这一改动,虽与史实未必尽符,但大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北征之际,军马出动,人心不稳,皇上一时失踪,社稷不能无主,故军中有“谋立”之事。太宗之登基,究竟采取何种手段,本来就是千古疑案。史载,开宝九年(976年)冬十月,太祖不豫,曾召其弟晋王光义入对,夜半乃退。次日四鼓,即崩于万岁殿。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赵德芳,继恩却径奔开封府召晋王。“王大惊,扰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雪中步至宫。继恩止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人言之。’(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毕沅:《续资治通鉴》)所述有不少疑点,不能不令人起疑。此处之皇后,当为孝章宋皇后(952~995年),她于开宝元年(968年)被纳入宫,年仅十七。知其生于周广顺二年(952年),仅长德芳7岁。赵光义本来就因继统之事疑神疑鬼,而此次“谋立”恰触着他最敏感的神经,故而“大怒”,使矛盾激化。德昭身死,使得不少人为之同情。剧作者由此引发,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情节,以抒发感慨,是史实本身所致。就贺后所唱【二黄倒板】转【回龙】、【二黄慢板】,再转【快三眼】来看,唱腔难度当很大。这里,借助唱腔的急骤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快,感慨淋漓地倾泻出贺后痛失爱子、悲愤满腔的复杂情怀。据称,此剧脱胎于汉剧。道光四年《庆升平班戏目》已有此剧。京剧名伶陈德霖、王瑶卿、言菊朋等,均工此戏,也是程砚秋的早期代表作。早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此戏就被灌成唱片,广泛传播。程门弟子刘迎秋,拜师之初,为了把程砚秋的本事学到手,不仅精心揣摩他的精湛技艺,而且广泛搜集他的唱片,仅学唱《骂殿》一剧,便唱“碎”了二十多张唱片,足见该剧在当时之影响。秦腔、豫剧、晋剧、川剧等地方戏,亦有此剧。或许因生旦并重,有大段唱功,不便学习之故,近些年很少见有人搬演,这是很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