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较其他大学生而言,这个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刘萍(1962- ),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辽宁 营口 11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08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职院校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承受着三大压力,即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承担着巨大压力的他们,心理负载会更加沉重,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困境,摆脱心理困扰,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自卑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消极的不良心理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胆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心理体验。在贫困大学生中,有自卑感的学生很多,很多同学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从自卑感开始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每天都要盘算和控制自己在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开支。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一点这方面的压力,这种巨大的反差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使贫困大学生或深或浅地形成了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往往自惭形秽,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谈家庭经济状况,自怨自艾,郁郁寡欢,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多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如果贫困生的自卑感不能及时克服以至成为习惯,就会导致其性格上的重大缺陷。
2.自我封闭心理。自我封闭心理是指个人有意地、努力地将自己与外界社会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交往活动,除了必要的、没有办法的活动外,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学生把自己当做特殊人群看待,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总是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甚至疏远同学和朋友,更没有勇气与老师交往,逐渐地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冷淡、孤僻。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心既渴望与人平等交往,又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心理使他们封闭胆怯、拘谨孤僻、独来独往、离群索居。
3.焦虑心理。焦虑是由一些原因而产生的内心不安与恐惧的心理。贫困大学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有的为缺少学费而焦虑,每到新学期开学收学费的时候,他们很早就要费尽心思与父母研究学费一事,或者是想申请缓交学费、或者是要到亲属那借学费、或者是想通过贷款来完成学业,不论是什么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有的为生活费而焦虑,每个月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他们要算计着生活,不能像生活条件好的学生那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敢放心大胆地去生活,不敢多花一分钱。他们的这种情况与现在商品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与学生中越来越追求高消费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这些精神压力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中常为供其上学而节衣缩食。他们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学费的压力,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也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唱唱跳跳,有的时候还要你来我往,囊中羞涩的他们无法敞开心扉与同学们交流,由此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教育因素。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偏僻的农村,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别,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的落后,以及家庭教养理念及教育方式的限制,使很多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整体素质较差,这些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完善的发展。同时,大学校园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中去,常有自惭形秽之感。
3.主观因素。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身贫困的原因,有的把贫困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命运问题,有的归结为社会的不公,有的归结为上级政策的欠缺,由于学生对自己贫困的认识有某些偏差,所以,许多同学有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往往形成愤世嫉俗的心理特点。
4.校园环境因素。贫困大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无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相比都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入学后,这种反差会变得明显起来,这与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有密切关系。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日盛,在校园中有明显的表现,很多学生喜欢相互攀比。贫困大学生很难在这些活动中找到心理平衡点,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5.就业因素。贫困大学生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心理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特别是在职业的选择上,心理难以承受用人单位的拒绝,有的甚至选择了轻生。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有的学生求成心切,出现就业期望与现实不一致的现象,带给他们很多困扰。
三、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
1.增加勤工助学机会,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作为高职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有校内的和校外的活动。学校内部可以为贫困大学生设立不同的岗位,力争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尽可能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助学、助研、助管”岗位。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室、校办产业、校内食堂、校内服务的有关工作,使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另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有关方面合作,共同推进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比如说营销、调研、家教等,为切实保证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落实,学校应明确指定专人承担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指导学生会成立学生勤工助学协会等组织,鼓励他们对外联系、自我服务。
2.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自尊自强。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一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教育,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地位、权力、金钱,珍惜自己拥有的大学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和社会有感恩心理,学会在逆境和挫折面前勇于拼搏、勇于开拓、勇于创造、勇于奋斗。学校也可以树立自强不息的贫困大学生楷模,用榜样的力量教育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相信社会。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内要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我的月支出”的统计,“我的消费理念”的讨论,“我父母的辛苦”的述说等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对于那些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可以根据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开展适合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交友、减压、提高能力和素质创设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心理负担。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塑造贫困学生健康人格。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为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来认识,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的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要做好辅导、咨询工作,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水平,使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正确看待贫困,学会采取理智的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学习一些心理问题自我防御、疏通的方式方法,学会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张俊文.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教育对策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2007(3).
[2]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何兴杰,王洪辉.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刘萍(1962- ),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辽宁 营口 11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08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职院校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承受着三大压力,即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承担着巨大压力的他们,心理负载会更加沉重,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困境,摆脱心理困扰,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自卑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消极的不良心理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胆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心理体验。在贫困大学生中,有自卑感的学生很多,很多同学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从自卑感开始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每天都要盘算和控制自己在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开支。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一点这方面的压力,这种巨大的反差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使贫困大学生或深或浅地形成了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往往自惭形秽,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谈家庭经济状况,自怨自艾,郁郁寡欢,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多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如果贫困生的自卑感不能及时克服以至成为习惯,就会导致其性格上的重大缺陷。
2.自我封闭心理。自我封闭心理是指个人有意地、努力地将自己与外界社会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交往活动,除了必要的、没有办法的活动外,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学生把自己当做特殊人群看待,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总是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甚至疏远同学和朋友,更没有勇气与老师交往,逐渐地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冷淡、孤僻。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心既渴望与人平等交往,又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心理使他们封闭胆怯、拘谨孤僻、独来独往、离群索居。
3.焦虑心理。焦虑是由一些原因而产生的内心不安与恐惧的心理。贫困大学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有的为缺少学费而焦虑,每到新学期开学收学费的时候,他们很早就要费尽心思与父母研究学费一事,或者是想申请缓交学费、或者是要到亲属那借学费、或者是想通过贷款来完成学业,不论是什么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有的为生活费而焦虑,每个月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他们要算计着生活,不能像生活条件好的学生那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敢放心大胆地去生活,不敢多花一分钱。他们的这种情况与现在商品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与学生中越来越追求高消费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这些精神压力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中常为供其上学而节衣缩食。他们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学费的压力,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也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唱唱跳跳,有的时候还要你来我往,囊中羞涩的他们无法敞开心扉与同学们交流,由此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教育因素。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偏僻的农村,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别,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的落后,以及家庭教养理念及教育方式的限制,使很多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整体素质较差,这些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完善的发展。同时,大学校园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中去,常有自惭形秽之感。
3.主观因素。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身贫困的原因,有的把贫困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命运问题,有的归结为社会的不公,有的归结为上级政策的欠缺,由于学生对自己贫困的认识有某些偏差,所以,许多同学有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往往形成愤世嫉俗的心理特点。
4.校园环境因素。贫困大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无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相比都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入学后,这种反差会变得明显起来,这与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有密切关系。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日盛,在校园中有明显的表现,很多学生喜欢相互攀比。贫困大学生很难在这些活动中找到心理平衡点,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5.就业因素。贫困大学生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心理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特别是在职业的选择上,心理难以承受用人单位的拒绝,有的甚至选择了轻生。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有的学生求成心切,出现就业期望与现实不一致的现象,带给他们很多困扰。
三、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
1.增加勤工助学机会,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作为高职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有校内的和校外的活动。学校内部可以为贫困大学生设立不同的岗位,力争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尽可能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助学、助研、助管”岗位。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室、校办产业、校内食堂、校内服务的有关工作,使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另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有关方面合作,共同推进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比如说营销、调研、家教等,为切实保证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落实,学校应明确指定专人承担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指导学生会成立学生勤工助学协会等组织,鼓励他们对外联系、自我服务。
2.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自尊自强。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一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教育,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地位、权力、金钱,珍惜自己拥有的大学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和社会有感恩心理,学会在逆境和挫折面前勇于拼搏、勇于开拓、勇于创造、勇于奋斗。学校也可以树立自强不息的贫困大学生楷模,用榜样的力量教育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相信社会。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内要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我的月支出”的统计,“我的消费理念”的讨论,“我父母的辛苦”的述说等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对于那些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可以根据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开展适合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交友、减压、提高能力和素质创设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心理负担。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塑造贫困学生健康人格。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为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来认识,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的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要做好辅导、咨询工作,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水平,使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正确看待贫困,学会采取理智的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学习一些心理问题自我防御、疏通的方式方法,学会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张俊文.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教育对策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2007(3).
[2]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何兴杰,王洪辉.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